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铿家世考论 1
一、先世远祖寻踪 1
二、高祖阴袭家于南平的来龙去脉 5
(一)关于阴常徒武威姑臧的问题 5
(二)关于阴袭自长安至南平渚问题 6
(三)《姓纂》所出阴袭后代补疑 11
三、祖阴智伯未仕梁及其他 12
(一)阴智伯未仕梁 13
(二)《梁书》曲笔回护之由 18
(三)阴智伯父祖入南后又成名门 19
四、父阴子春的仕履经历…… 22
(一)《梁书》载“天监初,起家宣惠将军、西阳太守”,不足凭信 24
(二)《南史》所记“朐山戍主”当视为“起家”之职,时在梁武帝普通五年(524)之前 26
(三)《南史》所记“东莞太守”,由“朐山戍主”升迁,时在梁普通五年(524)十一月后不久 30
(四)《南史》所记“诏授南青州刺史”当在梁普通六年(525)六月之后 30
(五)《梁书》所记“普通中,累迁至明威将军、南梁州刺史”的有关背景 32
(六)其他可信记载复按 34
(七)生平仕履重订 37
五、余论 38
(一)族望问题 39
(二)阴铿父祖问题 40
(三)关于史料的真伪取舍问题 40
第二章 阴铿生平考释 43
一、入仕前的身世背景 44
(一)宋齐之际,阴氏挤入士族行列 46
(二)阴氏始终居于寒门,未预高门 47
(三)阴铿是庶族寒人 49
二、初仕为湘东王府法曹行参军 50
(一)品秩为一班九品下 50
(二)时间在湘东王出为江州刺史之初 52
(三)生年当在511年或510年 54
三、547一549年为故鄣县令 55
四、被执、逃归江陵及守制、闲居 58
(一)回京被执、获救 58
(二)舟行逃往江陵 59
(三)守父丧三年 60
(四)闲居生活 61
五、南下岭南为陈镇南司马 62
(一)南投萧勃 62
(二)入陈为镇南将军欧阳?府中司马 64
六、北上至建康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 65
(一)掌出使事宜 67
(二)为侯安都府宾客 68
(三)写成名作《新成安乐宫》 68
七、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待及卒年 70
(一)天嘉三年(562)九月以后迁晋陵太守 71
(二)死于新任晋陵太守之职后不久,卒年约当天嘉四年(563) 73
八、余论 75
(一)阴铿未为“湘东内史” 76
(二)《陈书》原无阴铿传记 77
九、阴铿年谱初稿 78
第三章 阴铿诗编年考探 84
一、关于《昭君怨》 84
二、阴诗的编排问题 86
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诗的写作缘由 88
四、《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试释 91
五、《和侯司空<登楼望乡>》与《侯司空宅咏妓》 93
六、《江津送刘光禄不及》诗中“刘光禄”考 96
(一)刘孺生于485年,以年龄辈份论,为阴铿长辈;以门阀而言,有士庶之别 97
(二)刘孺入湘东王府、为光禄卿,其时阴铿尚年幼 99
(三)诗意豁然,可供推敲 100
(四)诗题中的“刘光禄”当为刘师知 100
七、《广陵岸送北使》诗本事探解 103
八、《奉送始兴王》诗作年辨略 106
(一)关于季札与季札墓 108
九、《行经古墓》诗作于晋陵太守任末 108
(二)作于诛死前返回建康途中 110
十、《和樊晋陵<伤妾>》诗略解 112
十一、《开善寺》及几首“赋得”体诗 113
十二、阴铿诗26首写作时间排列 114
第四章 阴铿诗与永明体、近体诗的关系 117
一、永明体与阴铿诗 118
(一)讲求声律是中国诗歌创作中解决“怎么写”的首要问题 118
(二)阴铿诗作里的声病情况 121
(三)讨论“新体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6
二、阴铿诗与近体诗 129
(一)讲平仄 131
(二)求粘对 133
(三)忌孤平 134
(五)工对仗 135
(四)押平声韵 135
(六)限句数 136
第五章 阴铿诗的评价问题 138
一、阴铿诗的内容 138
(一)纪行诗10首 140
(二)闲逸之作9首 141
(三)应题(宴集、赋得)之作8首 143
(四)“和”作4首 144
二、关于“阴、何”并称问题 146
(五)送别诗3首 146
(一)何逊、阴铿诗作内容同气 147
(二)何逊、阴铿致力于“永明体”诗歌创作的成就 148
(三)清新简洁的风格特征 150
三、何逊生平及有关诗作考订 152
(一)生于480年,举秀才在499年 153
(二)守父丧三年:499一501年 155
(三)初仕时间:502年初 156
(四)随萧宏大军北伐:505年秋末至506年秋末 158
(五)入萧伟府:505年初至513年秋 160
(六)入萧秀府:514年初至518年初 161
(七)尚书水部侍郎一服母丧一萧伟府记室:518年夏至522年秋 163
(八)普通三年(522)秋奔赴庐陵王萧续所在雍州府,普通六年(525年)春夏之际卒 166
四、阴铿诗的艺术成就及其不足 169
(一)艺术成就面面观 171
(二)阴铿诗的不足 181
(三)补充说明 182
一、阴铿诗声韵标示 184
附录 184
二、阴铿诗声病统计表 201
三、阴铿诗与近体诗格律比较项统计表 215
四、阴铿诗载录、选收情况统计表 220
五、阴铿作品集著录情形 229
六、阴铿家世、生平有关资料 232
(一)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阴子春传》 232
(三)中华书局点校本《南史·阴子春传》并附《阴铿传》 232
(二)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文学·阮卓传附阴铿》 233
(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阴” 235
(五)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卷五“阴” 235
(六)《全唐文》卷四○八:张均《邠王府长史阴府君碑》(选录) 236
七、阴铿诗历代评论参考资料类辑 237
(一)阴铿诗的成就与阴铿的地位 237
(二)阴、何并称 245
(三)名篇、佳句、典故 248
(四)其他参考资料 256
八、阴铿诗注释、研究论著目录(1949一1992) 259
(一)论文 259
(二)重要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260
(三)全注本 261
(四)选注、鉴赏本 261
九、主要参考书目 265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