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
1.1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 1
1.1-1电磁噪声与干扰 1
目录 1
1.1-2电磁环境 2
1.1-3电磁兼容性 2
1.2电磁干扰的起因与效应 4
1.3电磁兼容性的实施 4
1.4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与要求 5
第二章电磁干扰的性质和传播 7
2.1干扰源 7
2.1-1自然干扰源 7
2.2传导干扰的性质 8
2.1-2人为干扰源 8
2.3传导干扰的耦合与传输 9
2.3-1传导干扰源 9
2.3-2传导干扰的耦合 10
2.3-3传导干扰的传输 13
2.4辐射干扰的性质 15
2.4-1辐射干扰源的基本形式 15
2.4-2辐射干扰的性质 18
2.5辐射干扰的耦合与传输 18
2.5-1辐射干扰源 18
2.5-2辐射干扰的传播 21
3.1-1感应近区场的性质与特点 28
第三章电磁近区场干扰和电磁危害 28
3.1感应近区场 28
3.1-2强电磁感应干扰源 29
3.2辐射近区场 42
3.2-1辐射近区场的性质和特点 43
3.2-2强辐射近区场干扰源 43
3.3漏泄场 47
3.3-1金属板上缝隙和孔隙的电磁漏泄 47
3.3-2漏泄场对敏感部件的激励 49
3.4综合电磁环境的性质与分析 53
3.5强电磁辐射和强感应电压的危害 56
3.5-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56
3.5-2电磁辐射对武器装备和燃料的危害 57
3.5-3 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58
3.5-4 Tempest现象 58
第四章电磁干扰的抑制与防护 61
4.1接地与搭接 61
4.1-1接地系统 61
4.1-2搭接 66
4.2屏蔽 66
4.2-1屏蔽的作用与分类 66
4.2-2屏蔽效能 67
4.2-3 实用屏蔽技术 69
4.3滤波 73
4.3-1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概念 73
4.3-3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类型 74
4.3-2滤波器的特性 74
4.3-4滤波器的设计 76
4.4电磁干扰的抑制和防护措施的设计 77
4.4-1 交流供电系统的干扰防护措施设计 77
4.4-2数据采集系统的干扰抑制设计 78
第五章电磁干扰的预测与分析 82
5.1数学模型 82
5.2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方法与范围 84
5.3干扰预测程序(IPP-1) 87
5.4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程序(SEMCAP) 90
5.5 系统内电磁兼容性分析程序(IEMCAP) 91
5.6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分析程序 94
5.7电磁环境/干扰预测模型 96
5.8天线系统配置的预测分析 97
5.9系统电磁干扰预测的实例 100
第六章电磁干扰的测量 104
6.1电磁干扰测量仪的基本原理 104
6.2电磁干扰的其它测量设备 109
6.3电磁干扰场强测试系统 112
6.4环境电磁波的测量 114
6.5工业无线电干扰的基本测量方法 115
6.6电磁干扰的自动测试技术 120
第七章电磁兼容性设计 125
7.1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实施 125
7.1-1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内容 125
7.1-2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主要参数 126
7.1-3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程序 127
7.2电磁兼容性大纲 129
7.3电磁兼容性设计计划 129
7.3-1电磁兼容性控制计划 129
7.3-2电磁兼容性试验计划 131
7.4电磁兼容性标准与规范 131
7.4-1标准和规范的内容 131
7.4-2标准和规范的特点 132
7.4-3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极限值的单位 132
7.4-4标准和规范的发展趋向 132
7.5频谱工程 133
7.6电磁兼容性设计准则 134
7.7-1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136
7.7电磁兼容性设计实例 136
7.7-2雷达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138
7.7-3电子工程车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141
7.7-4 Tempest技术 143
7.8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评估 144
附录 148
附录一接地线的规格 148
附录二可相容的金属组别 148
附录三可搭接的金属组别 148
附录四我国已颁布和实施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 149
附录五国际无线电干扰委员会(CISPR)的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150
附录六美国军用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 150
附录七本书主要技术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