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镇五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6709945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 5

一、经络的内容意义和作用 5

上篇 经络腧穴 5

二、经络的生理作用和病理意义 8

三、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10

第二节 腧穴 11

一、腧穴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12

二、腧穴的分类 12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 13

四、特定穴的意义 16

五、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 17

二、主要病候 20

四、常用腧穴(共18穴) 20

三主治概要 20

第一节 督脉 20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20

一、循行 20

二、主要病候 24

三、主治概要 24

四、常用腧穴(共15穴) 24

一、循行 24

第二节 任脉 24

五、督脉经穴分寸歌(共28穴) 24

五、任脉经穴分寸歌(共24穴) 27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 28

一、循行 28

二、主要病候 28

三、主治概要 28

四、常用腧穴(共7穴) 28

五、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共11穴) 29

四、常用腧穴(共12穴) 30

三、主治概要 30

二、主要病候 30

一、循行 30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 30

五、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共20穴) 33

第五节 足阳明胃经 33

一、循行 33

二、主要病候 33

三、主治概要 33

四、常用腧穴(共25穴) 33

五、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共45穴) 38

第六节 足太阴脾经 39

一、循行 39

二、主要病候 39

三、主治概要 39

四、常用腧穴(共10穴) 39

五、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共21穴) 41

四、常用腧穴(共7穴) 42

三、主治概要 42

一、循行 42

二、主要病候 42

第七节 手少阴心经 42

五、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共9穴) 44

第八节 手太阳小肠经 44

一、循行 44

二、主要病候 44

三、主治概要 44

四、常用腧穴(共13穴) 44

五、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共19穴) 47

第九节 足太阳膀胱经 47

一、循行 47

二、主要病候 47

三、主治概要 47

四、常用腧穴(共35穴) 47

五、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共67穴) 54

三、主治概要 55

二、主要病候 55

四、常用腧穴(共10穴) 55

第十节 足少阴肾经 55

一、循行 55

五、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共27穴) 57

第十一节 手厥阴心包经 58

一、循行 58

二、主要病候 58

三、主治概要 58

四、常用腧穴(共8穴) 58

五、手厥阴心包经穴分寸歌(共9穴) 60

第十二节 手少阳三焦经 60

一、循行 60

二、主要病候 60

三、主治概要 60

四、常用腧穴(共13穴) 60

二、主要病候 63

四、常用腧穴(共24穴) 63

三、主治概要 63

第十三节 足少阳胆经 63

五、手少阳三焦经穴分寸歌(共23穴) 63

一、循行 63

五、足少阳胆经穴分寸歌(共44穴) 68

第十四节 足厥阴肝经 69

一、循行 69

二、主要病候 69

三、主治概要 69

四、常用腧穴(共9穴) 69

一、头项音 71

五、足厥阴肝经穴分寸歌(共14穴) 71

第十五节 奇穴 71

二、躯干部 73

三、上肢部 74

四、下肢部 76

第三章 耳穴和头穴 77

第一节 耳穴(又称耳针) 77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77

二、耳廓的神经血管分布 77

五、常用耳穴的位置和主治病症 78

三、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78

四、耳穴在耳廓的分布形象 78

六、耳穴的临床应用 85

七、注意事项 87

第二节 头穴(又称头针) 88

一、头穴部位和主治作用 88

二、操作方法 90

三、适应范围 91

四、注意事项 91

附 头穴标准化方案 91

中篇 刺灸法 94

第一章 毫针的刺法 94

第一节 毫针结构和保养 94

一、结构 94

二、规格和质料 94

第二节 毫针练针法 95

一、纸块练针 95

三、选针 95

四、保养和维修 95

二、棉团练针 96

三、自身穴位试针练习 96

四、练习双手行针 96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96

一、思想准备 96

二、病人体位的选择 97

第四节 毫针刺法基本技能 98

一、进针法 98

四、消毒 98

三、定穴 98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100

三、运针 101

四、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103

五、针刺补泻、留疾的意义和方法 104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107

七、针刺的注意事项 109

第二节 常用灸法 111

二、灸法的作用 111

一、艾(药)条灸 111

二、疟疾 111

一、灸法的意义 111

第一节 灸法的意义和作用 111

第二章 灸法和拔罐 111

二、温针灸 113

三、艾炷灸 113

四、温灸器灸 115

五、灯草灸 115

六、天灸 115

七、铺灸 115

一、拔罐的意义和作用 116

第四节 拔罐法 116

二、罐的种类 116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116

二、施灸的顺序 116

一、施灸的禁忌 116

三、施灸后的处理 116

三、拔罐方法 117

四、适应范围 118

五、注意事项 118

第三章 其它针法 119

第一节 三棱针刺法 119

一、操作方法 119

二、适应范围 119

二、叩刺部位 120

三、注意事项 120

一、操作方法 120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 120

三、适应范围 121

四、注意事项 121

第三节 电针 121

一、电针器的选择 121

二、操作方法 121

第一节 针刺麻醉概说 122

附篇 参考资料 122

三、电针的作用与适应证 122

一、穴位注射的意义和作用 123

第四节 穴位注射 123

四、注意事项 123

三、操作方法 123

二、常用药物 123

五、注意事项 124

第五节 皮内针刺法 124

四、适应范围 124

一、操作方法 125

二、适应范围 125

三、注意事项 125

一、激光针灸的仪器和作用 125

第六节 激光针灸 125

二、操作方法 126

三、适应范围 126

四、注意事项 126

第七节 穴位埋藏 126

一、穴位埋藏的器械和作用 126

三、适应范围 127

二、操作方法 127

四、注意事项 127

第一节 针灸治疗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129

一、针灸治疗的作用 129

下篇 治疗 129

第一章 治疗总论 129

二、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 130

第二节 疾病的发病时间长短、环境和原因 130

一、发病时间 130

二、发病环境 130

第四节 疾病的属性 131

一、虚实 131

三、发病原因 131

三、经络 131

二、五体 131

第三节 疾病的部位 131

一、脏腑气血 131

二、寒热 132

三、表里 132

四、阴阳 132

第五节 针灸治疗原则 133

三、掌握标本缓急,正确施治 133

二、明确病因病机,正确进行辨证施治 133

一、依据八纲属性,确定治法原则 133

四、局部与整体,尤须重视整体 134

五、因人、因穴、因时、因地制宜 134

第六节 处方选穴规律和配穴法 135

一、选穴规律 135

二、常用配穴法 136

第七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37

一、五输穴 137

二、背俞和募穴 138

三、原穴和络穴 138

四、八脉交会穴 139

五、八会穴 139

六、郄穴 139

八、交会穴 140

第八节 针灸的次数和疗程 140

七、下合穴 140

第二章 治疗各论 141

一、高热 141

第一节 急症 141

二、晕厥 142

三、急痛 144

四、出血 147

一、感冒 150

第二节 内科病证 150

三、咳嗽 153

四、哮喘 154

五、呕吐 156

六、呃逆 157

七、胃痛 158

八、腹痛 159

九、痢疾 161

十、泄泻 162

十一、便秘 164

十二、不寐 165

十三、心悸 166

十四、心痹 167

十五、脏躁 169

十六、消渴 170

十七、癫狂 171

十八、痫证 173

十九、眩晕(附高血压) 174

二十、中风 175

二十一、面瘫 177

二十二、痿证 178

二十三、脚气 179

二十四、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180

二十五、胁痛 182

二十六、腰痛 183

二十七、痹证(附肩关节 周围炎,坐骨神经痛) 184

二十八、遗精 187

二十九、阳痿 188

三十、癃闭 189

第三节 妇产科病证 190

一、月经不调 190

二、痛经 192

三、闭经 193

五、胎位不正 195

四、带下病 195

六、滞产 196

七、缺乳 197

第四节 儿科病证 198

一、急惊风 198

二、疳疾 199

三、遗尿 200

四、小儿麻痹后遗症 202

第五节 外伤科病证 203

一、风疹 203

二、疔疮 204

三、痄腮 205

四、乳痈 207

五、乳癖 208

六、痔疮 209

七、扭伤(附落枕) 210

八、丹毒 212

九、蛇丹 213

十、肘劳 214

十一、腱鞘囊肿 215

十二、肠痈 215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217

一、目赤肿痛 217

二、麦粒肿 217

三、近视眼 218

四、耳鸣耳聋 219

五、鼻渊 220

六、咽喉肿痛 221

七、牙痛 222

第二节 针灸作用及其原理研究概说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