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敏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7117024003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病理学》遵照培养中级卫生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卫生部颁发的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注意预防的编写原则和对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要求编写,供社区医学、护理等九个专业使用。以社区医学专业教学要求为主,按114学时进行编写。本版教材不再将病理生理学单列成篇,其内容已融合到各章节之中,更便于学生使用。教材内容在第二版基础上,根据目标培养的需要,尽量删繁就简,压缩了部分纯形态学内容及发病机制,增加了健康新概念、脑死亡、肾炎病理新分类、性传播疾病等实用性内容。增加了部分线条图和必要的表格,贯彻预防为主和少而精的原则,使教材更能体现编写原则和要求。

绪论 1

目录 1

第一章 疾病概论 4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4

二、病因学概述 4

(一)生物性因素 4

(二)物理性因素 4

(三)化学性因素 4

(六)先天性因素 5

(八)社会、心理因素 5

(七)免疫性因素 5

(五)遗传性因素 5

(四)营养性因素 5

三、发病学概述 6

(一)机体稳态的紊乱 6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6

(三)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反应 6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6

(一)潜伏期 6

(二)前驱期 7

(三)症状明显期 7

(四)转归期 7

五、衰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7

(一)衰老时机体的变化 7

(三)衰老的原因与机制 8

(二)衰老与疾病 8

第二章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 10

一、组织的损伤 10

(一)变性 10

(二)坏死 12

二、组织的修复 15

(一)再生 15

(二)肉芽组织 17

(三)创伤愈合 18

(四)骨折愈合 21

三、组织的适应 22

(一)萎缩 22

(三)化生 23

(二)肥大、增生 23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5

一、充血 25

(一)动脉性充血 25

(二)静脉性充血 25

(三)主动脉瓣狭窄 1 25

二、出血 27

(一)原因和类型 27

(二)病理变化 28

(三)后果 28

三、血栓形成 28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29

(三)血栓的转归 30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1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31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31

四、栓塞 31

五、梗死 32

(一)原因和形成条件 33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33

(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34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6

一、脱水 36

(一)高渗性脱水 36

(二)低渗性脱水 36

(三)等渗性脱水 37

二、水中毒 38

(一)原因 38

(二)机体变化 39

三、钾代谢紊乱 39

(一)低钾血症 39

(二)高钾血症 40

四、水肿 41

(一)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41

(二)常见类型水肿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 43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43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45

(二)机体的代偿 46

(一)原因和机制 46

一、代谢性酸中毒 46

(四)防治原则 47

二、呼吸性酸中毒 47

(一)原因和机制 47

(二)机体的代偿 47

(三)对机体的影响 47

(三)对机体的影响 48

(四)防治原则 48

三、代谢性碱中毒 48

(一)原因和机制 48

(二)机体的代偿 48

(三)对机体的影响 48

(三)对机体的影响 49

(四)防治原则 49

(四)防治原则 49

(二)机体的代偿 49

(一)原因和机制 49

四、呼吸性碱中毒 49

第六章 炎症 51

一、炎症的原因 51

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51

(一)变质 51

(二)渗出 52

(一)局部表现 56

三、炎症的临床表现 56

(三)增生 56

四、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57

(一)急性炎症 57

(二)全身反应 57

(二)慢性炎症 60

五、炎症的结局 61

(一)痊愈 61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61

(三)蔓延扩散 61

(二)非感染性发热 63

(一)外源性致热原的性质和作用 63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63

(一)感染性发热 63

一、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63

第七章 发热 63

(二)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64

(三)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64

三、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64

(一)分期 64

(二)热型 65

四、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65

(一)代谢改变 65

(二)功能改变 66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66

二、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68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68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68

一、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68

第八章 休克 68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68

(一)休克初期 69

(二)休克期 69

(三)休克晚期 70

三、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 70

(一)代谢改变 70

(二)主要器官功能的改变 70

四、休克的防治原则 71

(一)去除病因 71

(四)保护心、肾、肺的功能 72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72

(二)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 72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3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73

(一)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 73

(二)组织损伤 73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73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74

二、DIC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74

(一)分期 74

(四)器官功能衰竭 75

(三)贫血 75

(一)出血 75

(二)休克 75

(二)分型 75

三、临床表现 75

(一)血小板计数 76

(二)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76

(三)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测定 76

四、实验室诊断的病理学基础 76

五、防治原则 77

(一)防治原发疾病 77

(二)改善微循环 77

(三)重建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间的动态平衡 77

(一)肿瘤的形态与结构 78

一、肿瘤的概念 78

二、肿瘤的特性 78

第十章 肿瘤 78

(二)肿瘤的异型性 79

(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80

(四)肿瘤的代谢特点 82

(五)肿瘤的复发 82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四、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83

(二)肿瘤的分类 84

五、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8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84

六、癌和肉瘤的区别 86

七、癌前病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 86

(一)癌前病变 86

(二)原位癌 87

(三)早期浸润癌 87

八、各类组织常见肿瘤 87

(一)上皮组织肿瘤 87

(二 )间叶组织肿瘤 90

(三)其他类型肿瘤 93

九、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94

(一)外界致癌因素 94

(二)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 95

十、肿瘤的病理学检查 95

(一)细胞学检查 96

(二)活体组织检查 96

第十一章 缺氧 97

一、缺氧的概念 97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特点 97

(一)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 97

(二)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98

(三)循环性缺氧(低血流性缺氧) 98

(四)组织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9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00

(三)血液系统变化 100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0

(二)循环系统变化 100

(一)呼吸系统变化 100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0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 10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101

(五)代谢和组织细胞变化 101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102

一、慢性支气管炎 1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2

(二)病理变化 102

(三)结局及并发症 1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4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04

三、肺炎 105

(一)大叶性肺炎 105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05

(二)支气管肺炎 108

(三)间质性肺炎 110

四、尘肺 1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12

(三)并发症 113

五、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3

(一)鼻咽癌 113

(二)肺癌 114

六、呼吸衰竭 115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115

(二)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117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20

一、风湿病 1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0

(二)基本病理变化 120

(三)心脏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121

(四)其他器官的风湿性病变 122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 123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23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23

三、心瓣膜病 123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24

(一)二尖瓣狭窄 124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25

四、心肌炎 125

五、先天性心脏病 125

(一)房间隔缺损 125

(二)室间隔缺损 126

(三)法乐(Fallot)四联症 126

(四)动脉导管未闭 127

六、高血压病 12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7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0

(三)结局 130

七、动脉粥样硬化症 130

(二)基本病理变化 131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132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133

八、心力衰竭 133

(一)病因和分类 133

(二)机体的代偿活动 134

(三)发病机制 134

(四)机体的主要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36

(二)慢性胃炎 139

(一)急性胃炎 139

一、胃炎 139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139

二、溃疡病 1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0

(二)病理变化 141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1

(四)结局与并发症 142

三、阑尾炎 14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3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43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3

(二)病理变化及类型 14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4

四、病毒性肝炎 144

(四)结局及并发症 144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6

五、肝硬化 14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7

(二)病理变化 147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9

(四)结局与并发症 150

六、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50

(一)食管癌 150

(二)胃癌 151

(三)大肠癌 152

(四)原发性肝癌 153

七、黄疸 154

(一)黄疸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154

(二)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159

八、肝性脑病 159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和类型 159

(二)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159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防治原则 161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164

一、肾小球肾炎 16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4

(二)分类 164

(三)常见肾炎类型 16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8

二、肾盂肾炎 168

(二)类型 169

三、尿石症 17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1

(二)对机体的影响 171

四、肾盂积水 171

(一)病因 171

(二)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和结局 171

五、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72

(一)肾细胞癌 172

(二)膀胱癌 17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173

六、肾功能衰竭 173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174

(三)尿毒症 175

第十六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78

一、慢性子宫颈炎 178

(一)病因 178

(二)病理变化 178

二、子宫内膜炎 179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179

(二)病理变化 1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0

(三)病理临床联系 180

三、子宫内膜增生症 180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180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 181

(一)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181

(二)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181

五、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 181

(一)子宫颈癌 181

(二)滋养层细胞肿瘤 183

(三)卵巢肿瘤 185

六、乳腺疾病 187

(一)乳腺结构不良 187

(三)乳腺癌 188

(二)乳腺纤维腺瘤 188

第十七章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91

一、结核病 191

(一)概述 191

(二)肺结核病 192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195

二、伤寒 19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6

(二)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196

(三)病理临床联系 197

三、细菌性痢疾 19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8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9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0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200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0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20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1

(二)病理变化 201

(三)病理临床联系 202

六、脊髓灰质炎 203

七、流行性出血热 2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3

(二)病理变化 2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4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204

八、钩端螺旋体病 204

(三)病理临床联系 204

九、性传播疾病 205

(一)淋病 205

(二)梅毒 205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07

十、阿米巴病 2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8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209

十一、血吸虫病 210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210

(二)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210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211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2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2

十二、丝虫病 212

第十八章 地方病 214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21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4

(二)病理变化 214

二、大骨节病 215

(一)病因 215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215

三、克山病 216

(一)病因 216

(二)病理变化 217

(三)病理临床联系 218

病理学实习指导 219

实验一 活体组织检查与尸体剖检 220

实验二、三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 220

实验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21

实验五 水肿 222

实验六 炎症 223

实验七、八 肿瘤 224

实验九 缺氧 225

实验十 呼吸系统疾病 227

实验十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 228

实验十二、十三 消化系统疾病 229

实验十四 泌尿系统疾病 230

实验十五、十六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230

实验十七、十八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