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上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医学名著宝库》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142926
  • 页数:1437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3

针灸甲乙经 3

【晋】皇甫谧撰 3

针灸甲乙经卷之一 3

精神五脏第一 3

五脏变腧第二 4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5

五脏五官第四 6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6

十二原第六 8

十二经水第七 9

四海第八 10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 10

漏刻第九 10

营气第十 12

营卫三焦第十一 12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13

津液五别第十三 14

奇邪血络第十四 14

五色第十五 15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16

针灸甲乙经卷之二 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24

奇经八脉第二 27

脉度第三 29

十二经标本第四 29

经脉根结第五 30

经筋第六 31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33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35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35

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35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36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36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36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37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37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室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37

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38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39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40

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 41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41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42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42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43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43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44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44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45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45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46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46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 47

二十四 47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47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48

手阴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49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50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50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51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51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52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53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53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54

针灸甲乙经卷之四 55

经脉第一上 55

经脉第一中 57

经脉第一下 60

病形脉诊第二上 63

病形脉诊第二下 64

三部九候第三 65

针灸甲乙经卷之五 67

针灸禁忌第一上 67

针灸禁忌第一下 69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70

缪刺第三 72

针道第四 74

针道终始第五 77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79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80

针灸甲乙经卷之六 80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80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82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83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85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85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86

阴阳大论第七 88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89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90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92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93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94

针灸甲乙经卷之七 95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95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97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101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104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104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106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107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11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11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113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115

五脏六腑胀第三 118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119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120

针灸甲乙经卷之九 121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121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122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123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124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125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126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127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128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131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131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131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133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 133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133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135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13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138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141

热在五脏发瘘第四 141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142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142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 143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143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143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146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146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146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147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148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149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14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150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 153

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153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155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155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156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158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159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159

妇人杂病第十 160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160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16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167

【宋】王惟一撰 16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 167

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 167

手太阴肺经 167

手阳明大肠经 168

手少阴心经 168

手太阳小肠经 169

手厥阴心包经 169

足太阴脾经 170

手少阳三焦经 170

足阳明胃经 171

足厥阴肝经 172

足少阳胆经 173

足少阴肾经 174

足太阳膀胱经 175

督脉 176

任脉 17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 178

针灸避忌 178

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179

偃伏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180

偃伏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180

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181

正面部中行凡六穴 182

面第二行左右凡一十穴 183

面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183

面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184

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184

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185

背腧部中行凡一十三穴 186

背腧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187

背腧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 190

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 191

膺腧部中行凡七穴 192

膺腧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193

膺腧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193

膺腧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194

侧腋左右凡八穴 194

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 195

腹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 196

腹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197

腹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198

侧胁左右凡一十二穴 19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下 200

手太阴肺经左右凡一十八穴 200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凡二十八穴 201

手少阴心经左右凡一十八穴 202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凡一十六穴 203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凡一十六穴 204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凡二十四穴 204

足厥阴肝经左右凡二十八穴 205

足少阳胆经左右凡二十八穴 207

足太阴脾经左右凡二十二穴 208

足阳明胃经左右凡三十穴 209

足少阴肾经左右凡二十穴 210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三十六穴 212

穴腧都数 213

仰人头面部 213

侧部 214

伏人头部 215

颈项部 215

伏人背部 215

侧肩膊部 217

胸部 217

腹部 218

腋胁部 218

腹胁部 219

十二经穴 219

修明堂诀式 223

正面长七尺五寸 223

伏人长七尺五寸 223

侧人长七尺五寸 224

横广阔狭相去远近 224

五脏六腑大小形状 224

血忌 225

避太一法 225

人神 225

避针灸诀 225

针灸资生经 229

【宋】王执中 编纂 229

针灸资生经第一 229

头部中行十穴 229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230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231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232

正面部中行六穴 233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233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234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234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234

肩髆部左右二十六穴 235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237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238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240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241

膺俞部中行七穴 242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243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243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243

腹部中行十五穴 244

侧腋左右八穴 244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246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247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247

侧胁左右十二穴 248

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 248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 249

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 250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251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251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252

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 253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253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254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 255

针灸资生经第二 260

针灸须药 260

针忌 260

孔穴相去 261

定发际 261

论同身寸 261

点穴 262

审方书 262

穴名同异 262

论壮数多少 263

艾炷大小 263

点艾火 263

治灸疮 264

忌食物 264

避人神等 264

虚损 265

针灸资生经第三 265

省文 265

针灸受病处 265

相天时 265

针灸功效 265

灸二十种骨蒸 268

劳瘵传尸骨蒸羸瘦 269

肾虚肾气小肠气 270

消渴消肾消中 270

阴痿缩两丸骞 271

阴挺出 271

转胞 271

阴茎疼 271

阴肿阴疮 272

膀胱气 272

阴汗湿痒 272

小腹痛 273

小腹涨满 273

?疝诸疝气胎疝寒疝卒疝 273

疝瘕 275

淋癃淋沥余见小便不通 275

小便难不通不利 276

小便五色 277

治梦遗失精白浊 277

大小便不通 278

大便大通 278

大便不禁 279

泄泻 279

小便不禁遗尿附 279

飧泄 280

溏泄 280

痢 281

便血 282

痔 282

肠风 282

肠鸣腹鸣 283

肠澼 283

肠痛 283

脱肛 284

霍乱转筋 284

霍乱吐泻 285

呕吐 286

干呕 287

噫 287

伤寒呕哕诸哕 287

胃痛寒热 288

反胃 288

唾 288

食不下不化 289

不能食 289

不嗜食 290

食气无味 290

食多 290

疟脾寒 291

脾疼 292

针灸资生经第四 293

心痛 293

心惊恐 295

心恍惚余见肺中风 295

心喜笑怒骂 296

心气 296

心忧悲 297

叹息太息 297

心烦闷 297

胆虚 298

嗜卧 298

不卧 299

梦魇杂梦 299

癫邪 299

癫狂 300

癫痫瘛疭 301

癫痫 302

癫疾 303

惊痫 303

风痫五痫 304

风劳 305

风痉角弓反张风眩 306

风眩 306

风痹 306

中风 307

中风不语 310

偏风偏枯半身不遂 311

痰涎 311

唾血 312

喘 313

肺气肺风 314

咳嗽 314

咳逆 315

咳逆上气 315

少气短气乏气结气 317

贲豚气伏梁气息贲 317

癥癖 318

痃癖 318

积聚 319

积气 319

腹痛 319

腹满 320

腹胀 321

心腹坚大 322

鼓胀 322

水肿杂肿四肢肿石水 323

脐痛 324

针灸资生经第五 324

膺痛 325

胸满胸胁满龟胸 325

胸胁痛 326

膈痛五噎气哽 327

背痛 328

肩背酸痛 328

肩痹痛不仁、不举 329

臂痛臂无力 330

腋痛腋肿 330

手麻痹不仁 331

肘痛 331

腕劳 331

手指挛 332

手热 332

足麻痹不仁 333

足不能行不能立不收 333

足寒热 333

足杂病 334

脚气 334

脚肿 336

四肢厥 336

脚弱脚痹 336

尸厥五尸飞尸中恶鬼注溺死 337

脚膝痛 338

膝痛 339

腰脚痛 340

腰痛腰强腰屈 340

腰脊痛 342

脊痛 343

腠理 343

骨疼骨髓 343

耳聋 344

耳痛 344

耳鸣 344

针灸资生经第六 344

停耳生疮 345

目痛目瞑 345

目上视 346

目泪出 346

目眩 347

目不明目??目暗目眇 347

目翳膜 349

目赤目黄目青 349

口眼 350

青盲雀目疳眼 350

口喑哑 351

舌强吐舌重舌 351

口缓欠伸失欠 352

齿龋 352

口舌干苦热臭 353

口齿疳疮牙龈肿牙关急 353

齿噤 353

牙疼 354

鼻塞不利不闻香臭 354

鼻涕出鼻干鼻嚏 355

鼻有息肉生疮 355

鼻痛 356

鼻衄 356

咽喉肿痛生疮 357

喉咽鸣杂病 357

咽喉干 357

喉痹 358

唇颊肿痛颐颔肿 358

颈项强急肿 359

头痛 360

头风 360

脑痛脑风 361

头旋头重 362

头肿 362

顶肿痛 362

面种 363

面痛面赤面黑 363

针灸资生经第七 364

伤寒热病阴证阳证 364

黄疸 366

伤寒头痛 366

寒热 367

伤寒寒热 367

腹寒热气 368

身寒痹 368

自汗伤寒自汗盗汗 369

汗不出 370

伤寒无汗 370

发背 371

瘿瘤肉瘤 372

瘰疬 373

历节风 374

丁疮 374

风疹瘾疹 374

癣疥疮白癜风疣目 375

蛊毒 376

犬伤蛇伤 376

乳痈 376

乳肿痛乳少吐奶 377

妇人无子 377

妇人血气痛 378

血块瘀血 378

血崩崩中漏下恶露不止 378

产后余疾产前 379

月事 380

难产胞衣不出子抢心落胎 380

赤白带 381

针经指南 385

【元】窦汉卿著 385

新刊窦汉卿编集针经指南 385

针经标幽赋 385

流注通玄指要赋 386

针经直说 388

络说 388

气血问答 389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389

交经辩 389

流注八穴序 390

八穴交会 391

定八穴所在 391

真言补泻手法 395

夫妇配合 397

古法流注 397

杂忌法 398

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 398

冬至叶蛰宫说 398

附:针灸杂说 399

经络取原法 405

王海藏拔原例 405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405

经络腧穴配合法 405

洁古云岐针法 405

【元】杜思敬辑注 405

窦太师针法 405

洁古云岐针法 405

辩伤寒热甚五十九刺 406

刺热病汗不出 406

刺伤寒结胸痞气 406

刺伤寒三阳头痛法 406

伤寒刺期门 407

洁古刺诸痛法 407

灸少阴原救脉法 407

辩伤寒药附针灸法 407

刺伤寒三阴腹痛法 407

刺心痛诸穴 408

接经法 408

窦太师针法 409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409

诸穴治证 410

离合真邪说 413

寒热补泻法 414

灸法补泻 414

取寸法 414

针经摘英集 417

【元】杜思敬辑注 417

针经摘英集 417

九针式 417

折量取腧穴法 417

补泻法 417

治病直刺诀 418

用针呼吸法 418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429

【元】王国瑞编集 429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429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429

穴法歌 441

注解《标幽赋》 441

天星十一穴歌诀 447

人神尻神歌诀 448

太乙日游九宫血忌诀 448

六十六穴治症 448

盘石金直刺秘传 458

针灸歌 460

灸法杂抄切要 463

飞腾八法起例 463

十四经发挥 467

【元】滑寿撰著 467

十四经发挥卷上 467

手足阴阳流注篇 467

十四经发挥卷中 469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469

奇经八脉篇 490

十四经发挥卷下 490

针灸大全 495

【明】徐风编撰 495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一 495

周身经穴赋 495

十二经脉歌 496

十二经本一脉歌 501

经穴起止歌 501

十五脉络歌 501

逐日人神歌 502

血忌歌 502

禁灸穴歌 502

禁针穴歌 502

经脉气血多少歌 502

九宫尻神歌 503

太乙人神歌 503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503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504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 505

四总穴歌 506

千金十一穴歌 506

杂治病十一证歌 506

流注指微赋 507

通玄指要赋 508

灵光赋 509

席弘赋 510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二 512

标幽赋 512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三 523

金针赋序 523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 524

论子午流注之法 526

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527

十二经之原歌 527

十二经纳天干歌 527

五虎建元日时歌 527

十二经纳地支歌 527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528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四 533

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533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五 548

周身折量法 548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六 555

点穴论 555

论点艾火 556

论避忌 556

论壮数多少 556

论艾炷大小 556

论治灸疮 557

论忌食 557

论保养 557

择吉日 557

定取四花六穴之穴 558

《千金方》论取膏育腧穴法 559

取肾俞穴法 559

论一穴有二名 560

灸心气之法 560

取骑竹马灸法 560

论一穴有三名 561

论一穴有四名 561

论一穴有五名 561

论一穴有六名 561

论一名有两穴 561

腧穴治病门类 565

针灸集书卷之上 565

【明】杨珣编纂 565

针灸集书 565

长桑君天星秘诀 580

针灸杂法 581

马丹阳天星十一穴并治杂病穴歌 581

治杂病十一证歌 582

八法穴治病歌 583

《九针十二原》并解 584

官针解 586

子午补泻歌 587

针法歌 587

禁刺 587

九针论 587

行针补泻法 588

论真气法 588

迎随补泻法 588

经络取原法 589

真言补泻手法 589

针灸须药 590

气血问答 590

论同身寸 591

定发际 591

孔穴相去 591

点穴法 592

论壮数多少 592

点艾火 592

治灸疮 592

忌食物 593

避人神等 593

针灸吉日 593

忌针灸 593

十干忌 593

九部人神 594

十二部人神 594

月内人神所在之图 594

忌针灸日 594

尻神起例 594

日人神歌 595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595

缪刺巨刺何以别之 596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597

小易赋 598

针灸集书卷之下 601

手足十二经并督任腧穴目录 601

经络起止腧穴交会图解 602

灵枢经·经脉篇 603

针灸节要卷之一 625

难经 625

针灸节要聚英 625

九针式 625

【明】高武纂集 625

针灸节要卷之二 639

灵素 639

补遗篇 669

灸法 673

针灸节要卷之三 674

十二经病刺 674

十二经脉 676

奇经八脉病 676

奇经八脉 678

十五络脉 679

十二经筋 680

空穴 682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 683

同身尺寸 685

经脉长短 685

针灸聚英卷之一 686

手足阴阳流注 686

手太阴经脉穴 688

中指同身寸法 688

手阳明经脉穴 692

足阳明经脉穴 695

足太阴经脉穴 703

手少阴经脉穴 706

手太阳经脉穴 708

足太阳经脉穴 711

足少阴经脉穴 722

手厥阴经脉穴 726

手少阳经脉穴 729

足厥阴经脉穴 739

奇经督脉穴 742

任脉穴 746

阳跷脉穴 751

阴跷脉穴 751

冲脉穴 751

阳维脉穴 752

阴维脉穴 752

带脉穴 752

十五络脉 752

十二原穴 753

五脏募穴 753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 754

八会穴 754

五脏腧穴 754

针灸聚英卷之二 755

骑竹马法 755

四花穴 755

灸痨穴 755

取肾俞法 756

窦氏八穴 756

子午流注髎穴开合 760

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 761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 762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762

东垣针法 765

治例 767

针灸聚英卷之三 779

铁针 779

煮针 779

火针 779

温针 780

折针 781

晕针 781

补泻 782

呼吸 782

暖针 782

针灸伤 782

十四法 783

八法 784

四法 785

下针法 785

出针法 785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786

男女气血 786

古人有不行针知针理 786

艾叶 786

壮数多少 787

艾炷大小 787

点艾火 787

阿是穴 788

治灸疮令发 788

洗灸沧 788

贴灸疮 788

小儿戒逆灸 789

相天时 789

忌食物房劳 789

避人神 789

冬至叶蛰宫说 790

太乙血忌之图 790

炷火先后 790

针灸避忌太乙元图序 790

炷火 790

月内神人所在 791

每月血支 792

每月血忌 792

十二支神人 792

十二部神人 792

十二时忌 792

十二部神人 792

新忌旁通 793

九部旁通神人 793

四季神人 794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794

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 794

针灸聚英卷之四 795

十四经穴歌 795

十四经步穴歌 797

十二经脉歌 804

奇经八脉歌 808

流注指微赋 808

标幽赋 809

通玄指要赋 811

灵光赋 812

席弘赋 813

玉龙赋 815

拦江赋 816

肘后歌 817

百证赋 819

天元太乙歌 820

铜人指要歌 822

行针指要歌 823

禁针穴歌 823

禁灸穴歌 823

补泻雪心歌 824

经脉交会八穴歌 824

十五络穴歌 824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825

十二原穴歌 825

八会穴 825

脏腑七募穴歌 825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三,马丹阳歌) 825

八法八穴歌(西江月调) 826

四总穴歌 827

宋徐秋夫疗鬼病十三穴歌 827

回阳九针歌 827

养子流注歌 828

十干相生流注歌 831

十二经纳天干歌 832

五子元建歌(加天干于寅上) 832

周身血气歌 832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832

生成数歌(阴不过阳、阳不过阴) 832

提针歌 833

纳气歌 833

进针歌 833

提气法歌 833

过关歌 833

刺法启玄歌 833

流气歌 833

烧山火歌 834

子午捣臼歌 834

赤凤摇头歌 834

透天凉歌 834

苍龙摆尾歌 834

阴针女歌 834

阳针男歌 834

龙虎飞腾歌 834

龙虎交战歌 834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 835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837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838

八法手诀歌 839

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歌 839

三阴三阳歌 839

太乙神人歌 840

九宫尻神歌 840

逐日人神歌 840

血忌歌 840

杂病十一穴歌 841

《神应经》腧穴证治歌 842

附辨 866

针 灸大成 871

【明】杨继洲 原著 871

【明】靳贤重编 871

针灸大成卷之一 871

针道源流 871

针灸直接《素问》 873

难经《难经本义》 890

针灸大成卷之二 895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895

百症赋《聚英》 897

标幽赋《杨氏注解》 898

席弘赋《针灸大全》 909

金针赋杨氏注解杨 911

玉龙赋《聚英》 914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915

灵光赋《针灸大全》 918

兰江赋杨氏集 919

流注指微赋窦氏 920

针灸大成卷之三 921

五运主病歌《医经学》 921

六气为病歌 921

百穴法歌《神应经》 922

十二经脉歌《聚英》 924

玉龙歌杨氏注解 928

胜玉歌杨氏 935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936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938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940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940

四总穴歌《聚英》 941

肘后歌 941

回阳九针歌 943

针内障秘歌《杨氏》 943

针内障要歌 943

补泻雪心歌《聚英》 944

行针总要歌 944

行针指要歌 945

策(杨氏考卷) 946

针法歌 946

刺法启玄歌(六言) 946

针灸大成卷之四 952

背部穴俞歌 952

腹部中穴歌 952

头部 952

背部 952

腹部 953

中指同身寸图 953

《素问》九针论 953

制针法 954

九针图 954

九针式 954

煮针法 955

暖针 955

火针 955

温针 956

治折针法 956

《内经》补泻 956

《难经》补泻 961

《神应经》补泻 962

南丰李氏补泻 963

四明高氏补泻 969

三衢杨氏补泻 970

《法口诀》 976

生成数 977

经络迎随设为回答 977

禁针穴歌 986

禁灸穴歌 986

九宫尻神禁忌图 987

九部人神禁歌 987

针灸大成卷之五 989

十二经井穴图 989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992

井荥俞原经合歌 992

井荥俞原经合横图 992

十二经纳天干歌 993

十二经纳地支歌 993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993

流注图 994

论子午流注法 995

流注开阖 996

流注时日 996

总论 997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998

十二经之原歌 998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 998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1001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 1001

灵龟取法飞腾计图 1004

八法交会八脉 1004

八法交会歌 1004

八交会八穴歌 1004

八脉配八卦歌 1004

八法逐日干支歌 1005

八法临时干支歌 1005

刺法启玄歌 1005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1005

八穴配合歌 1005

八脉图并治症穴 1006

八法手诀歌 1016

针灸大成卷之六 1016

五脏六腑图 1016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1017

肺脏图 1018

手太阴肺经 1018

手阳明大肠经 1021

大肠腑图 1021

胃腑图 1024

足阳明胃经 1024

脾脏图 1031

足太阴脾经 1031

心脏图 1035

手少阴心经 1036

小肠腑图 1038

手太阳小肠经 1039

膀胱腑图 1041

足太阳光经 1041

足少阴肾经 1051

肾脏图 1051

针灸大成卷之七 1056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1056

手厥阴经 1057

胆腑 1061

足少阳胆经 1061

肚脏 1067

足厥阴肝经 1068

任脉 1071

督脉 1076

奇经八脉歌 1080

督任要穴 1080

奇经八脉 1081

十五络脉歌 1083

十五络脉穴辩 1083

十五络脉 1083

十二经筋 1084

五脏募穴 1086

五脏俞穴 1087

八会 1087

看部取穴 1087

治病要穴 1087

经外奇穴 1090

穴同名异类 1092

名同穴异类 1094

针灸大成卷之八 1095

穴法图 1095

诸风门 1101

伤寒门 1101

痰喘咳嗽门 1102

诸般积聚门 1102

腹痛帐满门 1103

心脾胃门 1104

疟疾门 1105

心邪癫狂门 1105

霍乱门 1105

肿胀门 1106

汗门 1106

痹厥门 1106

肠痔大便门 1107

阴疝小便门 1107

头面门 1108

咽喉门 1109

耳目门 1109

鼻口门 1110

胸背胁门 1111

手足腰腋门 1111

妇人门 1113

小儿门 1114

疮毒门 1115

续增治法 1115

针灸大成卷之九 1120

治症总要 1120

东垣针法 1132

名医治法 1134

针邪秘要 1136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1137

捷要灸法 1138

崔氏取四花穴法 1138

取膏肓穴法 1139

骑竹马灸穴法 1139

灸劳穴法 1139

取灸痔漏法 1140

灸小肠疝气穴法 1140

灸肠风下血法 1140

取灸心气法 1140

取肾俞法 1140

灸结胸伤寒法 1141

灸阴毒结胸 1141

雷火针法 1141

蒸脐治病法 1141

相天时 1141

《千金》灸法 1142

《宝鉴》发灸法 1142

艾叶 1142

艾灸补泻 1142

艾炷大小 1142

炷火先后 1143

灸法 1143

点艾火 1143

壮数多少 1143

灸寒热 1144

灸疮要发 1144

贴灸疮 1144

灸疮膏法 1144

洗灸疮 1144

灸后调摄法 1145

附杨氏医案 1145

保婴神术 1152

针灸大成卷之十 1152

手法歌 1153

观形察色法 1154

面部五位歌 1155

命门部位歌 1155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155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156

小儿 1157

戒逆针灸 1157

三关 1157

六筋 1157

初生调护 1158

面色图歌 1160

察色验病生死诀 1161

内八段锦 1161

外八段锦 1161

入门歌 1162

三关 1162

六筋 1166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1167

补遗 1171

针方六集卷之一神照集 1183

手足三阴二阳流注总论一 1183

【明】吴崑 编纂 1183

针 方 六 集 1183

明堂取穴法五 1185

手太阴肺经八 1185

手阳明大肠经九 1187

足阳明胃经十 1188

足太阴脾经十一 1192

手少阴心经十二 1194

手太阳小肠经十三 1196

足太阳膀胱经十四 1197

足少阴肾经十五 1203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十六 1206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 1207

足少阳胆经十八 1209

足厥阴肝经十九 1213

督脉二十 1215

任脉二十一 1217

冲脉二十二 1219

带脉二十三 1220

阳跷脉二十四 1220

阴跷脉二十五 1220

附:《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二十八 1221

阳维脉二十六 1221

阴维脉二十七 1221

睛中穴主治内障二十九 1223

针方六集卷之二开蒙集 1225

窦太师《标幽赋》吴注一 1225

八法针方直诀八句(训义)二 1235

八法主治配合八条三 1236

五门针方说四 1238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 1238

一览图五 1238

六十六穴日时主治六 1238

《难经》五门主治七 1240

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八 1241

针方六集卷之三尊经集 1243

《灵枢》九针一 1243

候气二 1244

见气三 1244

取气置气四 1244

不得气五 1244

定气六 1244

受气七 1244

调气八 1244

邪气谷气九 1244

守形十 1244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十八 1245

闷针十七 1245

阴深阳浅以数调之十六 1245

有急治有无攻十九 1245

导有余推不足二十 1245

迎稽留二十一 1245

先后治十四 1245

守机十三 1245

守关十二 1245

守神十一 1245

刺其病之所从生十五 1245

导气同精以调乱气二十七 1246

病在营在卫三十二 1246

先补虚后泻实三十一 1246

先阳后阴二十九 1246

阴深阳浅十十八 1246

脉气浅者独出其邪三十 1246

动伸推纳补泻二十六 1246

母子补泻二十五 1246

疾徐补泻二十四 1246

迎随补泻二十三 1246

出陈菀二十二 1246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三十三 1247

刺实须其虚刺虚须其实三十四 1247

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三十五 1247

热厥寒厥留针功异三十六 1247

外内难易三十七 1247

疾之留之三十八 124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三十九 1247

间甚刺法不同四十 1247

专深刺法四十一 1247

二刺一刺深刺间日刺四十二 1247

实实虚虚为害四十八 1248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四十七 1248

泻实针方四十九 1248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四十三 1248

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四十五 1248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四十四 1248

知迎知随四十六 1248

补虚针方五十 1249

摇针五十一 1249

三刺则谷气至五十二 1249

泻必用方补必用圆五十三 1249

离合真邪补泻针方五十四 1249

去浊血五十五 1249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针方六十一 1250

足阳明六十四 1250

五主六十三 1250

五病五取六十二 1250

刺因于病五十七 1250

上实下虚针方六十 1250

刺因于时五十九 1250

刺因于脉五十八 1250

刺因于形五十六 1250

脏腑有病皆取其原七十一 1251

宜甘药七十 1251

五脏已伤针不可治六十九 1251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六十七 1251

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六十六 1251

刺留呼则度六十五 1251

下针之后,或气先针行,或气与针逢,或针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气逆,或数刺病益甚六十八 1251

十二原不同七十二 1252

六腑所合七十三 1252

膺俞背俞七十四 1252

五刺五应针方七十五 1252

络脉会者皆见于外,刺甚血方七十六 1252

十五络为病针方七十七 1252

调气针方八十一 1253

调血针方八十二 1253

刺寒热方七十八 1253

调神针方八十 1253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气不足,络气有余七十九 1253

痿厥为四末束九十一 1254

治痿针方九十 1254

八十九 1254

疟疾为四末束及取血者 1254

刺头痛方八十七 1254

治咳针方八十八 1254

八十六 1254

胀家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1254

脏腑胀论八十五 1254

调志针方八十四 1254

调形针方八十三 1254

寒痹热痹一百二 1255

三刺一百一 1255

痹痛针有先后一百 1255

三痹九十九 1255

肌痹针方九十八 1255

恢筋摩骨九十七 1255

守筋守骨九十六 1255

骨痹针方九十五 1255

筋痹针方九十四 1255

痹聚脏腑针方九十三 1255

八虚受病发拘挛九十二 1255

微刺一百一十三 1256

巨刺一百一十二 1256

缪刺一百一十一 1256

病不知所痛一百一十 1256

病在骨一百九 1256

病在筋一百八 1256

燔针劫刺一百六 1256

经筋寒急用燔针一百五 1256

久痹不去出血一百四 1256

痛止针方一百三 1256

筋引筋纵一百七 1256

针灸各有所宜一百一十八 1257

火调针方一百二十一 1257

寒厥先熨后针一百二十 1257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一百一十九 1257

六经气血不同一百一十七 1257

救失针方一百一十六 1257

针戒一百一十五 1257

分刺一百一十四 1257

陷上则灸一百二十三 1258

火补火泻一百二十二 1258

灸寒热二十九穴一百二十四 1258

灸疮不发一百二十五 1258

诸病在内取八会一百二十六 1258

热病气穴一百二十七 1258

热病宜寒一百二十八 1258

待时一百二十九 1258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一百三十四 1259

热病九不针一百三十三 1259

大风针方一百三十五 1259

止汗针方一百三十 1259

又方一百三十一 1259

热病五十九刺一百三十二 1259

又方一百三十六 1260

食戒一百三十七 1260

天忌勿犯一百三十八 1260

六脱不刺一百三十九 1260

死生,可治易治,难治难已,益甚不治一百四十 1260

病脉相左一百四十一 1260

六经终不刺一百四十二 1260

察鱼际一百四十三 1261

望知一百四十四 1261

夭寿当知一百四十五 1261

面部主脏腑支局一百四十六 1261

附:七传者死,间脏者生说一百四十七 1261

针药无二致一 1262

针药兼有二 1262

针药正治三 1262

针灸六集卷之四 旁通集 1262

一百四十八 1262

附: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说 1262

针药并因于病四 1263

两不精良六 1263

上古用针,曲尽其妙七 1263

作用相符八 1263

救实实虚虚十五 1264

戒实实虚虚十四 1264

针药再施十三 1264

针药勿过十二 1264

针药犹兵十一 1264

针药自然之理十 1264

针药治同九 1264

针药短长五 1265

针药审气十六 1265

针药保元十七 1265

奉天时十八 1265

修人事十九 1265

针药调剂二十 1265

以气为主二十一 1265

针药所长二十二 1265

针药方宜二十五 1266

明热俞五十九穴二十六 1266

六经八法二十三 1266

主脾胃重升阳二十四 1266

明水俞五十七穴二十七 1267

药有炮炙针有作用二十八 1267

作用同方二十九 1267

针药阴阳反佐三十 1267

不知医三十四 1268

因病制宜三十五 1268

针药不可为三十六 1268

针药待时已病三十三 1268

针药不治三十二 1268

针药有序三十一 1268

针药可为三十七 1269

药审三因三十八 1269

针惟揆一三十九 1269

揆八法一四十 1269

揆八法二四十一 1269

揆八法三四十二 1270

揆八法四四十三 1270

八法内训四十四 1271

八法外训四十五 1271

附:修金针赋 1271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1275

针方六集卷之五纷署集 1275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1275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1276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1276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1276

头后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1277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 1277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四穴第八 1278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 1279

面部凡三十九穴第十 1280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1281

肩凡二十八穴第三 1282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1282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1283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1284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1284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1284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1284

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1284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穴第二十 1285

腹自不容以下夹幽门两旁各二寸五分自天枢至气冲夹足少阴各一寸五分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1286

第二十三 1287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 1287

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1287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 1287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 1288

六穴第二十四 1288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八穴 1288

第二十五 1288

手阳明大肠凡二十八穴 1289

第二十六 1289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八 1290

第二十七 1290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 1290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1291

第二十九 1291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1292

第三十 1292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 1293

二十穴第三十一 1293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 1294

第三十二 1294

二十八穴第三十三 1295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 1295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 1296

三十六穴第三十四 1296

季胁凡十二穴第三十五 1297

针方六集卷之六兼罗集 1297

玉龙歌(共七十八条)一 1298

玉龙赋七十九 1309

天元太乙歌(即席弦赋)八十 1310

百订赋八十一 1311

肘后歌八十二 1313

灵光赋八十四 1314

通玄指要赋八十三 1314

流注指微赋八十五 1315

拦江赋八十六 1316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八十七 1317

四总穴歌八十八 1318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八十九 1318

杂病十一条歌九十 1318

崔氏灸骨蒸劳热定取患门四花六穴法九十一 1320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九十二 1321

膈蒜灸疽毒法九十三 1321

【清】严振编撰 1325

十二经阴阳传注 1325

循经考穴编 1325

内景赋 1327

循经考穴编上 1328

手太阴肺 1328

手太阴肺之经 1328

手阳明大肠 1330

手阳明之经 1330

足阳明胃 1333

足阳明之经 1333

足太阴之经 1338

足太阴脾 1338

手少阴心 1340

手少阴之经 1341

手太阳小肠 1342

手太阳之经 1342

足太阳膀胱 1345

足太阳之经 1345

手三阴经穴总论 1351

手三阳经穴总论 1352

足三阴经穴总论 1353

足三阳经穴总论 1354

肾脏 1355

循经考穴编下 1355

足少阴之经 1356

心包络(右肾之配) 1358

手厥阴之经 1358

三焦(右尺命门之府) 1360

手少阳之经 1360

胆腑 1363

足少阳之经 1363

肝脏 1368

足厥阴之经 1369

督脉之经 1371

督脉 1371

任脉 1374

任脉之经 1375

附:奇经八脉 1378

背部图八髎穴辨 1382

膺腹部穴图辨 1383

未收针灸名著提要 1387

黄龙祥撰 1387

一、宋以前针灸名典籍 1387

二、金元针灸医籍 1395

三、明清针灸医籍 1402

四、综合医书针灸专卷(篇)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