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早期佛教研究 2
佛教的成立及其基本哲学主张 2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佛陀的时代及生平 6
原始佛教哲学与早期经律文献 8
原始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 11
部派佛教形成及其思想内涵 24
部派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24
结集与分裂 27
枝末分裂 41
部派佛教的基本内容 54
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 72
业报轮回说之思想萌芽 72
原始佛教的业报轮回观 77
部派佛教的业报轮回观 90
如何看待业报轮回问题 93
从“缘起论”看佛教的“无我”思想 98
佛教对“灵魂”的态度 98
从“十二因缘”看“无我” 100
从“五蕴”看“无我” 104
第二部分 中观佛教研究 110
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略考 110
龙树的生平 111
龙树的时代 121
龙树哲学思想探源 128
社会时代背景 128
非佛教思想传统的影响 133
般若经思想之启发 142
龙树思想的基本特色及其哲学内涵 151
“空”之哲学内涵 151
“空”非“虚无” 158
对名言概念的态度 160
“二谛”的辩证关系 164
结语 166
提婆及其中观学的继承与发展 168
提婆的生平 168
提婆的著述 173
继承与发展 177
罗什对中观学的译传及其思想特色 188
罗什的生平 188
罗什的思想特色 190
僧肇的佛学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206
僧肇的生平事迹 206
对“六家七宗”的批判与总结 208
僧肇的思想特色 214
三论宗的思想渊源及其理论特色 225
思想渊源 225
理论特色 227
天台宗的思想渊源及其理论特色 234
法统传承 235
思想渊源 236
理论特色 240
结语 248
第三部分 南传佛教研究 250
南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250
斯里兰卡佛教 250
东南亚佛教 262
南传佛教主要文献 279
第四部分 佛教与社会研究 286
从人间性看弥勒净土之意趣 286
弥勒信仰之肇端 286
净土信仰之分化 288
弥勒与瑜伽行之渊源 290
弥勒净土人间归趣 292
结语 294
从“人间佛教”看佛教的俗化问题 296
“人间佛教”的意趣及内含 296
佛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99
佛教的主体精神与超越 303
结语 306
从和谐世界看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 307
“和合”理念构建下的佛教伦理 308
和谐社会需要“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 310
“平等不二”思想彰显了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311
结语 313
从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看禅、净会通 315
大势至菩萨名号及其特点 315
念佛圆通法门之意涵 318
念佛三昧之内在联系 322
禅、净会通之理据 325
结语 327
佛教对重构东方哲学的意义 328
佛教与印度哲学 329
佛教与中国哲学 332
结语 336
佛教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37
倡导和平,以护国利生为己任 338
“礼敬六方”,倡和谐关系风尚 340
南传佛教中的护国利民思想 342
北传佛教中的护国利民思想 345
结语 349
《宝庆讲寺丛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已出书目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