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7209000097
  • 页数:53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导言 1

第一编 总论 11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1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11

一、经济管理的概念 11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2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13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15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15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 17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18

一、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 18

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9

三、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1

第四节 党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领导 22

一、国民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2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主要内容 23

三、当前加强党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的主要措施 25

一、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 2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28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28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 28

二、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 32

三、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 32

四、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 3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 38

一、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 38

二、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0

三、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 4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47

一、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47

二、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48

三、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50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 51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 51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 51

二、经济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 52

三、国民经济预测体系 54

四、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与内容 59

一、国民经济决策的概念 59

二、国民经济决策的分类 59

三、国民经济决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60

四、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62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 64

一、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制 65

二、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 67

三、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 70

四、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 73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83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3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85

一、计划管理的形式 8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和组织实施 87

二、计划管理的组织工作 91

三、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 92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的依据 94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94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 96

三、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 101

第四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 103

一、综合平衡是编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键 103

二、综合平衡的内容和重点 104

三、编制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着眼点与方法 106

一、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 110

第五章 国民经济监督 110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110

二、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 111

三、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 112

四、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115

五、经济监督的职能和过程 116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119

一、计划监督 119

二、市场监督 121

三、财政监督 125

四、银行监督 128

五、统计监督 130

六、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 131

第三节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33

一、审计的概念和种类 133

二、审计的目的和作用 137

三、审计的程序和应用 138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 143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 143

一、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143

二、经济信息的分类 144

三、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46

一、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 15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 150

二、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52

三、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15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155

一、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155

二、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 157

三、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问题 158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160

一、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 160

二、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 161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 163

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管理 163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条件 163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涵义 163

二、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措施 165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 166

一、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 166

二、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168

三、建立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171

四、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 173

一、人力资源管理要统筹兼顾 175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175

二、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76

三、要使劳动组织科学化 178

四、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180

第四节 有计划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 182

一、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82

二、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183

第八章 物质资源的管理 185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85

一、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85

二、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 186

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管理的特点 187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88

一、依法管理自然资源 188

二、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189

三、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 191

四、重视开发利用水资源 193

五、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94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195

一、依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 195

二、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 196

三、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197

四、环境的科学管理 198

一、组织国民经济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 200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 200

二、物质资料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 201

三、正确处理供需平衡中的几个关系 203

第五节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 204

一、物质资料可供量的合理组织 204

二、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 205

三、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 206

第六节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207

一、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207

二、消费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208

三、改革市场流通体制 209

一、物质资料的代用和回收利用 210

第七节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 210

二、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 211

三、设备的管理和利用 211

第九章 财力资源的管理 215

第一节 财力资源的性质和任务 215

一、财力资源与社会主义财政银行体系 215

二、资金运动和财力管理 216

三、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17

第二节 财力的开发 218

一、财力开发的涵义 218

二、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218

一、财力集聚的内容和形式 223

三、财政在财力开发中的作用 223

第三节 财力的集聚 223

二、财政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25

三、银行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27

四、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特征 229

第四节 财力的分配 232

一、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 232

二、财力分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233

三、财力分配的基本要求 234

第五节 财力的平衡 236

一、财政平衡 236

二、信贷平衡 238

三、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240

四、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 241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管理 2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4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分类 244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46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249

一、贯彻执行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250

二、正确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政策 252

三、根据科学劳动的特点管理科学技术 254

四、坚持科技体制的改革 25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57

一、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与机构 257

二、科学技术规划工作 259

三、科学技术的攻关 260

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60

五、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来源和基金体制 261

六、科技专利制度 263

七、建设科学技术队伍 264

八、科学技术资料和情报工作 265

一、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义 266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66

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政策与管理 268

三、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69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 271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27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271

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271

二、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历史过程 274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依据 276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278

一、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279

二、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81

三、健全宏观调节体系 284

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28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责、权、利 288

一、经济责任的确立 288

二、经济权利的合理划分 291

三、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统一 293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 295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 295

一、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 295

二、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 296

一、农业部门 299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299

二、工业部门 300

三、建设部门 300

四、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 301

五、服务部门 302

六、文教部门 303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305

一、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 305

二、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 306

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307

第四节 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 308

一、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 309

二、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 311

三、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 312

四、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313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 314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 314

一、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 314

二、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 317

三、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318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20

一、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 320

二、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 321

三、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 325

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330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 330

二、城市与地区的经济联系 331

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333

第四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336

一、地区物力平衡 336

二、地区财力平衡 338

三、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 342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 345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345

一、企业的概念 345

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46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 347

第二节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49

一、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349

二、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51

第三节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52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和特点 352

二、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53

第四节 国家对利用外资企业的管理 356

一、利用外资企业的形式和特点 356

二、国家对“三资”企业的管理 357

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和管理的意义 359

第五节 国家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359

二、国家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360

第六节 国家对经济联合体的管理 361

一、生产联合企业 361

二、工业公司 363

三、农工商联合企业 364

四、科研生产和开发联合公司 365

五、企业集团 366

第十五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 369

第一节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方针 369

一、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369

二、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71

三、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373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 374

一、对外贸易的意义 374

二、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375

三、加强对外贸易的业务管理 378

第三节 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管理 385

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利用外资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85

二、引进技术的经济管理 387

三、对利用外资的管理 391

二、加强对外金融的业务管理 399

一、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 399

第四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 399

三、健全外汇管理法制 401

第五节 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带的管理 403

一、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 403

二、经济特区的特色 404

三、加强特区的经济管理 407

四、沿海开放地带的管理 408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 410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 410

第一节 行政方法 410

一、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410

二、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 413

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 415

第二节 经济方法 417

一、经济方法的实质 417

二、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418

三、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420

第三节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的结合 431

一、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 431

二、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的形式 433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435

一、经济法的概念 435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司法和仲裁 435

二、经济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 438

三、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41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 447

一、经济司法的重要性 447

二、加强经济审判工作 451

第三节 经济仲裁 452

一、国内仲裁 452

二、涉外仲裁 453

第十八章 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56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56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 456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精神动力 457

三、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更高要求 459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460

一、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460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61

三、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463

四、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 464

五、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培养工人阶级的接班人 466

六、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 466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468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6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471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 473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 473

一、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473

二、要用系统工程思想管理国民经济 474

三、各类经济数学方法概述 477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79

一、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 479

二、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8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经济计量模型方法 487

一、经济计量模型方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487

二、如何应用经济计量模型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488

三、经济计量模型方法的局限性 494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法 495

一、线性规划 495

二、计划评审技术 500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505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505

二、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 506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益 511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益 511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范围 511

一、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 511

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范围 512

第二节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 514

一、设置经济效益指标的原则 514

二、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 516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518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523

一、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523

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 525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 526

第四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528

一、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 529

二、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