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 2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富国富民”思想 23
第二节 西汉至明清“富国富民”思想的演进和发展 29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的“富国”、“强国”梦 33
第四节 富国富民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想 38
第二章 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 45
第一节 先秦的农本思想和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形成 47
第二节 西汉时期重本抑末思想与本末并重思想的大冲撞 63
第三节 东汉至明清“本末”论的新发展 80
第四节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93
第五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两次大论战 110
第六节 四十年代的工业化思潮 116
第七节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业结构思想 126
第八节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 137
第三章 义利之辩——寻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千年争论 150
第一节 先秦时期义利观念的产生及先秦诸子的义利论 151
第二节 西汉中期“义利”论的新发展和义与利的大碰撞 165
第三节 两宋至明清“重义轻利”论的极端化 175
第四节 唐宋以后“重利轻义”论的新发展 180
第五节 “义利之辩”的终结及新时期邓小平的“义利观” 185
第四章 “善因论”与“轻重”论——国民经济发展的调节 机制论 197
第一节 从先秦道家“无为而治”到西汉前期的“黄老之学”——“善因”论的思想先声 198
第二节 司马迁“善因”论的提出和建立 205
第三节 丘浚的“听民自为”论与唐甄的“听民自利”论对“善因”论的继承与发展 212
第四节 国家干涉主义的国民经济调控理论——“轻重”论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体系 217
第五节 “轻重”论的实践者桑弘羊的理论和实践 230
第六节 唐代刘晏对管桑之学的运用和发展 246
第七节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思想 253
第八节 四十年代关于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新思路 265
第九节 建国之初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曲折认识 270
第十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300
第五章 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310
第一节 先秦西汉时期的对外开放观和外贸经营管理思想 313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327
第三节 明代通海与禁海思潮的斗争 340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对外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355
第五节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观念与外贸管理思想 370
第六节 深刻的历史教训 418
第七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424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论著 443
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