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任务和内容 1
一、矿区控制测量 2
二、地形测量 2
三、布设工程点测量 2
四、勘探线剖面测量 2
五、地质工程点定位测量 2
六、勘探坑道测量 3
七、贯通测量 3
八、物探测量 3
§1—2 测量学的基本知识 3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 3
二、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 5
三、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7
四、国家基本控制网的概念 8
五、国家统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11
第二章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18
§2—1 比例尺 18
一、比例尺的意义 18
二、比例尺的精度 18
三、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用途 19
§2—2 地物符号及等高线 19
一、地物符号 19
二、等高线 21
§2—3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23
一、梯形图幅的分幅和编号 23
§2—4 地形图上的注记 26
二、正方形和矩形图幅的分幅和编号 26
一、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地形图 28
二、地形图上的量测方法 28
§2—5 地形图的应用 28
三、地形图实地定向的几种方法 31
四、在地形图上确定站立点的几种方法 32
第三章 测量误差概念 34
§3—1 测量误差的分类 34
一、系统误差 34
二偶然误差 35
§3—2 测量精度的衡量方法 36
一、中误差 36
二、极限误差 37
三、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37
二、和或差 38
§3—3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38
一、倍数 38
三、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40
四、任意函数(或称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40
五、一些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 42
§3—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43
一、算术平均值的原理 43
二、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44
§3—5 同精度观测值中误差 45
§3—6 同类量同精度双观测值的中误差 50
§3—7 测量权的概念 51
二、垂直角定义和垂直角测量的原理 55
一、水平角定义和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55
§4—1 角度测量的概念 55
第四章 经纬仪及其角度测量 55
§4—2 光学经纬仪 56
一、100工厂T6型光学经纬仪 57
二、T1达学经纬仪 58
三、读数方法 58
§4—3 水平角观测 60
一、经纬仪的整置 60
二、水平角观测 62
§4—4 垂直角观测 65
一、垂直度盘 65
二、垂直度盘刻度和注记 66
三、指标差和指标差计算公式 66
四、垂直角的观测 67
§4—5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9
一、经纬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69
二、经纬仪的检验校正 70
§4—6 仪器误差对角度测量的影响 73
一、照准部偏心对水平角的影响 73
二、关于三轴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 74
§4—7 水平角观测的精度 77
一、安置仪器与目标偏心误差的影响 77
二、仪器误差的影响 78
三、角度观测本身误差的影响 78
四、外界条件对角度测量的影响 79
五、一测回水平角测量中误差 79
三、仪器使用期间的维护 80
二、仪器的装箱、取出和安装 80
§4—8 仪器的维护 80
一、仪器的运送 80
第五章 矿区平面控制测量 82
§5—1 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概述 82
§5—2 矿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82
§5—3 矿区平面控制网的布网方案 84
一、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84
二、独立控制网的布设 85
三、特殊地区的布设 86
四、小三角网的布设 86
§5—4 踏勘设计 86
一、收集资料 87
二、图上设计 87
§5—5 三角锁(网)边长精度的估算 88
一、三角锁(网)边长误差和图形强度的概念 88
三、实地踏勘 88
四、编写技术设计书 88
二、三角锁(网)最弱边精度估算 92
§5—6 选点 98
一、选点的基本要求 98
二、选点的步骤方法 99
三、觇标高度的确定 100
§5—7 造标和埋石 105
一、觇标和标石的作用 105
二、觇标与标石的类型 105
三、觇标的建造 107
四、中心标石的埋设 111
一、照准部旋转是否正确的检验 112
§5—8 J2型光学经纬仪的检验 112
五、造标、埋石的结尾工作 112
六、上交资料 112
二、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114
三、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119
四、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119
五、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120
§5—9 水平角观测误差 123
一、自然条件引起的系统误差 123
二、仪器操作中的系统误差 126
三、观测操作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126
§5—10 水平角观测的具体操作及有关规定 128
一、观测前的准备工作 128
三、观测手簿的记录、计算 129
二、按全园方向观测法观测一测回的操作程序 129
四、观测成果的检查和超限的处理 131
五、水平方向观测的测站平差 134
§5—11 分组观测、联测及其测站平差 137
一、分组观测及其测站平差 137
二、方向联测及其测站平差 140
§5—12 归心元素的测定和归心改正 142
一、归心元素和归心改正数 142
二、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 144
三、归心改正的计算方法和方向值的改正 146
§5—1 3三角测量验算 149
一、三角形闭合差 150
二、极条件闭合差 151
三、基线条件闭合差 153
四、方位角条件闭合差 154
五、根据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158
§5—14 三角测量的概算程序 159
§5—15 小三角测量 159
§5—16 几种典型图形的平差 161
一、固定系数表 161
二、计算步骤 161
三、常用的典型图形 163
第六章 电子计算器的应用 170
§6—1 计算器的主要结构与类型 170
§6—2 EL-5002型计算器按键的标注与作用 171
§6—3 EL-5002计算器的运算方法 176
§6—4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与维护 184
一、正确的操作 184
二、正常的温度 185
三、适度的外光 185
四、更换电池须知 185
五、注意使用电源变换器 185
六、其它注意事项 186
§6—5 EL-5002型计算器在测量计算上的应用 186
一、边长、方位角之反算 186
二、三角高程计算 187
三、三角形边长计算 188
四、导线点或独立点坐标计算 189
五、导线计算(连续计算) 190
四、四边形的平差计算 191
六、前方交会点之计算 191
七、后方会会点之计算 192
八、测站点归心与照准点归心改正的计算 195
十、任意方位角曲率半径R之计算 196
九、大地线曲率改正之计算 196
十一、光电边改正计算 197
十二、极条件自由项之计算 198
十三、水准测量尺长改正之计算 199
十四、视距测量平距和高程之计算 200
十五、航测象片投影表之计算 200
十六、视差较△?之计算 201
十七、注记点高程之计算 202
十八、线形三角锁之计算 202
十九、线形锁之严密平差计算 204
§6—6 EL-5002计算器应用于近似平差之图算法 215
一、单三角锁 216
二、中点多边形 218
三、线形三角锁 219
四、大地四边形 226
五、导线计算 227
第七章 长度测量 230
§7—1 长度丈量 230
一、直线丈量 230
二、丈量工作 230
三、直线丈量的具体方法 230
§7—2 长度改正 234
一、钢尺长度的鉴定 234
二、尺长改正 237
三、温度改正 237
四、倾斜改正 238
§7—4 视距测量 239
§7—3 长度丈量的精度 239
一、视距测量的原理 240
二、视距公式 241
三、视距测量的观测和计算 242
五、视距测量的精度 243
一、平板仪及其附件 243
四、视距乘常数K的测定 243
六、精密视距仪及斜尺视距法简介 245
§7—5 视差法距离测量 247
一、视差环节 247
二、视差导线的敷设 248
三、视差导线的作业步骤 249
第八章 导线测量 251
§8—1 导线的形式、种类和用途 251
二、水平角观测 252
一、踏勘、选点 252
§8—2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252
三、边长测量 253
一、检查和整理外业观测成果 253
二、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分配 253
§8—3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253
三、推算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255
四、坐标增量计算和闭合差的配赋 255
五、坐标计算 256
六、算例 258
§8—4 视距导线测量 258
一、外业观测、记录和计算 258
二、内业计算 261
§8—5 导线测量的粗差分析 261
一、角度错误的寻找方法 261
§8—6 导线测量的精度估算 262
二、边长错误的寻找方法 262
一、导线的纵、横向误差 263
二、导线的终点位置误差 265
三、导线的容许长度的估算 266
三、线形锁 267
第九章 解析图根测量 267
§9—1 概述 267
二、图根锁 267
一、图根网 267
§9—2 图根点的敷设 267
四、经纬仪导线 269
五、测角交会点 269
§9—3 图根测量的外业工作 269
一、设计和选点 269
二、观测 270
§9—4 手摇计算机及其使用 270
一、计算机操作要点 271
二、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271
§9—5 图根网锁的内业计算 273
一、线形锁的平差计算 273
三、计算机的检查 273
二、单三角锁的平差计算 284
三、中点多边形的平差计算 288
§9—6 经纬仪测角交会法 293
一、前方(侧方)交会法 294
二、后方交会法 301
二、经纬仪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0
三、前方交会点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0
一、线形锁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0
§9—7 图根点的精度估算 310
五、独立三角形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1
六、后方交会点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1
四、侧方交会点点位中误差的估算公式 311
七、关于精度估算的说明 312
§9—8 解析图根各种方法的比较 312
第十章 矿区高程控制测量 314
§10—1 概述 314
§10—2 矿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 314
§10—3 水准测量原理 315
§10—4 水准仪和水准尺 316
一、水准仪 316
二、水准尺及其附件 318
三、水准仪的基本操作 319
四、水准仪的检验校正 320
五、水准尺的检验 323
§10—5 四等水准测量 325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 325
二、观测 326
三、高程计算 330
§10—6 等外水准测量简述 333
§10—7 高程平差计算(结点法) 334
§10—8 三角高程测量 337
一、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337
二、三角高程路线的组成 338
三、三角高程导线 339
§11—2 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基本要求 341
§11—1 概述 341
第十一章 大比例尺地形测图 341
§11—3 平板仪测量的原理 342
§11—4 平板仪的构造和性能 343
二、平板仪的检查校正 347
§11—5 测站上平板仪的整置 349
一、对中 349
二、整平 349
三、定向 349
§11—6 平板仪导线测量 350
§11—7 平板仪交会测量 352
一、前方交会 352
二、侧方交会 353
三、后方交会 354
§11—8 地形测量的准备工作 356
一、领取资料 356
二、检查仪器 357
三、准备测图板 357
四、座标网的绘制及精度要求 357
五、控制点的展绘和精度要求 359
§14—1 概述 359
§11—9 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 360
一、极座标法 360
二、交会法 360
§11—10 测站上的工作 362
§11—11 地形图的测绘 364
一、地物测量 365
二、地貌测量 368
四、图边测绘和拼接 373
三、地物、地貌的综合取舍 373
一、地形图的检查 374
二、测图结束后应提交的资料 374
§11—12 地形测图的结束工作 374
第十二章 勘探工程位置布设 376
§12—1 布设工程位置的基本知识 376
一、在地面测设角度 376
二、在地面测设长度 377
三、在地面上测设点位的方法 378
§12—2 布设的原则 378
§12—3 布设的依据 378
§12—4 勘探基线测量 379
§12—5 工程点设计座标的计算 380
二、经纬仪交会法 383
一、经纬仪极座标法 383
§12—6 工程点布设方法 383
三、剖面线法 384
四、利用假定座标系布设剖面线起始点的方法 384
§12—7 布设工程点必须的数据资料和精度要求 385
第十三章 地质勘探工程点测量 387
§13—1 地质点测量 387
一、准备工作 387
二、测站点 387
三、测定地质点的几种方法 387
四、各种施测方法的比较 388
五、地质点测量的精度 388
二、定测的基本要求 392
一、概述 392
§13—2 探槽探井测量 392
七、地质点测量的质量检查 392
六、地质点测量完毕应提供的资料 392
三、测定方法 393
四、探槽探井测量完毕应提供的资料 393
§13—3 钻孔位置测量 393
—、概述 393
二、钻孔位置的复测 393
三、钻孔位置定测 394
四、钻孔位置测完应提交的资料 394
二、勘探线剖面测量的内容 395
三、勘探线剖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395
一、勘探线剖面测量的目的 395
第十四章 勘探线剖面测量 395
§14—2 勘探线剖面的施测 397
一、剖面起始点的布设 398
二、剖面定线 399
三、剖面控制点测量 400
四、剖面测站点的测量 400
五、剖面点测量 401
§14—3 剖面测量的检核及计算 408
一、剖面控制点的检核条件 408
二、对于控制点是否在一直线上的检查 408
三、剖面测量的计算 409
§14—4 剖面图的绘制 413
一、剖面图的内容 413
三、图廓方格网的展绘 414
二、剖面图的绘制精度 414
四、高程线的展绘 415
五、剖面图座标网X线、Y线的展绘 415
六、地貌地物的展绘方法 417
§14—5 根据地形图切绘剖面地形线的方法及其精度 418
一、用地形图作剖面图的方法 418
二、用地形图切绘剖面地形线的精度 419
第十五章 勘探坑道测量与贯通测量 421
§15—1 概述 421
§15—2 近井点、坑口位置点测量 421
一、一般要求 421
二、坑口位置的布设方法 422
一、坑道定线 423
二、坑道中心线控制桩的埋设 423
四、坑口位置的定测 423
§15—3 坑道定线测量 423
三、坑口标志的埋设 423
三、坑道中线测量 424
四、坑道腰线测量 424
五、用激光准直仪定线 425
§15—4 联系测量(定向) 425
一、概述 425
二、一井定向重锤投点方法 426
三、一井定向三角形连接法 426
四、瞄直法定向 428
五、导入高程测量 428
二、坑内导线的形状 430
三、坑内选点的要求 430
一、坑内导线测量的作用 430
§15—5 坑道经纬仪导线测量 430
四、坑内导线点标志的埋设 431
五、角度观测 431
六、边长丈量 432
七、坑内导线点的高程测量 433
八、导线计算 433
§15—6 贯通测量 433
一、贯通测量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433
二、坑道直线贯通 434
三、坑道折线贯通 434
四、竖井贯通 435
五、地下找孔 435
六、贯通测量预期误差的计算 436
七、对开巷道预期误差的计算实例 438
§15—7 坑道平面测量 443
§15—8 坑道测量完毕应提交的资料 444
第十六章 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 445
§16—1 概述 445
§16—2 航空摄影测量的一般知识 446
一、航摄象片 446
二、用航测方法测制地形图的过程 449
三、航空象片的几何关系 449
四、象片比例尺 454
§16—3 象片的立体观察 455
一、天然立体观察 455
§16—4 航空象片的量测 456
一、地面点的空间座标与象点座标的关系 456
二、利用立体镜进行立体观察 456
二、标准式象对求高差的公式 457
三、视差杆及其应用 458
§16—5 航测外业的准备工作 460
一、收集和分析大地、水准、地图和航摄资料 460
二、拟订技术计划 461
§16—6 控制点的分布 467
一、对野外控制点点位的基本要求 467
二、特殊情况的布点 469
§16—7 野外象片控制点的选刺和整饰 475
一、野外象卡控制点的目标选择 475
二、野外象片控制点的刺点 476
三、野外象片控制点的整饰和注记 477
一、野外象片控制测量的任务 478
§16—8 野外象片控制测量的要求 478
二、大地平面控制的密度和精度 479
三、大地高程控制的密度和精度 480
四、对大地控制的要求 481
五、高级地形控制点的布设 481
六、象片控制点测量 482
§16—9 野外象片判读与调绘 483
一、象片判读 483
二、象片调绘 487
三、图式符号与简化图式的运用 488
四、象片调绘的综合取舍 490
五、地形图各要素的判绘要点 492
六、地理名称调查及注记 517
七、新增地物的补测 522
八、对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525
九、象片着色与接边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