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管理系统工程概述 1
§1.系统和系统工程 1
(一)系统的定义、构成条件和特点 2
(二)系统的分类和系统的基本问题 5
(三)系统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9
(四)系统工程的方法论 12
(五)系统工程的发展史 16
§2.管理系统及管理系统工程 22
(一)管理系统概念 24
(二)管理系统的职能和特点 30
(三)物质流与信息流 36
——系统分析 39
第二章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一) 39
§1.系统分析的内容 40
(一)系统分析的种类 40
(二)系统分析在过程模型中的地位 44
(三)系统与环境的界限 47
(四)系统分析的目的和实施步骤 50
§2.系统目标的制定 51
(一)制定目标和规划思考 51
(二)制定目标的方法 53
(三)目标寻求 54
(四)系统的综合与分析 55
§3.系统评价 57
(一)指标体系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 57
(二)评价方案的标准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法 59
(三)评价方案的矩阵法 62
(四)系统评价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8
第三章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二) 71
——建模与仿真 71
§1.系统模型的分类及应用 71
(一)系统模型的分类 72
(二)建模过程 73
(三)模型的应用举例 77
§2.结构模型解析法 78
(一)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可达性矩阵 78
(二)结构模型的建立 82
§3.状态空间法 87
(一)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变量 87
(二)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88
§4.仿真技术 103
(一)仿真与模型化的技术 103
(二)仿真的顺序 104
(三)仿真的技术 105
(四)联机模型的构造 107
§5.仿真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107
(一)系统仿真在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性 108
(二)系统仿真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用 108
第四章管理决策的定量技术 111
§1.决策的基本概念 111
(一)管理科学模型的特征 111
(二)管理科学过程 112
(三)决策种类 113
§2.非线性规划(NLP) 114
(一)一维搜索 115
(二)多变数函数的解析最优化——梯度法、 123
共轭梯度法 123
(三)最优化的直接方法 129
(四)有约束非线性规划的计算方法 139
§3.动态规划 148
(一)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最优原理 149
(二)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和基本思想 154
(三)资源分配问题 155
(四)生产与贮存问题 164
第五章系统的可靠性 169
§1.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169
(一)可靠性的定义及特征量 169
(二)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性 172
(三)可靠度的数学表达式 173
(四)失效规律 175
(五)系统寿命的分布 176
(一)逻辑图 177
§2.可靠性技术简介(一) 177
(二)串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181
(三)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183
(四)综合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186
(五)寻待冗余系统 187
§3.可靠性技术(二) 188
(一)模拟法 189
(二)界限法 191
§4.可靠度分配 198
(一)等分配法 198
(二)加权分配法 199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 203
§1.管理信息 203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 203
(二)管理信息 206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10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 210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和功能 212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步骤 214
(四)COPICS(面向通讯的生产信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意义 216
§3.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26
(一)电子计算机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227
(二)应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经营管理系统 232
(三)利用计算机对进度和成本进行控制 236
(四)利用计算机确定经营方针 238
(五)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239
第七章系统动力学 241
§1.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41
(一)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简史 241
(二)系统与系统的动态行为 243
(三)社会系统的特征 245
(四)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步骤 245
§2.因果关系环和正负反馈环 246
(一)因果关系环 246
(二)负反馈环 251
(三)正反馈环 257
(四) S形增长结构 259
§3.系统动力学模型 260
(一)延迟、倍时和系统 261
(二)模型的构成 266
(三) S D流程图 269
(四)方程式的构造 279
附录: Ⅰ系统工程重要方法和技术应用检查表 281
Ⅱ系统科学的现状及未来的任务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