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肌收缩性的调节 3
一、收缩性的定义 3
第一篇 心肌功能的内在调节和神经调节 3
二、心肌收缩性的神经调节 8
三、心肌收缩性的体液调节 16
四、自身调节 19
第二章 神经系统作为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作用的重要部位 24
一、引言 24
二、正性肌力药 25
三、抗心律失常药 32
四、抗高血压药 36
五、抗心绞痛药 44
六、发展新的更好的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要以神经系统为研究对象 45
第三章 药物引起心肌收缩性改变的评价 53
一、引言 53
第二篇 心肌功能的药理学调节 53
二、心肌收缩性指标的基本概念 54
三、从心室收缩期等容相得到的指标 62
四、从心室收缩期射血相得到的指标 67
五、Walton-Brodie应变弓 69
六、总结 72
第四章 环境核苷酸与心功能 74
一、cAMP 74
二、cGMP 78
三、磷酸二酯酶 81
四、缺氧和缺血对心脏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 85
五、环核苷酸与冠脉血管的功能 86
六、环核苷酸和心肌代谢 88
第五章 Na+、K+-ATP酶的活性与强心甙的作用 93
一、引言 93
二、酶的性质 94
三、强心甙作用机制的学说 97
四、洋地黄毒性和Na+、K+-ATP酶活性 110
五、结论 110
第六章 洋地黄甙对心肌功能的作用 112
一、引言 112
二、洋地黄甙的肌力作用 114
三、洋地黄甙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 118
四、洋地黄甙的毒性 121
五、研究正性肌力作用药物的新方向 122
第七章 洋地黄甙的临床药理学 124
一、引言 124
二、洋地黄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24
三、洋地黄苷的血清浓度 135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139
五、洋地黄中毒 141
二、血管扩张药的作用机制 143
一、引言 143
第八章 心力衰竭使用血管扩张药的生理和药理基础 143
三、减少后负荷或阻抗 144
四、静脉扩张 152
五、改善节段性心肌缺血 152
六、左心室顺应性 153
七、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154
八、血管扩张药的分类 156
九、血管扩张药的血流动力学作用 159
十、心力衰竭时血管扩张药的临床应用 166
十一、总结 192
第三篇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控制 197
第九章 对有潜在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的电生理评价 197
一、引言 197
二、仪器 197
三、离体组织 204
四、膜电位 208
五、药物及化学物质对心肌膜电位的影响 213
第十章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心律失常的病因 218
一、引言 218
二、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218
三、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25
四、疾病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237
五、心律失常的病因学 242
第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261
一、引言 261
二、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异丙吡胺 262
三、N-乙酰普鲁卡因胺 266
四、利多卡因、托卡因与慢心利 267
五、苯妥英钠 271
七、戊脉安 278
八、溴苄胺 281
九、茚满丙二胺 282
十、乙胺碘呋酮 284
十一、结语 285
第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药理学 287
一、引言 287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290
三、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指征与终点 299
四、电生理研究在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疗效中的地位 313
五、抗心律失常药的血浓度 315
六、小结 317
第十三章 心肌代谢 321
一、引言 321
第四篇 心肌氧供与氧需的药理学调节 321
二、糖利用的调控 322
三、脂肪酸代谢的调控 329
四、葡萄糖和脂肪酸利用的相互作用 335
五、心脏工作对底物利用的影响 336
六、缺氧对底物利用的影响 337
七、儿茶酚胺类药物对底物利用的影响 340
八、胰岛素对心肌底物利用的影响 342
九、小结 343
第十四章 作用于冠脉血流与心肌氧耗的药物评价 345
一、实验模型的选择 345
二、测定冠脉血流方法 348
三、侧支血流的测定 362
四、心肌氧耗的测定 366
第十五章 β受体阻断药在心绞痛及心肌梗塞中的应用 369
一、β受体阻断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理论基础 369
二、β受体阻断药对冠脉血流的作用 370
三、β受体阻断药对血液的作用 371
四、β受体阻断药在心绞痛上的应用 373
五、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药(第一类) 374
六、心脏选择性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 379
七、兼有α受体阻断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380
八、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比较 380
九、β受体阻断药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的合用 383
十、在心绞痛病人上撤去β受体阻断药 385
十一、心绞痛病人的β受体阻断药的剂量调整 387
十二、β受体阻断药在心绞痛治疗上的价值 389
十三、β受体阻断药在心肌梗塞上的应用 390
十四、结论 394
第十六章 用药物改善心肌梗塞面积:测定梗塞面积的方法及其对监护病人的应用 395
一、边缘带 395
二、测定损伤范围的技术 398
三、决定缺血心肌结局的因素 406
四、处理潜在的有害事件 407
五、无合并症病人的处理 410
六、总结:简言之应小心谨慎 413
六、心得安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