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就业篇 3
1导论 3
首要经济规律 3
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 3
资本主义的就业理论 3
社会主义就业问题 3
多种经济成份下的就业观 3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关系 3
目录 3
“大对流”的失误 17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根本解决就业问题 17
“大转移”的忧患 17
“三结合”就业方针 17
拔苗助长 17
服务于政权建设的就业方针 17
2回顾与反思 17
3矛盾的旋涡 33
矛盾的焦点 33
就业的矛盾旋涡 33
农村劳动力每年要向非农产业转移1000万人左右 33
客观与现实的矛盾 33
城乡劳动力分管的得与失 33
4面对现实 48
人口结构 48
在业人口分析 48
重视就业和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60
设想:建立劳动法院 60
调整劳动关系的适宜形式 60
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60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关系 60
所有制是制约劳动关系的基础条件 60
5复杂的劳动关系 60
劳动力的再生产 60
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 60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劳务市场 72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72
劳务市场调节机制 72
劳务市场的概念 72
6社会主义劳务市场 72
7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81
沉重的代价 81
可喜的变化 81
广开就业门路 81
改革工时制度 81
妇女阶段就业 81
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桥梁和纽带 100
“蓄水池”的法律地位 100
灵活的就业导向功能 100
8劳动服务公司 100
9就业导向 115
建设方针起决定作用 115
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 115
增加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的投资 115
工资政策导向 115
10小城镇道路 129
西方城市化道路 129
中国的历史抉择 129
乡镇企业 129
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宏观对策 129
保险篇 129
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和平均法则 145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保险 145
福利国家理论及福利国家 145
社会保险是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1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社会保险 145
11引论 145
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145
12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59
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 159
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 159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59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保险 159
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159
13走向社会保险 190
企业保险的弊端 190
改革,必须解决中老年职工过渡问题 190
提高社会化的管理水平 190
关于退休费用社会发放问题 190
基本生活保险是法定保险 196
基本生活保险实施的范围和条件 196
基本生活保险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提高 196
14基本生活保险 196
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确定 196
基本生活保险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选择 196
15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增值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法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209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方式 209
设立社会保险投资银行 209
家庭的养老职能作用不能忽视 223
高龄化社会问题及其对策 223
16相关问题 223
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和对象 223
17失业保险 241
从《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谈起 241
对建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设想 241
失业救济金标准的确定 241
职业转换培训 241
18国外失业保险介绍 253
西方国家的失业保险 253
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 253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253
国外失业保险与我国待业(失业)保险的区别 253
美国社会保险制度 268
社会保险基本法构思 268
关于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问题 268
国外社会保险立法简介 268
19社会保险精法 268
日本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268
20疾病、生育和医疗保险 287
疾病保险 287
生育保险 287
附表1—①②1981年我国人口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概率 301
附表3—①②③④⑤河南省人口生命表(总表) 301
附表2—③中国1981年简缩生命表(女性) 301
附表2—②中国1981年简缩生命表(男性) 301
附表2—①中国1981年简缩生命表(合计) 301
21生命表及应用 301
生命表各项指标解释和计算 301
生命表的概念、基本内容 301
生命表篇 301
医疗保险 301
22结束语 319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