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和社会生活 1
1.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纪实文学梗概) 1
一、写实型作品 1
作品例解 1
第一节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1
目 录 1
参考资料 1
导言 1
一、童庆炳《马克思主义以前进步的文学理论发展简况》 1
二、孔罗荪《语文教师要学一点文学理论》(节选) 2
三、刘心武《谈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节选) 4
四、俞元桂《与语文教师谈文学的自学与资料工作》(节选) 5
2.王愿坚《七根火柴》 6
3.契诃夫《万卡》 9
2.吴均《与朱元思书》 12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
二、写景型作品 12
〔提示〕 12
一、关于马恩文艺理论的体系问题 13
研究动态 13
3.柳宗元《江雪》 13
4.曾卓《悬崖边的树》 13
〔提示〕 13
文艺思想? 14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 14
三、抒情型作品 14
1.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14
2.马雅可夫斯基《青春的秘密》 16
三、洁泯《既往与展望——略论三十五年来文学理论的发展》 17
3.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18
1.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节选) 19
〔提示〕 19
四、幻想型作品 19
2.中国神话《羿射日除害》 21
3.蒲松龄《席方平》 21
四、目前文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21
五、全国高校文艺学研讨会讨论综述 22
〔提示〕 25
4.卡夫卡《变形记》 25
第二节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26
作品例解 26
一、作家的能动作用 26
1.《创世记》(《旧约全书》节选) 26
2.弥尔顿《失乐园》(片断) 28
二、歌颂与暴露 31
1.莫泊桑《摩纳哥囚徒》 31
〔提示〕 31
2.列夫·托尔斯泰《太贵了》 34
〔提示〕 37
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38
1.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38
(1)内容简介 38
(2)赵树理怎样处理《小二黑结婚》的材料 38
(3)《小二黑结婚》(片断) 39
(2)果戈理《外套》的情节典型化过程 41
(3)《外套》(片断) 41
(1)内容简介 41
2.果戈理《外套》 41
〔提示〕 43
四、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44
1.《天云山传奇》电影剧本(简介) 44
2.关于电影《天云山传奇》的讨论 44
〔提示〕 45
研究动态 45
一、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点综述 45
二、关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的探讨 47
三、文学与生活对应的三种形态 48
四、关于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讨论 49
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文学对生活的“再现”与“表现” 50
参考篇目 51
第二章文学的特征 53
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 53
作品例解 53
一、文学和科学的区别 53
1.蔡其矫《榕树》和秦牧《榕树的美髯》 53
(1)蔡其矫《榕树》 53
(2)秦牧《榕树的美髯》(片断) 53
(1)龚自珍《明良论》(三) 54
(3)榕树 54
2.龚自珍《明良论》和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54
(2)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55
3.郭沫若的《长江大桥》和茅以升的《赵州桥》 60
(1)郭沫若《长江大桥》(片断) 60
(3)茅以升《赵州桥》 60
〔提示〕 61
3.托尔斯泰《复活》中关于玛丝洛娃肖像的艺术构思的变化 62
2.科尼的故事 62
1.托尔斯泰《复活》(简介) 62
二、文学形象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62
〔提示〕 65
第二节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66
作品例解 66
一、人物的典型性 66
1.梁斌《红旗谱》中的朱老巩 66
(1)内容简介 66
(2)《朱老巩挺身护钟》(片断) 67
(1)内容简介 68
2.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 68
(2)一部色调强烈寓意深远的作品 69
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69
(1)内容简介 70
(2)《葛朗台同女儿谈遗产》(片断) 70
〔提示〕 72
二、情感的典型性 72
1.陈毅《梅岭三章》 72
2.郭小川《秋歌》 72
〔提示〕 74
3.李清照《一剪梅》 74
三、事件的典型性 75
1.杜甫《石壕吏》 75
2.契诃夫《渴睡》 75
〔提示〕 80
四、典型化的过程 80
1.屠格涅夫《木木》 80
(1)内容简介 80
(2)多宾谈《木木》情节的典型化 81
(1)内容简介 83
(3)钱谷融《〈木木〉与典型化问题》(节选) 83
3.梁信《红色娘子军》 83
(2)梁信《从生活到创作——吴琼花形象的塑造经过》 84
(节选) 84
〔提示〕 87
研究动态 88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争论 88
二、关于典型问题的探讨 89
1.陈晋《近六年来艺术典型探讨概观》 89
2.对恩格斯典型论的新看法 90
3.典型不是文学的根本属性 91
4.关于“复杂性格”问题的讨论(争鸣综述) 91
5.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 92
三、关于思维科学的讨论 93
1.首次全国思维科学专题讨论会简介 93
2.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和作家的内在自由》 95
参考篇目 96
1.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简介) 97
一、文学内容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97
作品例解 97
第三章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97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97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100
3.薄伽丘《第二天故事第四》(选自《十日谈》) 100
〔提示〕 103
〔提示〕 104
2.凌濛初《转运汉巧运洞庭红》(节选) 104
1.神话传说《女娲造人》 104
二、经济基础是决定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原因 104
〔提示〕 106
3.欧·亨利《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106
〔提示〕 110
三、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作用 110
1.郭沫若《女神》 110
(1)《女神》序诗 110
(2)《凤凰涅槃》简介 111
2.周扬《悲痛的怀念》(节选) 111
3.辛安亭《〈女神〉的威力》(节选) 112
4.海涅《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113
〔提示〕 114
第二节文学的人民性 114
作品例解 114
一、一组描写劳动人民艰苦生活、呼唤自由民主的作品 114
1.诗经二首(《伐檀》《硕鼠》) 114
2.汉·魏乐府《十五从军征》 114
3.汉杂歌谣辞《小麦童谣》 114
5.裴多菲《民族之歌》 115
4.白居易《卖炭翁》 115
6.普希金《致恰阿达耶夫》 117
7.闻一多《静夜》 117
〔提示〕 118
二、一组表现同情劳动人民的作品 119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9
2.白居易《新制布裘》 119
3.龚自珍《己亥杂诗》(选二首) 119
〔提示〕 120
4.关汉卿《窦娥冤》(简介) 120
5.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简介) 120
三、一组揭露社会矛盾、谴责剥削者的作品 121
1.王粲《七哀诗》(选一) 121
2.曹邺《官仓鼠》 121
3.李绅《悯农》 121
4.张俞《蚕妇》 121
5.范成大《催租行》 121
6.无名氏《醉太平》 121
7.夏衍《包身工》(简介) 121
〔提示〕 122
四、一组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赞美祖国锦绣河山的作品 123
1.李贺《南园》 123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23
3.陆游《关山月》 123
4.文天祥《过零丁洋》 123
9.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124
8.曹操《步出夏门行》 124
〔提示〕 124
6.黄遵宪《赠梁任文同年》 124
5.戚继光《马上作》 124
7.于右任《望大陆》 124
五、一组艺术感染力强、为人民历久传诵的作品 125
1.李煜《虞美人》(选一)与《浪淘沙》(选一) 125
2.李清照《声声慢》与《如梦令》 125
〔提示〕 125
第三节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126
作品例解 126
一、一组阶级倾向明显、思想情愫迥异的作品 126
1.两篇描写历史上农民起义事件的作品 126
(1)施耐庵《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简介) 126
(2)俞万春《荡寇志》(节选) 126
3.两篇描写封建统治者的诗作 129
(2)武则天《唐享昊天乐》 129
(1)李白《乌栖曲》 129
4.四篇描写农村情景的诗 129
(2)胡适《人力车夫》 129
(1)鲁迅《一件小事》 129
2.一组描写人力车夫的作品 129
(3)沈尹默《人力车夫》 129
(1)黄巢《不第后赋菊》 130
〔提示〕 130
(4)郑思肖《画菊》 130
(2)李清照《醉花荫》 130
(3)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130
5.四篇咏菊的诗词 130
(4)颜仁郁《农家》 130
(3)张碧《农父》 130
(2)戴叔伦《兰溪棹歌》 130
(1)王驾《社日》 130
二、一组阶级意识、阶级倾向比较复杂的作品 131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1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31
(3)王之涣《登鹳鹊楼》 131
(4)王安石《飞来峰》 131
(5)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1
(6)陆游《游山西村》 131
1.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132
三、一组体现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的作品 132
〔提示〕 132
(10)蒋士铨《岁暮到家》 132
(8)贺知章《回乡偶书》 132
(7)李白《赠汪伦》 132
(9)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 132
2.革命烈士诗四首 135
(1)李大钊《口占一绝》 135
(2)杨超《就义诗》 135
3.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136
(1)内容简介 136
4.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136
(4)李少石《南京书所见》 136
(3)恽代英《狱中诗》 136
(2)《高山下的花环》(片断) 139
〔提示〕 143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作用 144
作品例解 144
一、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 144
1.曹雪芹《红楼梦》(节录) 144
〔提示〕 145
(1)《水浒传》简介 146
1.《水浒传》社会作用的资料 146
二、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146
(2)《水浒传》的社会作用资料 148
2.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 148
(1)《白毛女》简介 148
(2)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 149
〔提示〕 151
三、文学作品的美感作用 151
1.杜甫《绝句》 151
2.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七月森林奇景》(片断) 151
3.曹雪芹《红楼梦》(节录) 152
〔提示〕 153
研究动态 154
一、只有部分文学属于上层建筑 154
二、社会主义文艺产品是不是商品 154
三、吴亮《文学与消费》 155
四、白嗣宏《苏联文艺界人道主义观述略》 156
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文艺最高旗帜》 157
参考篇目 157
1.元稹《会真记》 159
一、题材与主题 159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159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 159
作品例解 159
2.王实甫《西厢记》(简介) 163
〔提示〕 164
二、情节 164
1.罗贯中《三国演义》(简介) 164
2.《空城计》(片断) 165
〔提示〕 167
三、情感 168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168
(1)内容简介 168
(2)《安娜同儿子见面》 169
2.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片断) 173
作品例解 180
一、结构 180
1.施耐庵《林冲棒打洪教头》 180
〔提示〕 180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80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形式 180
2.茅盾《论〈水浒〉的结构》 182
3.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83
4.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节录) 186
〔提示〕 187
二、语言 187
1.秦牧《花城》 187
2.秦牧谈文学的语言艺术 191
1.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192
〔提示〕 192
三、表现手法 192
〔提示〕 200
2.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节选) 201
〔提示〕 204
第三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04
作品例解 204
一、鲁迅《无题》 204
1.鲁迅1932年7月11日日记 204
二、王愿坚《〈普通劳动者〉删改前后对照稿》 205
2.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片断) 205
〔提示〕 205
〔提示〕 211
研究动态 211
一、关于内容决定形式的讨论 211
二、赵文增《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辩析》(节选) 212
三、石衍《“改革题材文学”学术讨论会略述》 213
四、《析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 214
五、黄子平《文体的自觉》 215
参考篇目 216
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17
3.白居易《长恨歌》 217
2.李商隐《马嵬》(选一) 217
一、抒情诗与叙事诗比析 217
作品例解 217
第五章文学的分类和体裁 217
〔提示〕 218
二、小说、叙事诗与戏曲的比析 219
1.陈鸿《长恨传》 219
2.白居易《长恨歌》(略) 221
3.洪异《长生殿》 221
(1)内容简介 221
(2)洪昇《长生殿》(片断) 222
〔提示〕 224
三、散文与短篇小说比析 224
1.秦牧《花城》(略) 225
2.贾大山《花市》 225
电影艺术本性问题的讨论综述) 226
七、郭青、王忠全《戏剧性·文学性·电影性》(近年来关于 226
(1)《爬和撞》 229
3.鲁迅杂文二篇 229
〔提示〕 229
(2)《说“面子”》 230
〔提示〕 232
四、中篇小说与电影文学剧本比析 232
1.鲁迅《阿Q正传》(节选) 232
〔提示〕 235
2.陈白尘改编《阿Q正传》(电影文学剧本第二章)…………(236 )〔提示〕 239
五、长篇小说与说唱文学比析 240
1.施耐庵《水浒传·武松打虎》(节选) 240
2.王少堂口述《扬州评话·武松打虎》 242
〔提示〕 249
研究动态 249
一、余磊《关于“朦胧诗”来稿综述》 249
二、鲁萌《诗歌的信息系统概论》 250
三、关于“问题小说”的讨论 251
四、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 252
五、关于“报告小说”的讨论 253
(1)朱寨《关于“报告小说”的求教》 253
(2)胡德培《报告小说将在求索中发展:兼与朱寨及李炳 254
银同志研讨》 254
(3)“报告小说”不会取代报告文学 254
六、谭宗《悲剧问题讨论简介》 255
八、有关电视剧的参考文章 256
(1)黄维均《电视剧创作漫论》 257
(2)张凤铸《电视剧的欣赏和创作浅谈》 264
(3)裴玉章《国外电视剧创作发展倾向》 275
参考篇目 279
1.曹雪芹《红楼梦》 281
一、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281
(1)内容简介 281
第一节文学史上主要的创作方法 281
作品例解 281
第六章文学的创作方法 281
(2)《尤二姐之死》 284
(3)曹雪芹自述创作原则 288
〔提示〕 288
2.左拉《小酒店》 289
(1)内容简介 289
(2)《小酒店》片断 289
(3)左拉《实验小说》(片断) 297
〔提示〕 298
二、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 298
1.郭沫若的《天狗》与雪莱的《西风颂》 298
(1)郭沫若《天狗》 298
(2)雪莱《西风颂》 299
(3)雪莱关于诗的功能的论述 302
(1)吉比乌斯《歌曲》(片断) 303
〔提示〕 303
2.吉比乌斯的《歌曲》与陈梦家的《葬歌》 303
(2)陈梦家《葬歌》 304
〔提示〕 305
三、古典主义 305
1.高乃依《熙德》 305
(1)内容简介 305
(2)高乃依《熙德》(片断) 305
(1)艾略特《窗前晨景》 308
1.象征派诗歌 308
四、现代派 308
〔提示〕 308
2.布瓦洛《诗的艺术》(片断) 308
(2)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309
(3)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309
〔提示〕 309
2.意识流小说 309
(1)沃尔夫《墙上的斑点》(片断) 310
贝克特《等待戈多》(简介) 311
3.荒诞派戏剧 311
〔提示〕 311
(2)乔伊斯《尤利西斯》(片断) 311
〔提示〕 312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313
作品例解 313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313
高尔基《母亲》 313
(1)内容简介 313
(2)《母亲被捕》(《母亲》片断) 314
〔提示〕 319
二、“两结合” 320
1.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320
2.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320
(1)内容简介 320
(2)姚雪垠《关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初步探索》 320
(摘要) 320
〔提示〕 321
1.内容简介 322
一、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322
作品例解 322
第三节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 322
2.李联明《试论现实主义的胜利》(摘要) 323
二、曹雪芹《红楼梦》 324
1.内容简介 324
2.张松泉《论曹雪芹的世界观和〈红楼梦〉的创作方法之间 324
的关系》(摘要) 324
〔提示〕 325
一、《北京文学》举行“现实主义及其发展”座谈会 326
研究动态 326
二、对自然主义的新评价 328
三、关于浪漫主义问题 329
四、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讨论 330
五、巴人《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331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31
六、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述》 332
参考篇目 334
1.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336
一、同是以煤为题材的三首诗 336
作品例解 336
第一节文学的风格 336
第七章文学的风格、流派和民族特点 336
2.朱自清《煤》 337
3.艾青《煤的对话——A—Y.R.》 338
〔提示〕 338
二、同是革命战争题材的两篇短篇小说 339
1.茹志鹃《百合花》 339
2.峻青《黎明的河边》(节选) 347
〔提示〕 358
三、记叙同一次游历的两篇散文 359
1.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59
2.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63
〔提示〕 369
第二节文学的流派 369
作品例解 369
一、唐代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的诗各二首 369
1.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69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70
二、宋代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的词各两首 370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70
3.王维《山居秋暝》 370
4.孟浩然《过故人庄》 370
2.王昌龄《从军行》 370
〔提示〕 370
第三节文学的民族特点 371
1.小仲马《茶花女》(简介) 371
作品例解 371
一、从两部戏剧看文学作品在内容上的民族特点 371
〔提示〕 371
4.李清照《声声慢》(略) 371
3.柳永《雨霖铃》 371
2.中国戏曲《玉堂春》(简介) 372
〔提示〕 372
二、从两部小说的景物和社会生活的描写中看文学作品形式 372
上的民族特点 372
1.鲁迅《风波》(片断) 372
2.屠格涅夫《阿霞》(片断) 373
研究动态 375
一、白海珍《关于“荷花淀派”的讨论》(摘要) 375
〔提示〕 375
二、蒋成瑀《“荷花淀派”不能成立》(摘要) 376
三、艾斐《当代文学流派诠疑》(摘要) 377
四、李庆西《新时期文学正在形成各种流派吗?》(摘要) 378
五、艾斐《“山药蛋派”从封闭走向开放》(摘要) 378
参考篇目 379
一、一组关于文学起源的材料 381
1.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起源于劳动 381
作品例解 381
第八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381
2.涅陀希文论艺术起源与魔法仪典 383
3.格罗塞关于原始艺术的记述 385
(1)澳洲土人的绘画 385
(2)波托苦多人在黄昏时唱的歌 387
4.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 387
5.《毛诗序》关于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论述 389
〔提示〕 389
二、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389
1.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389
2.蒲松龄《莲花公主》 394
〔提示〕 395
1.昆曲《十五贯》 396
(1)宋代话本《错斩崔宁》(简介) 396
(2)朱素臣《十五贯传奇》(简介) 396
(3)昆曲《十五贯》(简介) 396
三、社会主义文学的推陈出新 396
(4)夏衍《〈十五贯〉的改编》 397
〔提示〕 400
2.方之《内奸》(节选) 400
〔提示〕 413
3.王蒙《春之声》 413
〔提示〕 422
四、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交流 422
1.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422
(1)鲁迅《狂人日记》 422
(2)果戈理《狂人日记》 429
边上放号》 445
(1)惠特曼《敲呀!敲呀!鼓啊!》 445
〔提示〕 445
2.惠特曼的《敲呀!敲呀!鼓啊!》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 445
(2)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446
〔提示〕 447
3.贺敬之的《十年颂歌》与马雅可夫斯基的《好!》 447
(1)贺敬之《十年颂歌》(片断) 447
(2)马雅可夫斯基《好!》(片断) 448
一、关于文学起源问题 450
1.王磊《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管见》(摘要) 450
研究动态 450
〔提示〕 450
2.姜庆国《“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摘要) 452
3.张育新《艺术起源于劳动不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摘要) 452
二、艺术创新问题的理论探讨(摘要) 453
三、丁宁《耗散结构与艺术创新》 454
四、关于“乡土文学” 455
1.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摘要) 455
2.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局限性(摘要) 456
五、关于文学寻“根”问题的讨论 456
参考篇目 458
1.高尔基《海燕》 459
一、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活动 459
第九章文学欣赏 459
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性质和作用 459
作品例解 459
2.曹雪芹《红楼梦》(片断) 460
3.叶圣陶谈文学欣赏的想象活动 461
〔提示〕 464
二、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活动 465
1.苏轼《前赤壁赋》 465
2.臧克家《佳作不厌百回读——重读〈前赤壁赋〉》 465
〔提示〕 467
一、文学欣赏的过程 468
秦牧《艺海拾贝·虾趣》 468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过程和特点 468
作品例解 468
〔提示〕 470
二、对同一欣赏对象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470
1.对孟浩然《春晓》的不同见解 470
(1)蔡厚示《清超越俗出人意表——孟浩然〈春晓〉 470
赏析》 470
2.曹雪芹《红楼梦》(节选) 472
(4)李曙初《孟浩然〈春晓〉试析》(摘要) 472
(2)文研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节录) 472
(3)吴熊如等《唐宋诗词探胜》(节录) 472
〔提示〕 474
三、文学欣赏随着心境、情绪不同而不同 474
1.毛泽东谈《红楼梦》 474
2.杨纤如《四看红叶》 476
3.范仲淹《岳阳楼记》 477
〔提示〕 477
四、文学欣赏的共同性 478
1.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片断) 478
2.克鲁普斯卡娅《伊里奇喜爱什么文学作品》(片断) 480
〔提示〕 480
第三节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480
作品例解 480
一、陆游《沈园二首》与《钗头凤》 480
二、张扬《第二次握手》(节选) 481
共鸣》 482
三、程焱《从对陆游的〈沈园〉共鸣谈起——谈谈文学上的 482
四、何其芳遗作《毛泽东之歌》(节选) 486
〔提示〕 488
研究动态 488
一、孙振华《从发生认识论的结构与建构看文艺欣赏》(摘要) 488
二、林兴宅《艺术魅力的动态考察》(摘要) 489
三、关于共鸣美感性质的讨论 490
1.李壮鹰《共鸣非美感说》 490
2.丁宁《共鸣美感性质疑析:与李壮鹰同志商榷》 491
参考篇目 492
第十章文学批评 493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493
作品例解 493
一、玛·哈克奈斯《城市姑娘》(简介) 493
二、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494
三、不能轻率地批评恩格斯 496
〔提示〕 497
一、杨沫《青春之歌》(简介) 498
作品例解 498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标准 498
二、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 499
〈青春之歌〉》 499
三、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 506
〔提示〕 513
第三节正确开展文学批评 514
作品例解 514
一、王润滋《内当家》 514
二、关于小说《内当家》的争鸣 528
〔提示〕 529
研究动态 530
一、程继田《关于文艺批评性质的考察》(节选) 530
二、群言《关于文艺批评标准问题讨论》 535
三、陈辽《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36
四、关于文学的主体性和文艺学方法论的争鸣 542
五、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新拓展 550
参考篇目 555
后记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