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发展 6
一、唯心主义 6
二、唯物主义 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 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8
第四节 农业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0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树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定从事农业工作的信心 2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掌握农业科学研究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方法 21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2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2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5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5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
三、时间和空间 40
一、意识的起源 47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7
二、意识的本质 52
三、意识的作用 57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60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原则 60
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62
三、从我国实际出发,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 64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6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8
一、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68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72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74
第二节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6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6
二、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82
三、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0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3
一、矛盾的普遍性 93
二、矛盾的特殊性 9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2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106
第一节 质、量、度 106
一、质 106
二、量 109
三、度 11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13
一、量变和质变 113
二、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16
三、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18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120
一、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20
二、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122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23
一、肯定和否定 12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25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5
二、辩证的否定观 126
三、学习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29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31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31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33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36
第三节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9
一、新事物与旧事物 139
二、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1
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14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作用 143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3
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 144
第二节 现象和本质 145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45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46
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48
第三节 形式和内容 149
一、事物的形式和内容 149
二、形式的内容的辩证关系 150
三、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53
一、事物的因果联系 154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 15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56
三、分析原因,研究结果 158
第五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9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5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60
三、透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63
第六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5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65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67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现代化的实现 168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170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7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70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172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174
第二节 实践决定认识 176
一、什么是实践 176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80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85
一、由实践到认识 185
二、由认识到实践 192
三、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93
一、归纳与演绎 194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方法 194
二、分析与综合 197
三、抽象与具体 199
四、逻辑与历史 202
第八章 真理 205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05
一、真理的客观性 205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9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4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14
二、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218
第三节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221
一、真理和谬误 221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24
三、为真理而斗争 226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29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29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9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230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233
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7
第二节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237
二、适当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9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41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46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46
一、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4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50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5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57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57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61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264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264
二、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6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6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269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71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74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276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28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81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8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89
四、阶级的消灭 293
第二节 国家 295
一、国家的产生和实质 295
二、国体和政体 297
三、国家的职能 299
四、国家的消亡 302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0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0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06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07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11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311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11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1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316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316
二 道德 319
三 科学 323
四 艺术 325
五 宗教 329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333
一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333
二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37
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340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2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42
一 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42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4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8
一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348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 351
第三节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56
一 党的群众观点 356
二 党的群众路线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