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化石的描述和分类 1
第一章 保存和化石记录 1
物种的数量 2
物种的种类 5
个体的数量 7
保存的可能性 8
生物的破坏 8
机械的破坏 8
化学的破坏 10
最容易保存的生物构造 11
环境和保存可能性 11
死后搬运 12
结论 13
第二章 单个标本的描述 15
摄影的方法 15
描述术语 18
线条图 18
度量描述 20
内部结构的描述 22
第三章 个体发生的变异 24
生长的类型 24
既成部分的递增 24
新部分的增添 24
蜕壳 25
饰变 25
个体发生变化的描述 27
生长率 30
不等量生长的原因 32
群体生物的个体发生 34
第四章 以种群为单位 36
生物学的种群 36
种群内的个体变异 37
个体发生的差异 37
遗传的差异 38
繁殖方式 39
突变压力 39
选择压力 39
非遗传的差异 40
化石种群 40
种群力学 42
描述变异的方法 47
组合内部的变异 47
组合间的变异 49
生物学的物种定义 54
第五章 以物种为单位 54
物种形成 55
线系物种形成 55
地理物种形成 55
亚种 56
渐变群和环种 56
物种在无隔离情况下的增加 56
物种形成的速度 56
辨别物种的生物学方法 58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问题 59
物种的正式命名和描述 61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61
描述的格式 63
鉴定要点和描述 66
模式标本 67
改变种名 68
远景 68
分类与进化 70
第六章 将物种归并为较高的分类单位 70
分类单位 71
分类作为对进化的解释 71
确定较高分类单位的标准 77
数字分类学 79
第七章 化石鉴定 85
正规的程序 85
检索表 86
自动鉴定方法 88
成果的表示 88
书目来源 91
第二部分 古生物学资料的利用 92
第八章 适应和功能形态学 92
适应的不随意性 92
理论形态学——螺旋壳 93
功能形态分析的方法 97
旋壳的功能形态学 98
头足类缝合线问题 101
恐龙下颚的力学 107
盘龙类的“帆” 110
腕足动物的特殊适应 111
三叶虫的视觉 112
瓣鳃类的壳形 113
结论 115
第九章 古生态学 116
生态学基本原理 116
海洋生态区系 118
基底类型 122
限制因素和地方生境 122
咸度 124
水的深度 128
种群的空间分布 131
生活习性 132
保存中的直接证据 132
同源 132
功能形态 132
亲密的物种共生 133
生物活动的证据 134
化石群落 135
生物礁 136
软基底群落 136
温度和生物地理 142
温度和形态 142
温度和同源 142
生物分类多样性梯度 143
死后资料的损失 147
地理的物种形成 154
第十章 进化和化石记录 154
进化的速度 155
根据形态学标准的种族发生速度 156
根据分类学标准的种族发生速度 162
分类学的频率速度 163
线系趋向 166
直向进化 166
重演和异时发生 168
科普(Cope s)法则 169
形态趋向的适应意义 170
进化的格式 174
进化趋异 175
进化趋同与平行性 180
绝灭 181
地理因素 181
成群的绝灭 183
种族发生关系的确定 189
生态区系的演化 192
岩石地层单位 195
第十一章 生物地层学 195
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 197
化石的对比 200
地层分布和带 201
共有的生物类别的百分比 204
标准化石 205
形态特征 206
生态类型 206
数量对比方法 207
时间和时间—岩石单位 210
对比的精确性 213
第十二章 古生物资料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应用 218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带 218
化石用于变形研究 221
成岩作用的分析 224
小结和展望 226
参考文献 227
名词索引 238
照片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