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时期苏南社会经济的发展(1522—1840年) 1
1.1 农业 1
1.1.1 明末清初的土地关系 1
1.1.2 明末清初的租佃关系 14
1.1.3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5
1.1.4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28
1.1.5 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 45
1.2 手工业 55
1.2.1 丝织手工业的发展 56
1.2.2 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及主要经营方式 76
1.2.3 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 89
1.3 市镇的兴起和发展 100
1.3.1 市镇的兴起和发展 100
1.3.2 市镇的分类 105
1.3.3 市镇的作用和影响 110
1.4 商业资本 112
1.4.1 商业资本的发展 112
1.4.2 商业资本的历史作用 120
1.5 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132
1.5.1 “重本抑末”政策的钳制 132
1.5.2 封建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 138
1.5.3 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147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苏南社会经济的变化(1840—1918年) 171
2.1 手工业的变化 171
2.1.1 丝织手工业的变化 171
2.1.2 棉纺织手工业工场的产生 191
2.1.3 传统手工业的变化和新兴手工业的出现 213
2.2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 228
2.2.1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条件的形成 229
2.2.2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36
2.2.3 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258
2.3 农村经济的变化 266
2.3.1 永佃制的普遍采用 266
2.3.2 地租与地租形态的特征 274
2.3.3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与富农经济的增长 287
2.4 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变化 303
2.4.1 商业资本的逐渐买办化 304
2.4.2 钱庄的变化 313
2.4.3 现代银行的诞生 323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南社会经济的蜕变(1918—1949年) 329
3.1 手工业的蜕变 329
3.1.1 丝织手工业的挣扎和崩溃 329
3.1.2 棉纺织手工业的变化和衰落 343
3.1.3 其它城镇手工业的厄运 355
3.1.4 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凋敝 372
3.2 民族工业的变化和衰颓 378
3.2.1 民族工业的发展 378
3.2.2 民族工业经营和管理的特点 399
3.2.3 民族工业的坎坷及其衰颓 405
3.3 农村经济的破产 421
3.3.1 永佃制的衰落和地租形态的变化 421
3.3.2 收租局和田业大会的出现 422
3.3.3 灾荒匪患和战争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424
3.3.4 农村经济的破产与农村人口的流动 428
3.4 苏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 432
3.4.1 官僚资本主义在苏南的活动 432
3.4.2 通货膨胀下的社会经济及其全面崩溃 446
附录一 书中各章 图表索引 460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464
英文目录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