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辉等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6435824
  • 页数:977 页
图书介绍:二、人生哲学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玄学的流行,使得六朝士人思想空前活跃。名士们个体意识的崛起,演变为当时社会人生的各种矛盾。由于汉帝国的崩溃,儒家的衰落,礼教的松弛,老庄的兴起,促使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精神,从而激化出自然与名教、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与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六朝又是一个没有思想权威而又正在重建新的价值观的时代。人们无拘无束地凭借着自己的个性、思想、学识来设计理想人格,选择人生态度。在迷惘与追求、困惑与探索相混杂的心态中,既有生的沉迷执着,又有死的超然人化;既有物质的享受满足,又有精神的自由逍遥;既有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颓唐蒙昧,又有忍辱而不失风度的放达;既有虚幻的仙佛世界,又有愤世嫉俗的现实批判;既有澄明恬淡的修身养性,又有返归自然、怡然自乐的超然世外。所有这一切,构成六朝人生哲学丰富多彩的画面。l.死矛盾的沉思人生以生命的存在为现实基础。有生必有死,人生总是有限的。死的默念与生的沉思,即对生死矛盾的思考,构成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六朝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远古时代,由于没有产生剩余价值,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开展六朝研究的几点思考(代序)[卞孝萱] 1

基础研究编 3

导论 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 3

一、六朝的时代特征 3

二、六朝文化及其内容、特征 16

1.“六朝文化”形成的原因 16

2.六朝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18

三、六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29

1.对汉、晋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作用 30

2. 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32

3.六朝文化是孕育随唐制度的渊源 33

第一章 文化精神与人生哲学 36

一、文化精神 38

1.抽象的思辨能力 39

2.崛起的个体意识 40

3.返归自然的气质 43

4.审美情趣的高雅 46

二、人生哲学 50

1.生死矛盾的沉思 50

2.超越的人生境界 54

3.放达的生命崇拜 59

4.仙佛的宗教信仰 64

第二章 六朝文化建设 72

1.文化机构 73

一、文化机构与官私教育 73

2.时兴时废的官学 76

3.兴盛的私学 93

二、图书事业和目录学的发展 104

1.六朝的图书事业 104

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重大发展 114

3.社会历史巨变对六朝图书目录事业的深刻影响 143

第三章 六朝世家大族的文化风貌 150

一、江东土著世族文化的总体风貌及其变迁 153

1.汉晋间江东士著世族的文化与学风特征 153

2.东晋南朝时期江东世族文化传统的变异与传承 157

1.吴郡陆氏的家风与文化 159

二、江东土著大族的家风与文化 159

2.吴郡顾氏的家风与文化 171

3.吴郡张氏的家风与文化 178

三、侨寓世族文化的总体风貌 185

1.北方世放之南迁及其文化地位 185

2.侨姓世族文化的总体风貌 188

四、侨寓世族的家风与文化 193

1.琅邪王氏的家风与文化 193

2.陈郡谢氏的家风与文化 206

第四章 六明学术 216

一、“中衰时代”的六朝经学 217

1.从复苏到拓展 217

2.中衰时代的独特积累 217

1.六朝玄学的近代渊源 241

二、玄学:道家学说的新变 241

2.兼容儒道,以道统儒 245

3.讥弹时政,疏离世务 251

4.理论研究的停滞与影响的深化 261

5.从主流走向边缘 267

三、兴旺的六朝史学 271

1.官私修史,蔚然成风 272

2.史著激增,名家辈出 274

3.诸体皆备,独立为学 286

4.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294

四、灿烂的六朝文学 300

1.时代环境与文学发展 300

2.文体的孳乳与文学形式的探索 302

3.迅猛发展的小说 308

4.交相辉映的骈散文章 313

6.繁荣的文学批评 316

5.绚丽繁华的诗歌 319

第五章 六朝宗教 330

一、六朝佛教的传播、演变及其影响 331

1.佛教的传播 331

2.佛教的演变 337

3.六朝时期佛教对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46

二、六朝道教的发展与茅山宗的创立 352

1.道教在孙吴的传播 352

2.神仙道教理论与东晋道教士族化 355

3.陆修静对南朝道教的整改与发展 360

4.陶弘景开创茅山宗 363

第六章 六朝科技 367

一、六朝科技史概论 368

二、宇宙理论的探讨 381

1.盖天说在六朝的流变 381

2.浑天说在六朝的发展 384

3.对宇宙无限性的认识 391

4.宇宙的演化观 393

三、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研究 395

1.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395

2.祖冲之圆周率研究 402

1.炼丹术渊源与六朝炼丹家 416

四、六朝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 416

2.六朝炼丹术的理论与方法 422

3.六朝炼丹术的化学成就 426

第七章 六朝艺术 431

一、绘画艺术 431

1.丰富的绘画题材 432

2.六朝绘画艺术的特点 439

3.六朝绘画的文化内蕴 446

二、书法艺术 451

1.迅速发展的各种书体 451

2.书法著作的大量出现 457

3.六朝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461

三、石刻艺术 467

1.六朝石刻的种类和遗存现状 467

2.六朝石刻的艺术价值与成就 484

第八章 六朝社会文化 505

一、士族服饰与饮食 506

1.士族的服饰 506

2.士族饮食文化 516

二、婚姻状况与妇女风貌 531

1.婚姻礼制状况 531

2.婚俗特点 539

3.妇女风貌 544

三、岁时节日 549

1.岁时节日的文化内涵 549

2.岁时节日及相关民俗 552

1.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 564

四、体育文化 564

2.体育文化的高雅化倾向 570

3.体育文化高雅化的主要原因 575

五、丧葬礼俗 580

1.六朝丧礼钩沉 580

2.六朝葬俗举要 588

3.六朝葬俗成因分析 600

第九章 六朝文化交流 606

一、南北文化交流 608

1.六朝以前南北文化交流的回顾 608

2.吴晋之间文化交流 613

3.东晋立国前后的南北文化交流 628

4.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以南朝文化的北传为中心 645

二、中外文化交流 664

1.六朝和海东诸国的文化交流 665

2.六朝和东南亚、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 669

3.六朝和南亚的文化交流 673

4.六朝和波斯、大秦间的文化交流 680

第十章 六朝建康:政治中心和文化重镇 684

一、六朝时期建康的沿革 684

二、六朝都城 691

三、南方的全国性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 699

应用开发编 707

专题一 江苏省域六朝文化遗存及其开发利用 707

1.遗迹 708

2.遗物 708

一、六朝文化遗存发现概述 708

二、六朝文化遗存之现状 729

1.发掘与保护 730

2.研究与宣传 731

3.开发利用 733

三、六朝文化遗存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736

1.六朝文化遗存价值 736

2.六朝文化遗存开发利用前提 739

3.六朝文化遗存开发利用前景构想 742

专题二 六朝石刻的保护和利用 752

一、各种因素对六朝石刻的侵害 752

二、对六朝石刻的修复和保护 755

1.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762

三、立足长期、面向未来的石刻保护 762

3.注意文物的环境保护 763

2.长期保养为主,临时修复为辅 763

四、开发利用六朝石刻 765

专题三 六朝京口云阳文化带与现代文化振兴 771

一、京口云阳文化带的形成与特质 771

1.京口云阳文化带的形成 771

2.京口云阳文化带的特质 775

二、弘扬六朝文化,振兴现化文化 780

1.发掘与保护 781

2.六朝文化旅游 786

3.六朝文化研究 790

一、全面发展的六朝旅游 794

专题四 六朝旅游与江苏六朝专题旅游发展战略 794

1.山游 795

2.水游 795

3.墅游 796

4.园游 797

5.夜游 798

6.其他方式的旅游 799

二、六朝旅游发的主要原因 800

三、六朝旅游的历史作用 807

四、江苏六朝专题旅游发展战略 814

专题五 六朝家族研究与姓氏资源开发 818

一、问题的提出 818

二、六朝家族姓氏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822

三、六朝家族与政治 827

四、六朝家族与姓氏资源举要 830

1.琅邪王氏 831

2.陈郡谢氏 835

3.兰陵萧氏 839

4.吴郡顾氏 843

5.吴兴陈氏 845

6.义兴周氏 846

7.吴郡张氏 847

8.琅邪颜氏 848

9.陈留蔡氏 849

五、家族姓氏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850

一、文物陈列中的六朝文物 852

专题六 六朝文物陈列与六朝文化开发 852

二、六朝文物专题展览 860

三、进一步发展六朝文物陈列 862

专题七 重视帝都辉煌,展示六朝文化风采--南京市博物馆“六朝风采”陈列专馆及其启示 865

一、“六朝风采”陈列专馆漫步 866

二、“六朝风采”专题陈列的思路与启示 880

附录 887

附录一 关于六朝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887

附录二 六朝历史文化大事年表 900

附录三 《六朝文化》书稿审读与推荐意见 952

引用书目 958

后记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