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凤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301031424
  • 页数:32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固定性 1

二、人口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

三、土地资源退化和环境变化问题 4

四、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5

上篇 9

第一章 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管理 9

第一节 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管理 9

一、太阳辐射 9

二、温度 11

三、降水 13

第二节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管理 14

一、地形要素 14

二、地貌类型与土地利用管理 15

第三节 岩石与土地利用管理 16

一、土地资源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分析 17

二、岩石和矿物性质与土地利用管理 19

第四节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管理 20

一、地表水与土地利用管理 20

二、地下水与土地利用管理 21

三、水资源的三要素与土地利用管理 23

第五节 土壤性质与土地利用管理 25

一、土层厚度与土地利用管理 25

二、土壤质地与土地利用管理 25

三、土壤可溶盐含量和pH值与土地利用管理 26

四、土壤的障碍层次与土地利用管理 27

五、土壤剖面构型与土地利用管理 27

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与土地利用管理 27

第六节 土地生产力评价 28

一、中国古代《禹贡》中的土地分等定级 28

二、美国农业部的土地生产潜力分类 29

三、联合国的农业生态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33

第二章 社会因素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 37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37

一、土地所有权的特征 37

二、社会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 39

三、土地所有权的转让 42

四、中国的土地所有制 44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及使用权转让 48

一、土地使用权 48

二、土地私有制下的地租 49

三、我国土地公有制下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52

第三节 法律和政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6

一、土地政策和法律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 56

二、风俗习惯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 58

三、文化素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9

第一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经济学意义 61

第三章 经济因素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 61

一、经济上持续就是未来的长期利益最大 62

二、经济可行性的临界值 63

三、影响经济可行性的因素 63

四、持续性的经济度量 64

五、自然持续性和经济可行性 65

六、持续性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65

一、土地开发成本 66

第二节 土地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 66

二、成本效益分析 68

第三节 用经济手段保护土地资源 70

一、为保护目的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分类 71

二、保护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益 71

三、保护决策过程中利率的采用 73

四、税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75

五、农产品价格补贴与持续土地利用 76

六、保护的经济障碍和解决办法 79

一、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经济学规范 80

第四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经济评价的未来研究工作 80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经济预测 81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中的经济学临界值 81

第四章 适宜性土地利用与持续土地利用 84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84

一、土地适宜性分类 84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87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87

第二节 农用地的自然适宜性 89

一、主要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89

二、作物对地形条件的要求 91

三、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92

四、灌溉措施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94

第三节 自然条件与城市用地适用性 95

一、地质条件与建筑用地 96

四、地形条件与城市用地 98

三、水文地质条件与城市用地 98

二、水文条件与城市用地 98

五、气候条件与城市用地 99

第四节 区位因素与土地利用适宜性 99

一、土地区位理论 99

二、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土地价格 100

三、城郊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价格 102

四、农村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价格 103

第五节 适宜性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104

一、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保护环境 104

二、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生产稳定 104

三、土地利用适宜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05

四、土地利用适宜具有长远利益 105

第五章 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监测 107

第一节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107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 107

二、农业景观 108

三、人类聚集地景观 110

四、人类干扰与系统的非稳定性 112

第二节 土地资源退化及其防治 113

一、土壤肥力降低与培肥 113

二、土壤沙化与防治 114

三、次生土壤盐渍化与防治 115

四、水土流失与防治 116

五、草地退化与防治 117

六、林相残次化与森林更新 118

第三节 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及其防治 119

一、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及其防治对策 120

二、大气污染与防治 122

三、淡水污染与防治 124

四、城市环境恶化问题与对策 127

五、野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与对策 129

第四节 土地开发与持续发展 132

一、新土地开发展望 132

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133

三、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前景 134

第五节 土地质量监测 135

一、建立耕地监测基准点的目的和意义 135

二、农用土地质量监测基准点的选择 136

三、本底或参照数据 136

四、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项目 137

五、耕地质量动态与持续性土地利用管理评价 138

第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与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139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139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139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40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42

四、土地利用规划过程 143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146

一、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 146

二、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原则 146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规划 147

四、城镇规划 148

五、城市规划与持续发展 149

第三节 农用土地利用规划 149

一、农田规划 150

二、牧草地规划 151

三、果园用地规划 151

四、农村居民点规划 152

第四节 专项土地利用规划 152

一、土地治理规划 152

二、土地保护规划 153

三、宜农荒地开发规划 155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探讨 156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因素 156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监测与执行 158

三、GIS技术支持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160

一、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五个评价标准 162

第七章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 162

第一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基本问题 162

二、持续性和适宜性的关系 164

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164

四、持续性的时间尺度及其置信度 165

五、持续性评价的比例尺 167

六、详细持续性评价和概括持续性评价 167

七、持续性评价的原则 168

第二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因素 171

一、土地本身的评价因素 171

二、生态方面的评价因素 172

三、经济方面的评价因素 173

四、社会方面的评价因素 177

五、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环境评价 180

第三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工作步骤 183

一、一般问题 183

二、评价步骤 184

三、收集和选择评价因素 187

四、确定土地利用的目的 188

五、确定土地管理措施 189

六、判断标准的选择——观察与因果分析 190

七、选择指示因素与临界值 194

八、最后的分析 200

九、证实、报告和监测 201

下篇 209

第八章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和宏观持续土地管理策略 209

第一节 耕地资源概况 209

一、耕地面积大,但人均占有少,且日益减少 210

二、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而且人均亩均量少 210

三、土地生产力低且不平衡 211

四、后备耕地资源少,质量低 211

五、建设用地挤占耕地 212

六、产量接近极限,增产潜力小 212

第二节 中国林地资源概况 213

一、面积小,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更少 214

二、林地地理分布不均 214

三、林地生产力低,残次林相较多 215

四、林地管理问题突出,灾害严重 215

第三节 中国草地资源概况 216

一、草场类型丰富,但质量低 216

二、草场产草量年际变化大 216

三、畜产品产量低 217

四、超载放牧,缺乏抚育,草场退化,灾害严重 217

第四节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土地污染 218

一、水土流失 218

二、土壤沙化 220

三、土地与水资源污染 220

第五节 中国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宏观策略 222

一、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222

二、跨流域调水与水土资源平衡 223

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生产力 224

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防止沙化,改善生态环境 225

五、防治土地与水资源污染 228

六、立足国内,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 228

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力争人地平衡 229

八、土地制度改革 230

第九章 山地丘陵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32

第一节 山地丘陵区的一般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与开发战略 232

一、山地丘陵区的一般自然社会经济特点 232

二、山区类型 233

三、山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措施 235

第二节 温带东部山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37

一、大兴安岭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37

二、小兴安岭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40

三、长白山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42

四、华北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45

五、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47

第三节 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50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经济特点 250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52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典型范例 254

第十章 平原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 259

第一节 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 259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 259

二、白浆土的持续利用管理 260

三、沼泽土的持续利用管理 263

四、三江平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经验 264

第二节 华北平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67

一、盐渍土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 268

二、沙姜黑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71

三、潮土区“吨粮田”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践 273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 277

一、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278

二、建设高产、稳产田,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 279

三、防止水土资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80

四、保护耕地和土地规模经营 281

第四节 河口三角洲平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 283

一、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283

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系统 285

三、基塘系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 287

第十一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92

第一节 干旱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92

一、干旱区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 292

二、绿洲农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94

三、绿洲开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的稳定性 295

四、绿洲土地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296

五、干旱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300

第二节 黄土高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303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304

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305

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 307

第三节 内蒙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309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310

二、土地退化问题 311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 313

第十二章 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317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特点 317

一、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 317

二、地形与岩性 318

三、土壤发生与土壤性质 318

第二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319

一、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问题 319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 322

第三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践 324

一、自然条件特点 324

二、土地利用管理问题 325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措施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