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中医针灸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凤山,韩红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白山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5663874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阴阳学说 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2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 3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4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4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5

第二章 五行学说 6

一、五行的概念 6

二、五行的特性 6

三、自然界事物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的五行归类 6

四、五行的相生相克 7

五、五行的相乘相侮 8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 9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9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0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1

第三章 藏象学说 13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13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 13

三、五脏的生理功能 14

(一)心 14

附:心包络 16

(二)肺 16

(三)脾 18

(四)肝 20

(五)肾 22

附:命门 25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26

(一)胆 26

(二)胃 26

(三)小肠 27

(四)大肠 28

(五)膀胱 28

(六)三焦 28

五、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29

(一)脑 29

(二)女子胞 30

(三)髓、骨、脉 30

六、脏腑之间的关系 30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30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34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35

第四章 气、血、津液学说 37

一、概念 37

二、气的生成、功能及其分布与分类 37

(一)气的基本概念 37

(二)气的生成 38

(三)气的生理功能 38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 39

三、血的生成、功能及其运行 41

(一)血的基本概念 41

(二)血的生成 41

(三)血的功能 41

(四)血的运行 42

四、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 4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42

(二)津和液的区别 42

(三)津液的生成和代谢 42

(四)津液的功能 43

五、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43

(一)气和血的关系 43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44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45

第五章 经络学说 46

一、经络的概念 4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46

三、经络的命名 48

四、经络系统的内容 49

(一)十二经脉 49

(二)奇经八脉 51

(三)十五络脉 52

(四)十二经别 52

(五)十二经筋 53

(六)十二皮部 53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54

(一)沟通表里上下,内联脏腑器官,外络肢节 54

(二)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54

(三)传导感应,传注病邪,反应症候 54

(四)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机能 54

六、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55

(一)说明病理变化 55

(二)指导诊断 55

(三)指导临床治疗 56

七、十四经脉循行路线 56

(一)手太阴肺经脉 56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 56

(三)足阳明胃经脉 57

(四)足太阴脾经脉 60

(五)手少阴心经脉 60

(六)手太阳小肠经脉 60

(七)足太阳膀胱经脉 62

(八)足少阴肾经脉 63

(九)手厥阴心包经脉 63

(十)手少阳三焦经脉 66

(十一)足少阳胆经脉 68

(十二)足厥阴肝经脉 69

(十三)督脉 72

(十四)任脉 72

八、十四经脉主要病证 73

第六章 腧穴 75

一、腧穴的概念 75

二、腧穴的形成 75

三、腧穴的分类及命名 76

(一)腧穴的分类 76

(二)腧穴的命名 76

四、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77

(一)腧穴的作用 77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7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79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79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79

(三)指寸定位法 81

六、十四经腧穴标准定位、主治与刺法 82

(一)手太阴肺经穴 82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85

(三)足阳明胃经穴 89

(四)足太阴脾经穴 98

(五)手少阴心经穴 102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104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08

(八)足少阴肾经穴 121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126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128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133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141

(十三)督脉穴 144

(十四)任脉穴 150

七、经外奇穴标准定位、主治与刺法 154

(一)头颈部穴 154

(二)胸腹部穴 158

(三)背部穴 159

(四)上肢穴 161

(五)下肢穴 164

八、特定穴及其应用 167

(一)五输穴 168

(二)俞、募穴 169

(三)原、络穴 170

(四)八脉交会穴 171

(五)八会穴 172

(六)下合穴 172

(七)郄穴 172

第七章 致病因素 174

一、六淫 174

(一)风 175

(二)寒 175

(三)暑 176

(四)湿 176

(五)燥 177

(六)火(热) 177

二、疠气 178

三、七情内伤 178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178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178

四、饮食、劳逸 179

(一)饮食失常 179

(二)劳逸损伤 180

五、外伤 180

六、痰饮、瘀血 180

(一)痰饮 180

(二)瘀血 181

第八章 发病机理 182

一、正邪斗争 182

二、阴阳失调 183

三、升降失常 183

四、脏腑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4

(一)心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4

(二)肺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6

(三)脾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6

(四)肝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7

(五)肾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8

(六)胃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8

(七)胆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9

(八)小肠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89

(九)大肠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90

(十)膀胱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90

(十一)脑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90

(十二)女子胞病临床常见症状及其发病机理 191

第九章 诊法 192

一、望诊 192

(一)望神 192

(二)望色 193

(三)望形态 194

(四)望头面五官 194

(五)望皮肤 196

(六)望舌 196

(七)望排出物 200

(八)望小儿指纹 200

二、闻诊 201

(一)听声音 201

(二)嗅气味 202

三、问诊 202

(一)问寒热 203

(二)问汗 204

(三)问痛 205

(四)问睡眠 209

(五)问饮食口味 209

(六)问二便 210

(七)问经带 211

(八)问小儿 212

四、脉诊 213

(一)脉诊的部位 213

(二)脉诊的方法 213

(三)正常脉象 214

(四)病脉与主病 214

(五)相兼脉与主病 218

(六)脉证顺逆与从舍 219

五、按诊 220

(一)按肌表 220

(二)按脘腹 220

(三)按经脉腧穴 221

第十章 辨证 224

一、八纲辨证 224

(一)表里辨证 225

(二)寒热辨证 226

(三)虚实辨证 227

(四)阴阳辨证 228

二、脏腑辨证 229

(一)心与小肠辨证 230

(二)肺与大肠辨证 231

(三)脾与胃辨证 233

(四)肝与胆辨证 234

(五)肾与膀胱辨证 236

(六)脏腑兼病辨证 237

三、经络辨证 239

(一)手太阴肺经证候 240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候 240

(三)足阳明胃经证候 240

(四)足太阴脾经证候 240

(五)手少阴心经证候 240

(六)手太阳小肠经证候 241

(七)足太阳膀胱经证候 241

(八)足少阴肾经证候 241

(九)手厥阴心包经证候 241

(十)手少阳三焦经证候 242

(十一)足少阳胆经证候 242

(十二)足厥阴肝经证候 242

(十三)督脉证候 242

(十四)任脉证候 242

第十一章 针灸治疗、取穴原则 244

一、针灸治疗原则 244

(一)补虚泻实 244

(二)清热温寒 244

(三)标本论治 244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45

(五)局部与整体 245

二、针灸取穴原则 246

(一)近端取穴 246

(二)远道取穴 246

(三)对症取穴 246

(四)痛点取穴 246

第十二章 刺灸方法 247

一、毫针 247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及维修保养 247

(二)针刺前的准备 248

(三)毫针刺法 248

(四)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251

(五)行针与得气 252

(六)针刺补泻 253

(七)留针与出针 255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256

(九)针刺注意事项 258

二、灸法 259

(一)常用灸法 259

(二)施灸禁忌 262

(三)灸后护理 262

三、其他针 262

(一)三棱针 262

(二)皮肤针 263

(三)皮内针 264

(四)电针 265

四、头针 266

(一)头穴的定位和主治 266

(二)头针的操作方法 271

五、耳针 271

(一)耳廓的大体解剖 271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271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271

(四)耳穴针刺的操作方法 272

(五)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症参考表 275

第十三章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281

一、中风 281

二、面瘫 284

三、头痛 285

(附:三叉神经痛) 288

四、眩晕 288

五、失眠 290

六、痹证 291

(附:1.肩关节周围炎、2.坐骨神经痛) 293

七、痿证 295

(附:多发性神经炎) 296

八、腰痛 296

九、惊悸 298

十、郁证 299

十一、癫狂 300

十二、痫证 302

十三、咳嗽 303

十四、哮喘 305

十五、胃痛 307

十六、腹痛 309

十七、泄泻 310

(附:痢疾) 312

十八、便秘 312

(附:脱肛) 313

十九、隆闭 314

二十、遗精 315

(附:阳萎) 316

二十一、月经不调 317

二十二、痛经 320

二十三、乳少 321

二十四、肠痈 323

二十五、蛇丹 323

二十六、耳鸣耳聋 325

二十七、咽喉肿痛 326

二十八、牙痛 327

二十九、近视 328

三十、高热 329

三十一、晕厥 329

三十二、急痛 331

三十三、出血 332

三十四、痉证 334

三十五、脱证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