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房成祥等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24013730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导 言 1

第一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和民族民 1

主革命的酝酿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一)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1

(二)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衰败 3

(三)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东侵 6

二鸦片战争 8

(一)鸦片贸易和禁烟斗争 8

(二)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 10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7

一太平天国运动 17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7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影响 21

(一)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 28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8

(二)中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 34

第三节 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6

一中日甲午战争 36

(一)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 36

(二)甲午战争后的严重民族危机 38

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9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39

(二)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42

(三)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44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48

(一)八国联军战争 48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9

本章小结 51

第二章辛亥革命 53

第一节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53

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 53

(一)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8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 58

(二)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大论战 60

三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62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66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 66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70

三反对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的斗争 73

(一)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73

(二)袁世凯窃国 75

(三)二次革命 79

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80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0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82

本章小结 87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89

(一)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89

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89

义革命的酝酿 89

第三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 89

(二)反袁护国战争 92

二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 96

(一)北洋军阀的分裂和军阀割据 96

(二)护法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98

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101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1

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05

三新式知识分子群的扩大 108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110

一新文化运动 110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110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15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17

(一)十月革命鼓舞了中国人民 117

(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出现 118

本章小结 120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 123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23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 123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3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24

(三)工人阶级的政治罢工,五四运动的胜利 127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 128

二 改造中国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30

(一)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 130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131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32

三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想的斗争 135

(一)关于对胡适改良主义的斗争 135

(二)关于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斗争 135

(三)关于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13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8

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38

(一)建党的酝酿及组织的建立 138

(二)中共早期组织建立后的活动 140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43

二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43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146

三 中国革命的新面目 149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 149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152

本章小结 154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 156

(一)孙中山的转变和国民党的改组 156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56

第五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56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58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59

(一)革命形势的初步发展 159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61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62

三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64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164

(二)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66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67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69

第二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169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革命的高潮 169

(二)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 172

(三)农民运动的高涨及在农民问题上的激烈斗争 174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77

(一)中外反革命势力的新勾结 177

(二)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 179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80

(一)武汉地区的讨蒋和武汉政府的北伐 180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变 182

本章小结 184

第六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86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86

一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 186

(一)国民党内的纷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 186

(二)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和内政 189

(三)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191

(一)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193

二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93

(二)第三党的平民革命主张和反蒋斗争 195

三共产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197

(一)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197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 201

(三)中国革命的复兴 205

(四)中国共产党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207

一 日本侵占东北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09

(一)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 209

第二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和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 209

(二)国民党政府的“安内攘外”政策 211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 213

(一)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13

(二)爱国军民的局部抗战 215

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18

(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各项建设的开展 218

(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 220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24

(一)华北事变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228

一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28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28

(二)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30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 232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及政策的演变 232

(二)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 236

(三)中间党派拥护团结御侮和局部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 239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42

(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42

(二)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初步确立 246

本章小结 248

第七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51

第一节 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251

一 日军全面进攻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251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51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253

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出现 254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及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254

(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及敌后战场的开辟 259

(三)各民主党派的抗战主张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264

三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反响 267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程 270

一 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营垒的分化 270

(一)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的提出 270

(二)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叛国与蒋介石集团政策重点的转变 271

(三)国民党反共摩擦的加剧 272

(四)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和斗争 274

(五)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276

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277

三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280

(一)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进攻的抗击 280

(二)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 283

四 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严重困难的斗争 287

(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287

(二)日本法西斯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90

(三)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292

(四)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 294

(一)敌后解放区的局部反攻和正面战场的追击作战 298

国内局势 298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98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下的中国抗战和 298

(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300

(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 302

(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04

二 日本法西斯的末日 305

(一)解放区军民的全面反攻 305

(二)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307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308

本章小结 312

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15

第一节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15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国共两党的建国方 315

针 315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美国对华政策 315

(二)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和卖国政策 318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319

(一)重庆谈判 321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21

(二)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 323

(三)停战协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25

三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挑动内战的斗争 328

(一)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 328

(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活动 329

(三)解放区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331

(一)全面内战爆发初期的严峻形势 333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33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333

(二)打败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 334

(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336

(四)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40

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反蒋民主运动的高涨 342

(一)国民党政治欺骗的破产 342

(二)国民党经济体系的崩溃 343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346

(一)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350

三 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350

(二)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 352

(三)正确执行政策和加强纪律 353

第三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55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 355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55

(二)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谈 360

覆灭 363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363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和国民党南京政权的 363

(二)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向全国进军 365

三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67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67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36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71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372

本章小结 376

(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 378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7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378

第九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78

(二)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 380

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382

(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 382

(二)建国初期的经济斗争 385

(三)对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 388

三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 389

(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389

(二)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 3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94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394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39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96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400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01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01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04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政治经济的发展 407

(四)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伟大意义 409

本章小结 411

第十章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进 413

第一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413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的方针 413

(一)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413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416

(三)处理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417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 419

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419

(一)国内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和主要任务 419

(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21

(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422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初步经验 424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 424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 427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 4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428

(二)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思想 429

(一)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429

(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 430

二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国民经济严重困 433

难的出现 433

三经济建设“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国民经济的 437

恢复与发展 437

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历史教训 441

(一)形势和任务 449

第三节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 449

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449

(二)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451

(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454

二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 459

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465

四 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 468

开拓前进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