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引论 1
第一章 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 1
第一节 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 1
目录 1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7
一、企业战略与军事战略 7
二、企业战略的发展 9
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性质 11
一、战略决策的特点 11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15
第四节 战略管理的内容 17
一、战略分析 19
二、战略选择 20
一、有关战略制定过程和方法的争论 22
三、战略实施 22
第五节 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 22
二、战略决策制定的实际过程 25
第六节 战略变革的文化过程 30
一、文化和战略 31
二、方略和文化氛围 32
三、战略变革的文化过程 36
第二篇 战略分析 39
第二章 环境分析 40
第一节 环境分析的步骤 40
第二节 一般组织环境评审 41
第三节 从环境分析到产业分析 47
一、一般环境因素的作用点——产业环境 47
二、产业分析与利润展望 48
三、利润的决定因素:需求和竞争 50
第四节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51
一、波特(Porter)竞争结构模型 51
二、替代品的竞争 55
三、进入威胁 57
四、现存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61
五、用户的讲价能力 64
六、供应者的讲价能力 66
第五节 企业竞争地位的综合分析 67
一、生命周期模型 68
二、战略集团分析 70
三、市场结构和市场能力 71
第三章 资源分析 74
一、价值系统的概念 75
第一节 价值链分析 75
二、价值活动 77
三、资源审核 80
第二节 资源的效用 82
一、资源效用和价值活动的关联 82
二、资源的效力 84
三、资源的效率 86
第三节 资源控制 87
第四节 财务分析 90
第五节 比较分析 92
一、历史比较 92
二、与产业规范的比较 93
三、经验曲线 93
第六节 资源平衡分析 95
一、产品组合分析 96
二、人员技能分析 98
三、灵活性分析 99
第七节 斯沃特(SWOT)分析 100
附录:企业价值的评估 104
第四章 目标、力量和责任 107
第一节 对个人和群体的一般影响因素 109
一、外部影响 109
二、企业性质 111
三、组织文化 112
第二节 要员和同盟 116
一、期望的冲突 116
二、同盟的识别 118
第三节 力量 120
一、组织内部力量来源 121
二、外部要员的影响力 123
三、力量的评价 124
第四节 组织目标 127
一、使命型 130
二、总体型 130
三、局部型 130
四、目标的精确性 131
第五节 社会责任 132
第三篇 战略选择 137
第五章 可选战略 137
第一节 总体战略 139
一、成本领先 140
二、差异化 142
三、集中一点 144
第二节 战略行动方向 146
一、紧缩 147
二、巩固 149
三、开发新品 152
四、开发市场 158
五、同心多样化 161
六、复合多样化 162
第三节 战略实现方法 165
一、内部发展 166
二、兼并 167
三、合作 170
第六章 战略评价和选择 174
一、适宜性 175
第一节 战略评价的准则 175
二、可行性 176
三、可接受性 177
第二节 战略适宜性 180
一、战略逻辑 181
二、战略与绩效的研究结论 194
三、文化适应性 201
第三节 战略可接受性 204
一、获利性分析 204
二、成本效益分析 206
三、风险分析 208
四、要员的态度 210
第四节 战略可行性 211
一、基金流评价 211
二、盈亏点评价 213
第五节 战略决策的依据和途径 216
三、与可行性评价有关的其它问题 216
第六节 决策技术的应用 217
一、打分法 218
二、决策树法 221
三、想定法 223
四、决策矩阵法 224
五、仿真模型法 227
六、启发模型法 227
七、层次分析法 228
附录:层次分析法(AHP)原理 231
第四篇 战略实施 242
第七章 资源规划和资源配置 242
第一节 通过预算进行资源规划 243
二、零基预算 245
一、灵活预算 245
三、规划预算 246
四、产品寿命周期预算 246
第二节 经营作业的资源配置 250
一、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250
二、进货后勤的资源配置 252
三、生产作业的资源配置 254
四、出货后勤的资源配置 255
五、市场与销售的资源配置 255
六、服务的资源配置 256
七、实施总体战略的关键资源 256
第八章 组织结构 258
第一节 组织结构和战略 258
二、工作的划分与联合 259
一、建立组织结构的原因 259
三、直线与参谋 260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类型 262
一、简单结构 262
二、职能型组织结构 262
三、事业部组织结构 264
四、区域型组织结构 265
五、顾客型组织结构 265
六、其它传统的组织结构 266
第三节 新型组织结构 266
一、矩阵式组织结构 266
二、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268
三、混合型组织结构 269
四、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270
一、集权与分权 271
第四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271
二、组织规模和发展阶段 272
三、生产技术 274
四、环境因素 275
五、组织结构选择 275
第五节 组织结构活性系统模型 276
一、活性系统 276
二、基层系统1—2—3 281
三、高级系统3—4—5 284
四、活性系统模型(VSM) 287
五、VSM在组织设计、诊断中的应用 289
第九章 战略实施的灵魂——人和体系 292
一、三因素情景论 295
第一节 组织的领导 295
二、五要素论 296
三、三能力论 296
第二节 控制和信息系统 297
一、控制层次 299
二、责任中心 299
三、关键因素和关键信息 300
四、控制的多样性 301
五、衡量的尺度 301
第三节 规章 制度 303
第四节 文化的变革 304
一、解冻的步骤 305
二、新方略的采用 306
三、象征性活动 307
第五节 通过人和体系以获取卓越 309
第五篇 走向2000年的企业战略 313
第十章 国际竞争和跨国公司 313
第一节 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分析 314
一、在国际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吸引力 315
二、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317
第二节 跨国经营和全球战略 322
一、跨国经营的动机 323
二、全球竞争战略的利益 325
三、全球竞争的战略能力 327
第三节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制定 328
一、确立全球经营目标 328
二、标准化生产与差别生产 330
三、制定全球战略的程序 332
四、市场进入策略 341
五、跨国公司的所有权选择 343
六、全球战略的审核与修订 346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347
一、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 347
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选择 354
第十一章 走向2000年的企业战略 357
第一节 商业环境的新趋势 359
一、经济增长趋势 359
二、技术变革 360
三、企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361
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362
第二节 竞争优势基础的迁移 364
一、八十年代的准则:质量和改革 364
二、九十年代新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365
三、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优势 368
四、通过企业间合作提高竞争优势 370
第三节 有利于创新和协作的组织管理 376
一、僵化组织结构的打破 376
二、企业间界限渐趋模糊 377
三、新的管理模式 377
四、组织内部协作的加强 378
第四节 新一代研究开发管理 379
一、早期的研究开发管理模式 380
二、新一代研究开发管理模式 381
三、几项关键举措 382
第五节 新的领导模式 389
参考文献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