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对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历史考察 1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7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异同 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 12
一、宏观调控的总量控制与结构控制 12
二、宏观调控的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17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 19
第三节 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 22
一、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变的条件 22
二、双重体制下宏观调控的矛盾和问题 24
三、宏观调控模式转变的展望与思考 26
第二章 市场机制的运用和调控 2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三种市场模式 28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市场模式 28
二、随机性的市场模式 31
三、宏观经济计划决策下的市场模式 32
第二节 有计划的市场模式下的市场控制 34
一、市场控制与市场功能 34
二、市场控制与市场自发性 36
三、市场控制与经济参数 37
第三节 有计划的市场模式中的价格管理 38
一、放开价格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9
二、放开价格与加强价格管理 40
第四节 有计划的市场模式中的供求管理 44
第五节 市场控制主体系统 49
第三章 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52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对象 52
一、调控对象 52
二、对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认识 53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财政平衡机制 56
一、财政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56
二、财政调控经济的方式和特点 59
三、对我国如何实行财政宏观调控的几点设想 63
第三节 建立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改革税制、完善税制 65
一、税收杠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65
二、完善税制,建立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68
一、控制货币供给量是宏观经济控制的关键 72
第四章 对金融的宏观调控 72
第一节 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方法 72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的选择 74
三、金融宏观调控中货币需求量的测算 77
四、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方法 81
五、间接金融调控的目标模式 88
第二节 专业银行企业化是间接金融调控的基础 91
一、专业银行企业化是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的先决条件 91
三、专业银行企业化的现实困难 92
二、专业银行企业化的基本格局 94
四、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方法与步骤 99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资金市场是间接金融调控的条件 101
一、开放资金市场的实质 101
二、开放资金市场在宏观金融控制中的作用 102
三、开放资金市场需要弄清的几个理论问题 105
四、开放资金市场的内容与步骤 110
五、对资金市场的管理 113
第四节 间接金融调控中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14
一、财政与银行的关系 114
二、金融体系内部各类机构之间的关系 117
第五章 对投资的宏观调控 122
第一节 我国多层次投资体制的形成和投资膨胀机理 122
一、我国多层次投资体制的形成 122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起的投资规模膨胀和投资结构失调 124
三、投资规模膨胀和投资结构失调的原因考察 127
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特点 129
第二节 投资范围的划分和投资约束机制的建立 129
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范围的划分 133
三、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约束机制的形成 136
四、开放投资市场是建立投资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139
第三节 投资体制的转轨和国家对投资的宏观控制 140
一、资金双轨制和投资体制的转轨 140
二、转轨时期国家对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 141
三、国家调控投资的目标模式 144
第六章 对消费基金和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 146
第一节 对消费基金分配的宏观调控 146
一、合理分配消费基金的总量 146
二、我国消费基金宏观失控的原因 150
三、对消费基金的宏观控制和调节 155
一、确立商品经济型的按劳分配模式 159
第二节 对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 159
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162
三、对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 165
四、对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 170
第七章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 173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 173
一、改进对外贸易的动力功能和平衡功能 175
二、改善和健全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184
三、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是宏观调控出口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体 191
四、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 200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 204
一、加强对外债的宏观调控 205
二、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 209
一、宏观调控系统在国民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215
第八章 宏观调控系统与方法论 215
第一节 宏观调控系统 215
二、宏观调控中的信息系统 217
三、宏观调控中的杠杆系统 218
第二节 宏观调控中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219
一、控制效应与调制力强弱的辩证分析 219
二、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 220
三、幅度控制与弹性控制 222
四、经济发展中的S型曲线与宏观引导 223
五、正负刺激的选择与配伍 224
六、可控度的把握 225
七、宏观调控中计划与市场的协调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