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39-1945 第3卷 大战的相持与转折》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利辉主编;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021995X
  • 页数:709 页
图书介绍:

第三卷 1

引言 1

第十三编 战略转折条件的逐渐成熟 7

第四十章 各主要战场进入战略相持与转折阶段后的形势和交战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7

第一节 各主战场进入战略相持与转折阶段后的战场形势 7

第二节 同盟国战时经济的不断发展 11

一、苏联 12

二、美国 15

三、英国 18

四、中国 23

第三节 轴心国经济不堪持久战争 25

一、德国 26

二、日本 32

三、意大利 38

第四节 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军工生产领域内的较量 41

一、同盟国的军工生产情况 41

二、轴心国的军工生产情况 45

第五节 同盟国与轴心国总体军事实力的发展变化 48

(一)苏联 49

一、同盟国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 49

(二)美国 50

(三)英国 52

(四)中国 53

二、轴心国军事实力的变化 54

(一)德国 54

(二)日本 56

(三)意大利 58

一、苏德战场 60

第六节 轴心国与同盟国在各主要战场军事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60

二、北非、地中海战场 65

三、太平洋战场 70

四、中国战场 73

第四十一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巩固与法西斯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 78

第一节 反法西斯联盟不断加强团结,进一步扩大政治和经济合作 78

一、反法西斯同盟国加强政治团结 79

(一)英苏互助同盟条约和苏美互助原则协定 79

(二)同盟国初步承认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 84

(三)同盟国围绕支持中国抗战加强合作与互助 88

(一)英美联合委员会的建立 91

二、同盟国经济合作的扩大与加强 91

(二)租借总协定和互助协定 92

(三)美英第二个援苏议定书 94

第二节 同盟国战略计划的协调 96

一、1942年的“第二战场”问题及“火炬”计划的确定 97

(一)围绕“第二战场”的争论 97

(二)“火炬”计划的确定 100

二、从卡萨布兰卡会议到第一次魁北克会议 106

(一)卡萨布兰卡会议(“象征”会议) 106

(二)英美首脑第二次华盛顿会议(“三叉戟”会议)和阿尔及尔会谈 108

(三)1943年上半年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第二战场”问题 110

(四)第一次魁北克会议(“四分仪”会议) 112

第三节 法西斯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 114

一、德国与日本之间矛盾的加深 115

二、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矛盾加剧 117

三、德国与其他仆从国的关系产生裂痕 122

第十四编 各个战场的战略相持与转折 135

第四十二章 苏德战场的战略相持与转折 135

第一节 1942年初苏军冬季总攻后苏德双方的战略企图与作战行动 136

一、双方作战企图 136

二、苏德在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交战 138

三、苏军在哈尔科夫的严重失利 141

四、苏军在沃罗涅日方向和顿巴斯的防御作战 144

第二节 斯大林格勒会战 148

一、斯大林格勒概况和双方企图 148

二、双方态势与部署 150

三、苏军的防御作战(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 152

(一)远接近地防御阶段(7月17日~8月17日) 152

(二)近接近地防御阶段(8月18日~9月12日) 155

(三)市区防御阶段(9月13日~11月18日) 157

四、苏军的反攻作战(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160

(一)第一阶段(1942年11月19日~30日) 162

(二)第二阶段(1942年12月) 163

(三)第三阶段(1943年1月10日~2月2日) 166

五、会战总结 169

第三节 苏军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冬季战局 173

一、冬季战局实施前的形势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企图 173

二、苏军西南战略方向的作战行动 177

(一)解放北高加索的反攻战役 177

(二)苏军粉碎沃罗涅日以南和以西的德军集团 179

(三)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哈尔科夫方向以及在顿巴斯的作战 182

三、苏军西方战略方向的作战行动 188

四、苏军西北战略方向的作战行动 189

(一)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189

(二)苏军夺取杰米扬斯克登陆场(突出部) 191

第四节 库尔斯克会战 193

一、战前形势和苏德双方的战略决策 193

二、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防御 197

(一)防御的准备与任务区分 197

(二)防御作战经过 199

三、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 201

(一)苏军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 204

(二)苏军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28日) 204

四、会战总结 207

第五节 第聂伯河会战 208

一、战前形势与双方战略企图 208

二、双方作战计划与兵力部署 209

三、作战经过 210

(一)第一阶段(1943年8月~9月) 211

(二)第二阶段(1943年10月~12月) 214

一、苏联海军的作战行动 224

第六节 苏联海军、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作战行动 224

二、苏联空军的作战行动 233

三、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作战行动 237

第七节 苏联人民的敌后游击战 240

一、组织和领导的不断完善 240

二、苏联敌后游击队在卫国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242

第四十三章 北非、地中海战场的战略转折 246

第一节 交战双方的战略企图 246

一、轴心国的战略企图 246

二、同盟国的战略企图 253

第二节 阿莱曼战役 259

一、阿莱曼战役的前奏——哈勒法山之战 259

二、阿莱曼战役前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与兵力部署 262

(一)德、意军的作战计划与兵力部署 262

(二)英军的作战计划与兵力部署 264

三、阿莱曼战役的实施 266

(一)僵持阶段(1942年10月23日~30日) 266

(二)突破阶段(1942年10月31日~11月4日) 268

(三)追击阶段(1942年11月5日~1943年1月23日) 271

(四)结局与影响 271

一、“火炬”计划的制订与准备工作 273

第三节 美英军在法属北非登陆与侵非轴心国军队的覆灭 273

二、“火炬”计划的实施 277

三、突尼斯争夺战 281

(一)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282

(二)突尼斯战役的实施 283

第四节 盟军夺取地中海制海权 286

一、英军占领马达加斯加 287

二、英国加强马耳他岛防御 288

三、“基石”护航运输行动 290

四、盟军夺取地中海制海权 292

第五节 西西里登陆战役与墨索里尼垮台 299

一、交战双方的战略企图及作战计划 299

(一)同盟国的战略企图及作战计划与准备工作 299

(二)轴心国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303

二、西西里岛登陆战 304

三、墨索里尼垮台 308

第六节 盟军进攻意大利南部,意大利投降 311

一、进攻意大利南部的决定 311

二、盟军的作战计划与作战准备 312

三、意大利的投降与德军的战略部署 314

四、萨莱诺登陆战 317

五、盟军攻占意大利南部 321

第四十四章 大西洋海战的相持与转折和美英对德国的联合战略轰炸 324

第一节 美英夺取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控制权,德国潜艇战破产 325

一、1942年初交战双方在大西洋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325

二、大西洋海战的高潮 329

(一)北、中美洲海域的作战行动 329

(二)北大西洋交通线的争夺 332

(三)德国海军对北极海域的严重威胁 334

(一)美英加强大西洋反潜战 337

三、1943年大西洋海战的转折 337

(二)美英夺得大西洋制海权 339

第二节 美英对德国的联合战略轰炸 344

一、从卡萨布兰卡训令到“直射”计划 345

二、打击经济目标的精确轰炸作战 349

(一)轰炸梅塞施米特飞机工厂 351

(二)轰炸施魏因富特轴承工厂 352

三、打击城市的面积轰炸作战 355

(一)鲁尔轰炸战役 355

(二)汉堡轰炸战役 357

(三)柏林轰炸战役 362

四、1943年战略轰炸的经验教训 365

第一节 双方的战略企图 368

一、日本的战略企图 368

第四十五章 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相持与转折 368

(一)陆、海军之间的战略分歧 369

(二)日军第二阶段作战方向及目标的确定 372

三、美国确保其太平洋战略前沿的战略计划 374

一、双方作战企图及兵力部署 379

(一)日军的作战企图及兵力部署 379

第二节 珊瑚海海战 379

(二)美军的作战企图及兵力部署 382

二、战役的实施 383

(一)日军占领图拉吉岛 383

(二)珊瑚海海战 385

三、珊瑚海海战的结局与影响 391

第三节 中途岛及阿留申群岛战役 392

一、双方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393

(一)日军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393

(二)美军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396

(一)日军进攻阿留申群岛 399

二、中途岛战役的实施 399

(二)中途岛海战 401

三、中途岛战役的结局及影响 408

第四节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409

一、双方的作战企图 409

(一)日军修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 409

(二)盟军在西南太平洋的反攻计划 411

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 413

(一)第一阶段(1942年8月7日~22日) 413

(二)第二阶段(1942年8月23日~9月16日) 415

(三)第三阶段(1942年9月17日~10月26日) 418

(四)第四阶段(1942年10月27日~11月15日) 420

(五)第五阶段(1942年11月16日~1943年2月7日) 423

三、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结局及影响 424

第五节 1943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 426

一、双方的战略企图及作战计划 426

(一)日军的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 426

(二)盟军的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 428

二、美军在北太平洋方向的反攻作战 431

三、盟军在南太平洋方向的反攻作战 433

(一)所罗门群岛作战 434

(二)新几内亚作战 440

四、盟军在中太平洋方向的反攻作战 444

第四十六章 中国战场的形势开始好转 448

第一节 中日双方的战略企图 448

一、日军的战略企图 448

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 454

三、正面战场的基本态势及国民政府的战略计划 457

第二节 中国敌后战场实行“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夺取战场主动权 461

一、“敌进我进”方针的提出和完善 461

二、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全面贯彻“敌进我进”方针 462

(一)晋察冀边区的对敌斗争 463

(二)晋冀鲁豫边区的对敌斗争 466

(三)山东地区的对敌斗争 470

(四)晋绥边区的对敌斗争 473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蚕食”,扭转华中敌后抗战的局面 475

(一)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 476

(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反“清乡”斗争 478

(三)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反“蚕食”斗争 480

四、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482

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48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484

二、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489

(一)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开展 489

(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492

三、建立健全“三三制”政权,实行广泛的民主政治 499

四、开展整风运动,深入解放思想 503

五、繁荣昌盛的文化建设 505

(一)新型文艺运动的发展 506

(二)教育、新闻及出版事业的兴旺发达 508

(一)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511

一、鄂西会战(1943年5月5日~6月10日) 511

第四节 中国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 511

(二)会战经过及结果 512

二、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944年1月5日) 515

(一)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515

(二)会战经过及结果 517

第五节 中国大后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523

一、大后方的经济建设 523

(一)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 523

(二)大后方经济建设概况 524

(一)民主宪政运动的挫折与各民主党派的初步结合 528

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528

(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529

(三)民主宪政运动的再次高涨 530

(四)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受到各界的广泛拥护 531

三、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533

(一)新的文化中心的形成 533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矛盾斗争 534

第六节 中国东北、台湾、香港等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538

一、东北人民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538

(一)抗战期间围绕台湾回归问题的斗争 539

二、台湾人民“保卫祖国、解放台湾“的斗争 539

(二)台湾人民参加祖国抗战,为收复台湾而斗争 541

三、香港人民的抗日斗争 545

第十五编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高涨与各主要参战国军事学术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发展变化 549

第四十七章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高涨局面的到来 549

第一节 大战转折形势的推动 550

一、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550

二、同盟国援助的加强 550

三、法西斯侵略集团和被奴役国家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554

一、社会基础和力量的扩大 558

第二节 反法西斯斗争高涨的重要标志 558

二、联合阵线的普遍建立 560

三、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斗争的大发展 562

四、争取社会民主改造的斗争广泛增强 564

第四十八章 欧洲抵抗运动的高涨 567

第一节 南欧人民的解放战争 568

一、南斯拉夫 568

二、希腊 573

三、阿尔巴尼亚 576

一、法国 580

第二节 西欧人民的抵抗运动 580

二、比利时 585

三、荷兰 588

第三节 中欧和北欧人民的抵抗运动 590

一、波兰 590

二、捷克斯洛伐克 593

三、挪威 596

四、丹麦 597

第四节 欧洲轴心国国内人民的抵抗运动 601

一、德国 601

二、意大利 603

三、保加利亚 606

四、罗马尼亚 608

五、匈牙利 610

第四十九章 亚洲人民抗日斗争的加强 613

第一节 朝鲜和越南人民的抗日斗争 614

一、朝鲜 614

二、越南 617

第二节 菲、马、印尼、缅、泰等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620

一、菲律宾 620

二、马来亚 623

三、印度尼西亚 625

四、缅甸 626

五、泰国 628

第三节 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630

一、日本国内人民的反战斗争 630

二、大战期间中国领土上日本人的反战斗争 635

第五十章 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638

第一节 非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638

一、帮助“自由法国“摆脱困境 638

二、供应同盟国战略原料、物资与劳动力 641

三、积极支持盟军作战 644

一、援助苏联人民的抗德斗争 650

第二节 美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650

二、给予同盟国强大的物力援助 652

三、协助同盟国的军事行动 656

第三节 大洋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659

一、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659

二、向同盟国提供军事基地和物资 663

第一节 主要参战国武装力量建设的发展变化 665

一、中国武装力量建设的发展变化 665

第五十一章 战略相持与转折阶段主要参战国的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学术 665

二、苏联武装力量建设的发展变化 669

三、美英武装力量建设的发展变化 681

四、主要轴心国武装力量的变化 687

第二节 主要参战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变化 689

一、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变化 689

二、苏军大规模陆上作战理论的发展变化 692

三、美英军在海上作战、登陆作战等作战样式和类型上的发展变化 697

四、主要轴心国军队作战方式的一些变化 701

结束语 704

后记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