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微波系统总体计算 1
一、系统总体指标计算的原则与方法 1
二、系统总体指标计算的依据 2
三、电话通道指标计算 5
1.热噪声计算 6
(1)收信机方面的Pn.?计算 6
(3)微波收、发信机的本振系统的Pn.L.o计算 9
(2)行波管方面的Pn.TW.T计算 9
(4)电话调制-解调设备的Pn.M-D计算 10
(5)微波终端站的限幅器方面的Pn.L计算 11
2.串噪声计算 13
(1)群时延失真所引起串噪声功率N?的计算 15
(2)非线性失真所引起串噪声功率NM-D的计算 19
(3)波导馈线反射引起串噪声功率Nr.W.G的计算 22
(4)波道间干扰功率Nint的计算 24
3.净衰耗稳定度 35
5.收、发防护度 37
四、公务通道指标计算 37
4.振幅-频率特性 37
1.非线性失真系数的计算 38
2.热噪声计算 43
3.干扰的估计 44
4.收、发防护度 45
5.净衰耗稳定度 45
6.振幅-频率特性 45
五、电视通道指标的计算 46
1.视频通道方面 46
(1)热噪声的计算 46
(2)视频群时延 51
(3)微分相位(DP) 53
(4)微分增益(DG) 54
(5)视频的振幅频率特性 54
(6)周期性干扰 55
(7)非线性失真 57
(8)过渡特性 58
(9)净衰耗稳定度 58
2.伴音通道方面 58
(1)信噪比计算 58
(5)相位特性 62
(4)振幅频率特性 62
(2)净衰耗稳定度 62
(3)非线性失真系数 62
六、微波干线的可靠性 63
1.波道倒换所涉及的问题 63
(1)波道倒换的原理 63
(2)杂音倒换门限选取的原则 64
(3)波道倒换的有关设备问题 65
2.波道倒换的应用,对全干线畅通率改进的表达式 66
附录一 微分增益(DG)全程指标分配与噪声功率的计算 68
附录二 微波干线的指标计算 71
1.场强法 76
第二章 微波干线的测试 76
一、天线方位的调测 76
2.杂音功率检测法 78
3.交叉极化法 79
4.TM?1模检测法 80
二、微波站上波导馈线系统的调测与维护 82
1.工程施工安装中应注意的事项 82
2.系统的电气测量 83
(1)驻波比的测试 83
(2)极化去耦的测量 85
(3)波导馈线系统的传输衰耗的测量 86
3.维护当中注意事项 89
三、室内环测检验方法 91
1.“平”衰落的模拟测试方案 91
2.“两径传输”衰落模拟器的测试方案 92
3.“中频”衰落模拟器的测试方案 93
四、电平—频偏的测量 93
1.电平—频偏与信号传输质量的关系 94
2.电平—频偏的调测方法 95
(1)电平的调测 95
(2)调制频偏的调测 96
(1)电话调制架话路频偏的调测 100
3.调测频偏的实例 100
(2)电视调制架的视频频偏的调测 101
(3)电视伴音在8MHz副载频上频偏的调测 102
(4)业务联络通道频偏的调测 103
(5)8MHz副载频及9MHz导频在70MHz调制器内的频偏的调测 104
4.维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4
五、净衰耗稳定度的测量 107
1.电话通道净衰耗稳定度的测量 107
2.电视通道净衰耗稳定度的测量 110
3.业务联络通道净衰耗稳定度的测量 111
1.电路瞬时中断的原因 112
六、干线中的瞬时中断的测量 112
2.瞬时中断时限的测量方法 114
(1)漏频法 114
(2)胶卷记录法 117
(3)“传输质量”判断法 119
七、幅—频特性的测量 121
1.电话通道的幅—频特性测量 121
(1)中频—中频 122
(2)基带—基带 122
2.电视通道的幅—频特性的测量 123
3.伴音通道的幅—频特性测量 124
4.业务通道的幅—频特性测量 125
5.载波的幅—频特性测量 125
八、收、发防护度的测量 126
九、干线上频率的测量 127
1.测量的必要性 127
2.测量方法 130
(1)微波设备的频率测量 130
(2)载波设备的频率测量 134
1.概述 141
十、热噪声功率的测量 141
2.电话通道热噪声的测量 142
十一、串噪声功率的测量 146
1.电话通道串噪声功率的测量 146
2.业务通道的串噪声功率测量 149
十二、干线中各类干扰的测量及其处理办法 149
1.微波频段 150
(1)干线设计方面 150
(2)高频泄漏方面 155
(3)高频器件质量方面 159
(1)外界干扰 160
2.中频频段 160
(2)内部干扰 161
3.低频部分 162
(1)外界干扰 162
(2)内部干扰 163
十三、关于来自电源50Hz的干扰及其测试 163
1.概述 163
2.在话路中测试近旁干扰的方法 171
(1)频谱分析法 171
(2)解调法 172
3.直接测量载波设备载供近旁干扰的方法 173
(1)频谱搬移法(差频法) 173
(3)示波器内同步法 173
(2)倍频—差频法 175
(3)多级差频法 176
(4)时延环测法 176
(5)载频抵消法 178
4.在电视通道中50Hz干扰的测量问题 179
十四、电视传输质量的检验 180
1.主观评定 180
(1)图像杂音大,伴音杂音也大 180
(4)伴音串扰视频 181
(5)图像颜色变淡,甚至变成黑白电视 181
(3)视频干扰伴音 181
(2)活动图像有“拖尾”现象 181
(6)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不重合 182
(7)图像出现重影 182
2.客观测量 183
十五、干线中群时延测试 184
1.微波部分 184
2.载波部分 190
十六、非线性失真与振幅特性的测量 191
1.非线性失真的测量 191
2.振幅特性的测量 193
3.DG测试值的综合分析 194
第三章 非话业务的传输 197
一、单路传真的传输 197
1.信噪比 198
2.振幅—频率特性及相位—频率特性 199
3.净衰耗稳定度 199
4.瞬时中断 199
5.±n·50Hz的近旁干扰 200
二、60路报纸传真的传输 200
1.在电视通道内传输 201
2.在电话通道中的某一超群内传输 204
三、广播节目的传输 208
1.FM—FM方式—伴音的传送 208
2.AM—FM方式—宽带广播节目的传送 210
3.AM—FM方式—语言广播节目的传送 211
四、电报、数据的传输 211
1.信噪比 212
2.干扰 213
3.瞬时中断 213
4.净衰耗稳定度 214
5.频率的偏移 214
6.幅频特性与群时延失真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