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I/O整合 1
1.1 引言 1
1.2 I/O整合是什么 2
1.3 整合的需求 3
1.4 为什么I/O整合仍未取得成功 4
1.5 基础技术 5
1.5.1 PCI-Express 5
1.5.2 万兆以太网 5
1.6 其他需求 7
1.6.1 缓存需求 7
1.6.2 只支持2层协议 8
1.6.3 交换架构 9
1.6.4 低延迟 9
1.6.5 存储流量的原生支持 10
1.6.6 RDMA支持 11
第2章 相关技术 13
2.1 引言 13
2.2 无损耗以太网(Lossless Ethernet) 13
2.3 PAUSE 14
2.4 比较信用与PAUSE 15
2.5 PAUSE传输 16
2.6 无损耗是否更佳? 17
2.7 为什么PAUSE未被广泛部署? 17
2.8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PFC) 18
2.9 其他组件 19
2.9.1 DCBX:数据中心桥接交换 20
2.9.2 带宽管理 21
2.9.3 拥塞管理 22
2.9.4 延迟丢包 24
2.10 跨越生成树 25
2.11 活动-活动连接(Active-Active) 29
2.11.1 以太网通道 29
2.11.2 虚拟交换系统(VSS) 31
2.11.3 虚拟端口通道(vPC) 32
2.11.4 以太网主机虚拟器(Ethernet Host Virtualizer) 34
2.12 二层多路径技术(L2MP) 35
2.12.1 L2MP的基本机制 37
2.12.2 思科DBridge 44
2.12.3 IETFDBridge和TRILL项目 48
2.13 VEB:虚拟以太网桥接 49
2.13.1 服务器虚拟化 50
2.1 3.2 SR-IOV 51
2.13.3 IEEE标准化进程 51
2.13.4 适配器VEB 52
2.13.5 交换机VEB 52
2.13.6 VNTag 54
2.13.7 矩阵扩展器(Fabric Extender) 56
2.13.8 VN-Link 57
2.14 问题与答案 59
2.14.1 FCoE是否使用信用机制? 59
2.14.2 PAUSE与信用机制的高可用性 60
2.14.3 队列大小 60
2.14.4 远距离传输 60
2.14.5 FECN/BECN 61
2.14.6 配置 61
2.14.7 带宽优先级划分 61
2.14.8 存储带宽 61
2.14.9 思科对DCB/FCoE的支持 61
2.14.10 10GE NIC 62
2.14.11 IP路由转发 62
2.14.12 无损耗以太网与无限宽带技术 62
2.15 术语 62
第3章 以太网光纤通道 64
3.0 引言 64
3.1 光纤通道 66
3.2 光纤通道架构模型 68
3.3 FCoE映射 70
3.4 FCoE架构模型 71
3.5 FCoE的优点 75
3.6 FCoE数据平面 76
3.7 FCoE拓扑 79
3.8 FCoE寻址 81
3.9 FCoE转发 83
3.10 FPMA和SPMA 86
3.11 FIP:FCoE初始化协议 88
3.12 FIP消息 89
3.13 FIP VLAN发现 93
3.14 FIP发现 94
3.15 FIP虚拟链路实例化 98
3.16 FIP虚拟链路维护 103
3.17 融合网络适配器 105
3.18 FCoE开源软件 107
3.19 网络工具 108
3.20 FCoE与虚拟化 108
3.20.1 光纤通道块I/O 110
3.20.2 iSCSI块I/O 111
3.20.3 移动VM 111
3.20.4 FCoE与块I/O 111
3.21 FCoE FAQ 112
3.21.1 FCoE是否可寻址? 112
3.21.2 iSCSI与FCoE有何异同点? 114
3.21.3 FCoE是否需要网关? 116
第4章 案例分析 118
4.0 简介 118
4.1 独立服务器实现I/O整合 119
4.2 架顶方式实现I/O整合 122
4.3 刀片服务器示例 124
4.4 更新汇聚层交换机 127
4.5 统一计算系统 129
参考文献 131
词汇表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