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
1.两汉儒家思想 2
2.汉易 5
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 9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思想的成素 14
一、吕氏春秋 14
1.天人相应 16
甲、宇宙论 16
乙、赏罚的前兆 22
丙、气运相通 28
2.生生 32
甲、人 33
乙、贵生 37
A、生为本 37
B、养生 42
C、为我 45
1.齐学 53
二、阴阳五行 53
2.万物相调协 57
3.春秋繁露的五行思想 63
甲、阴阳五行和天道的关系 63
乙、五行次序 65
4.白虎通的五行思想 69
甲、五行为行事法则 69
乙、五行配人事 71
5.五行思想笼罩汉朝的思想 74
甲、五行对学术的影响 74
乙、五行和术数 76
附注:五行相配图 79
三、宗教思想 81
1.天人感应 82
甲、异象和政治罪 82
乙、感应的哲学理由 84
2.五德终结说 90
3.封禅 97
4.五帝 99
5.明堂 108
6.神仙与不死之药 112
四、经学 117
1.今文 118
2.古文 124
3.注经 130
附注: 130
甲 贾逵 132
乙 马融 134
丙 郑玄 134
第二章 两汉儒家哲学思想 137
一、绪论 137
1.陆贾 138
甲、新语十二篇 139
乙、天地人 141
丙、天人感应 146
2.贾谊 149
甲、礼 152
乙、道 154
丙、德和理 158
丁、性和命 163
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67
1.气 169
甲、元气 169
乙、阴阳之气 172
2.五行 177
甲、五行的意义 178
乙、五行的次序 182
3.天人相合 187
甲、天 187
A、位格之天 188
B、自然之天 191
C、天人相配 194
甲、心 199
4.人 199
乙、性·情 202
A、性的意义 202
B、性善 203
C、性有善恶之质 204
D、性有三品 207
5.春秋制度 209
甲、王权 209
乙、王制 211
三、扬雄的哲学思想 217
1.玄 218
甲、太玄一书的结构 218
乙、玄 220
丙、阴阳·天地 224
丁、玄的数 227
戊、玄的变化 230
2.人 238
甲、天地·父母 239
乙、人品 241
丙、性·心 245
丁、道 247
四、王充的哲学思想 252
1.唯物自然论 254
甲、天地 255
乙、气 260
丙、自然生化 264
丁、反对天人感应说 269
2.人的命运论 274
甲、人 274
乙、性 278
丙、命 281
A、命由父母之气而成 282
B、死生属于性·贵贱属于命 284
C、骨相 286
丁、鬼神 289
A、生死 290
B、鬼神 292
第三章 东汉到唐、儒家思想的变迁 301
一、图识 301
二、白虎通 303
1.君权至上 304
2.五行 307
3.情性 312
三、桓谭 315
1.论识纬灾异不可信 316
2.论形神 320
四、张衡 323
1.论图识为虚伪 323
2.宇宙论 325
五、王符 327
1.宇宙论 327
2.人 330
3.天人感应 333
六、仲长统 337
七、荀悦 340
1.性论 340
甲、性·『天生之谓性』 341
乙、性出于性·善恶都属于性 342
丙、善恶的来由 343
丁、性分三品 344
2.人生之道 345
3.天人相应 347
八、徐干 350
九、魏晋南北朝的儒者 355
1.杨泉 356
2.裴頠 359
3.欧阳建 362
4.范缜 366
1.韩愈 369
十、唐朝的儒者 369
甲、原道 370
乙、原性 372
丙、师说 374
丁、排佛 375
2.李翱 377
3.柳宗元 382
4.刘禹锡 387
第四章 两汉的易学 393
一、两汉易学源流 393
1.绪论 393
2.汉初易学的传承 397
3.汉朝易学的发展 399
甲、田王孙的系统 399
乙、京房的系统 402
丙、费直的系统 403
B、韩婴 404
A、高相 404
丁、西汉的其他易学系统 404
C、子夏易传 405
4.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易学 406
甲、荀爽 406
乙、虞翻 407
丙、魏伯阳 408
丁、王弼 408
戊、管辂 409
甲、象 410
二、象数易的卦气说 410
1.卦变 410
A、易经的象 411
B、焦氏易林的象 414
C、八卦逸象 415
乙、数 423
A、同易卦爻的数字 423
B、天地之数 427
C、大衍之数 431
D、九宫之数 435
丙、卦变 440
A、八卦方位 442
B、八宫 447
C、荀爽升降法 449
D、反对、旁通法 452
E、飞伏 454
F、互体 456
a 京房互体 456
b虞翻互体 456
c半象 456
d覆象 456
e升降 456
b值日六十卦 462
c纳甲 462
G、魏伯阳的易卦鍊丹说 462
a 牝牲四卦 462
2.卦气 469
甲、消息 469
乙、卦气 473
A、十二消息卦配七十二候 473
B、四正卦配二十四节气 477
C、六十四卦配一年的日数 479
c虞翻纳甲法 481
e纳五行 481
d纳十干支 481
a京房纳甲法 481
b魏伯阳纳甲法 481
D、纳甲 481
E、爻辰 490
a郑玄十二爻辰 490
b乾凿度爻辰 490
c二十八宿 490
甲、易纬 499
3.汉易的哲学思想 499
A、宇宙原始 500
B、阴阳五行 501
乙、汉魏晋易经注释家 506
A、马融 507
B、郑玄 512
C、管辂 519
D、王弼 522
一、内经的哲学思想 538
第五章 两汉到隋唐的道家思想 538
1.养生术 539
2.阴阳为万物的根本 541
3.诊病哲理 545
二、淮南子 548
1.宇宙源起的道 551
甲、道 551
乙、道的演变 553
甲、气为有 558
2.气 558
乙、阴阳 559
丙、和气 560
丁、精气 562
3.泰一 564
乙、泰一 567
4.人 568
甲、人的演变 568
乙、精神形骸 570
丙、心 572
丁、性·命 575
戊、真人(至人) 579
5.无为 581
甲、无为的人生 582
乙、有为 584
丙、无为和有为的政治哲学 589
6.天人感应 595
三、六朝的道家思想 600
1.绪言 600
2.何晏 606
甲、无 607
乙、道 609
丙、无名 611
3.王弼 613
甲、理 613
乙、变化的本原 615
丙、变化的认识 618
4.阮籍·嵇康 623
甲、阮籍 624
乙、嵇康 631
A、自然人生观 632
B、理 637
C、养生 640
5.向秀·郭象 643
甲、隐解 644
乙、儒道合一 647
四、道教的哲学思想 652
1.道教缘起 652
2.魏伯阳的哲学思想 654
A、著作 655
B、天地变化 657
C、长生术 660
D、三道合一 662
3.葛洪的哲学思想 663
甲、传记 663
乙、形上思想 665
丙、金丹胎息 668
丁、政治思想 672
A、君道 673
B、臣节 675
C、重法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