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3
前言 3
第一编悠久历史 3
珠江口的形成 3
珠江三角洲的黎明 5
佛山的原始聚落 7
祖祖辈辈开发出来的鱼米之乡 11
三江贯通八省腹地 15
从渔村到中外名镇 19
佛山的“佛”与“山” 22
“城门头”原本无城 25
佛山的古遗址和古墓葬 27
近代佛山的宗法社会和商品经济 29
解放前佛山的当铺和农村高利贷 32
不堪回首的岁月 34
佛山人在海外的奋斗和成就 37
侨胞对祖国的贡献 45
南下劳动大军对佛山的贡献 50
第二编产业硕果 57
五千年前发达的几何印纹陶 57
陶瓷基地的形成 60
从“文灶”和“南风灶”看明代石湾的窑灶 65
改革 65
石湾陶瓷业的盛衰 68
陶工今昔 72
源远流长的冶铁业 76
明清时期的南国铁都 80
佛山之冶遍天下 84
蜚声古今中外的佛山铁锅 86
铁花飞溅铁匠泪 89
铁业几度凋零 93
远古的佛山纺织业 97
从《佛山街略》看明清佛山纺织业盛况 100
佛山名牌传统产品“莨纱绸” 103
“自梳女”的辛酸泪 106
具有四百多年传统的佛山成药业 109
铁打名医世业悠久 111
跨世纪繁荣的商业及其衰落 113
第三编 艺苑群芳 121
岭南艺术宫——祖庙 121
(一)祖庙的由来 121
(二)祖庙的艺术殿堂 123
中山公园 129
东林园 129
佛山四大名园——东林园、鹤园、梁园和 129
鹤园 130
梁园 130
中山公园 131
石湾陶塑的神韵 132
富有民族风格和岭南气息的石湾陶塑人物 133
仿生仿真的美术陶瓷 137
独具一格的微塑 140
富有中国园林传统的建筑美术陶瓷 141
秋色艺术的故乡 143
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 148
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雕塑 154
工艺美术获新生,开繁花,结硕果 158
五百年粤剧大本营 164
颇受群众喜爱的话剧 167
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168
多姿多采的传统民间文娱活动 170
第四编革命传统 177
封建社会后期佛山人民的斗争 177
鸦片战争的团练基地和佛山义勇夜袭龟岗 180
巴夏礼尿壶与抗战派、投降派陶塑群像 182
震动中外的红巾军起义 183
郊区农民出色的反尿捐斗争 188
革命斗争的火把永不熄灭 189
第五编佛山人杰 193
才子伦文叙 193
苦学成才的李待问 198
红巾军首领陈开、李文茂 201
爱国实业家简氏兄弟 204
谴责小说开拓者吴趼人 212
广州起义烈士梁桂华 218
巾帼英雄陈铁军、陈铁儿 222
粤中抗日游击队司令吴勤 229
一代陶艺宗师潘玉书 237
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刘传 240
爱国画家陈凝丹 244
武坛圣手李小龙 248
骨伤科名医李广海 253
发掘蛇效的蛇王满 257
第六编伟大变革 263
改造旧的生产关系 263
改变旧的产业结构 267
佛山技术革命的两大优势 269
从工场手工业到初步自动化的飞跃 273
30年走完西欧工业化300年的路程 279
建国以来佛山的智力开发 283
调正佛山工业的战略部署 287
发展经济的先行者——佛山电业 290
开拓与起飞 293
纺织工业跨上骏马 300
穷厂变富厂,富厂更富 303
引进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 306
洋为中用,促进企业进步 308
电子工业在腾飞 310
化纤工业的崛起 313
制牙刷柄起家的塑料工业 317
郊区农业的发展 325
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 330
全国第一个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 333
名牌产品行销世界 335
金融业的曲折道路 338
改革使金融业欣欣向荣 341
两个台阶两座商场 345
佛山邮电超前发展 350
广佛高速公路 352
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和近期的成就 354
旧佛山的卫生面貌 362
爱国卫生运动初战告捷 363
清理佛山“龙须沟” 364
根治下水道 365
公厕大改造 367
烂地变花园荒塘变景湖 368
卫生红旗市 369
田径之乡 372
时代风韵和地方特色兼备的新佛山 376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