《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武霞编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15000796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1

第一章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组织特点 1

一、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1

二、共产国际性质和组织原则 8

三、共产国际的组织机构 11

四、中国先进分子对共产国际的宣传 22

第二章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9

一、中国先进分子向往十月革命,苏俄和中国的早期交往 29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3

三、共产国际代表团来华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步伐 37

四、马林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2

五、共产国际对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影响 46

六、共产国际指导下,西湖会议关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问题的讨论 52

第三章 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62

一、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 62

二、共产国际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71

三、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广东革命政府的支援 82

四、国民党右派的挑衅和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 91

五、共产国际和苏联援助冯玉祥国民军,支持国民会议运动 96

第四章 共产国际创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 104

一、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中国派人前往学习 104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11

三、米夫和王明的派别活动 116

第五章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决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2

一、共产国际执委第六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 122

二、共产国际代表的右倾 126

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倾向 131

四、共产国际和苏联全力支援北伐战争 138

五、共产国际执委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革命问题决议 141

第六章 共产国际代表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149

一、陈独秀和国际代表右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49

二、共产国际关于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方针 156

三、共产国际紧急指示,陈独秀和国际代表右倾投降主义继续发展和危害 162

四、共产国际七月决定,汪精卫集团的叛变 166

一、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和党的八七会议 170

第七章 罗明那兹“不断革命论”和瞿秋白的“左”倾盲动 170

二、罗明那兹“不断革命论”和斯大林的“三阶段论” 177

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和共产国际进攻路线 180

四、共产国际执委第九次扩大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87

第八章 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和李立三“左”倾冒险 196

一、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 196

二、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国际错误的抵制 205

三、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错误的产生 212

四、共产国际对于李立三错误的批判 220

第九章 共产国际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233

一、王明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登上党的领导岗位 233

二、从共产国际决议到王明《两条路线》 236

三、王明坐镇莫斯科遥控指挥 240

四、李德的军事教条主义瞎指挥 252

五、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转折点 254

第十章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260

一、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260

二、《八一宣言》发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267

三、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联蒋方针的演变 274

第十一章 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共产国际对抗日战争的支援 285

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的确定,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产生 285

二、共产国际的决定和声明 291

三、崔可夫来华,共产国际继续右倾 297

四、延安整风运动消除教条主义流毒 305

第十二章 共产国际的解散及其历史地位 316

一、共产国际的解散 316

二、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320

三、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解散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和它的被击退 323

四、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326

附录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大事记 331

共产国际(包括远东局、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驻中国代表、顾问、联络员 371

中共驻共产国际(包括赤色职工国际、农民国际、少共国际)代表 373

苏联驻广州军事顾问团部分顾问名单 375

在苏驻冯玉祥国民军部分顾问名单 379

《共产国际》、《救国时报》等发表毛泽东文章、讲话目录 381

王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期间在国外发表的文章、讲话目录(1931--1937)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