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鲁迅的经济状况 1
鲁迅属于中产的智识阶级——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 1
鲁迅24年间收入的银圆,相当于如今多少钱? 5
鲁迅少年时期周家的经济状况 7
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生活 11
鲁迅留学日本后的经济状况 13
经济状况的改善——成为民国教育部公务员 14
从绍兴会馆到八道湾新居 16
《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 19
鲁迅参与“索薪”斗争——北京时期(1922—1926) 23
鲁迅与周作人夫妇闹翻了 29
西三条胡同21号小四合院 31
《鲁迅日记》和《家用账》所载收支情况——北京时期(1923—1926) 33
鲁迅为何南下赴厦门大学 37
鲁迅在厦门的日子 40
鲁迅1927年在广州的生活 45
参照:广州物价与民众生活状况 48
鲁迅初到上海的打算 49
鲁迅为什么要责骂蔡元培? 50
蔡元培通过大学院照顾鲁迅 52
《鲁迅日记》所载经济收入——上海时期(1927—1936) 55
鲁迅为版税而奋斗 58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 61
鲁迅在上海的住房 62
鲁迅南下后对于北平母亲与发妻的赡养——北平西三条家用账 64
附录:《北平西三条(鲁母及朱安)家用账》所载收支 68
致命的昏和卖 73
鲁迅、琉璃厂和旧书、文物 76
鲁迅逛小市 78
对琉璃厂的眷念 80
鲁迅谈自己的收支概况 80
鲁迅购书费用占收入的百分比 82
鲁迅和电影 84
“奴隶总管”和“鸣鞭”的典故 88
下编:经济状况个案 91
王韬(1828—1897)的经济状况 92
经济背景概况 92
挂名干薪 93
主持格致书院 93
为报刊当编辑和写稿 93
开书局印书卖书 94
附录:19世纪中叶上海的物价与生活水平 94
康有为(1858—1927)的经济状况 97
康、梁以实业互助 97
康有为原有的住宅 98
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 99
康公馆、游存庐和天游学院 100
“游存”康公馆的庞大开支 100
康有为出售书法作品 101
康有为晚年的交往 102
扶乩问卜未避免农场失败 103
康有为晚年的别墅 103
七十寿辰与死亡之谜 104
蔡元培(1868—1940)的经济状况 106
在国外“爬格子”自筹留学费用 106
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08
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 108
章太炎(1869—1936)的经济状况 109
章太炎的遗产清单 110
章太炎日常生活简朴 111
东三省筹边使 111
结婚时的积蓄 112
1913—1916年在北京被软禁的生活 112
1922年在上海主讲国学 113
朵云轩的照顾 113
“一笔”墨宝发了财 114
杜月笙勾搭章太炎 115
陈独秀眼中的章太炎 116
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 116
到杭州讲授国学 117
王国维(1877—1927)的经济状况 118
跟随罗振玉奔波 119
沦为清朝遗老东渡日本 120
回国后颠沛流离 121
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教授 122
日常生活的嗜好 123
晚年丧子之痛 124
跟罗振玉的纠葛 125
王国维在北京的几个住处 125
自沉昆明湖 126
陈独秀(1879—1942)的经济状况 128
创办《新青年》杂志 128
教导妻子儿女艰苦奋斗 130
职业革命家的生活费 131
把监狱当成研究室 132
陈独秀晚年何以为生 133
周作人(1885—1967)的经济状况 135
洋务学堂的学生时代 136
日本留学时代 137
到北京后经济状况不断改善 138
周氏家族大宅门 139
周氏兄弟对于“钱”的原则分歧 140
抗日烽火初起时 141
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 142
阔气的汉奸官僚 143
泯昧良知的辩解 144
1949年以后的经济状况 146
向鲁迅博物馆出售日记 147
文艺界整风 148
“文革”受到冲击 150
陆费逵(1886—1941)的经济状况 150
边干边学,活到老学到老 150
创建中华书局 151
俭朴的生活习惯 152
胡适(1891—1962)的经济状况 152
26岁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153
旧式包办订婚,新式文明婚礼 154
五四前夕胡适在北京赁屋定居 155
20年代生活状况 156
胡适的版税和稿酬 158
迁居上海 159
30年代文化人集聚处——米粮库 159
30年代日常生活状况 161
胡适对于文化人的帮助 162
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经济生活 164
廉洁、公私分明 165
节约、俭朴 166
安贫乐道 166
郭沫若(1892—1978)前期的经济状况 169
留学日本期间的生活费 169
郭沫若准备舍医从文 170
郭沫若、胡适与商务印书馆的联系 171
当时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待遇 175
胡适、徐志摩亲睹郭沫若的穷困相 176
郭沫若和郁达夫——孤竹君之二子 179
民办文化企业的典型——创造社 180
从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到北伐军秘书长 181
顾颉刚(1893—1980)的经济状况 181
顾颉刚在商务印书馆的待遇 182
初步立业却步履艰难 182
年过而立进入“中间阶层” 183
任职北平研究院与燕京大学 184
抗战时期的经济危机 185
金圆券的崩溃:顾颉刚的记述 18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顾颉刚 188
两节火车的史籍225箱 189
张恨水(1895—1967)的经济状况 190
“报人”事业的开端 191
张恨水在北京的第一处住房 192
破纪录的《春明外史》连载5年 194
上万银圆的稿酬 195
张家大宅门的生活状况 196
张恨水在北平的第三处住房 197
迁居南京 198
抗日战争期间的张恨水 198
在重庆的贫困生活 198
张恨水五十寿辰在重庆 200
抗战胜利,回到北平 201
新中国成立后仍做自由撰稿人 202
“文革”初期,晚景凄凉 203
闻一多(1899—1946)的经济状况 203
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 204
回国后辗转各地任职 206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2—1937) 206
在西南联大的薪金 207
1940年秋:陈家营 208
1941年:司家营 210
1943年:开始挂牌治印 210
在昆华中学兼职教国文 213
1945年:西仓坡三号 214
治印谋生,操守极严 215
柔石(1902—1931)的经济状况 216
大学梦 217
恩师鲁迅 218
在上海成为自由撰稿人 219
为“左联”献出生命 221
丁玲(1904—1986)前期的经济状况 221
叶圣陶鼓励她走上文学路 223
三人行,办红黑出版处 224
成为左翼作家的骨干 226
王实味(1906—1947)的经济状况 227
难以维持在北大的学业 228
上海亭子间里的自由撰稿人 228
延安的供给制生活 229
吴晗(1909—1969)前期的经济状况 230
在清华大学的工读生活 231
清华大学史学系教员 232
抗战期间在昆明 233
从昆明复员回到清华园 235
[附录1]:鲁迅时代(清末到民国)的银圆和铜钱 236
“泉”和“钱”的由来 236
通行两千年的“方孔圆钱”形制 238
机制铜元取代制钱 239
鲁迅作品中的铜钱、“文”和“吊” 239
铜钱的贬值 241
“银圆”、“鹰洋”、“袁大头”、“孙币”和“船洋” 243
世界各国财富的比较 246
民国的银行和国币兑换券 247
鲁迅记载的银圆和钞票 250
以兑换银圆牟利的钱摊 251
“废两改圆”与“法币”政策 252
[附录2]:鲁迅时代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 256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256
华北天津历年的银圆购买力(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259
1912—1940年上海物价水平和1930年的基本生活费 260
华南广州历年的银圆购买力(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262
核验:历史上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 263
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65
结论 266
跋:20世纪前半期的文化人经济生活全景——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文化名人 268
修订再版说明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