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儒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合点 1
上编 古代儒学 24
第一章 儒学思想来源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 24
第一节 儒学思想来源 24
第二节 见于古文献训的中国早期政治思想 27
一、 有虞氏时期 27
二、 夏商时期 33
三、 西周时期 39
一、 宗法体系 50
第一节 春秋时代——“礼”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50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学 50
二、 “封建”制度 53
三、 采邑制度 54
四、 世袭政治等级制度与“世禄”制度 55
五、 婚姻制度 56
六、 仪礼等级制度 58
第二节 孔子等级制度 66
一、 以“礼”为表,以“仁”为里 68
二、 由礼出发阐述社会理想、政治主张 71
三、 由仁出发阐述伦理道德主张 84
第三节 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 92
一、 由于孔子对周礼原则的坚持与捍卫,礼的精神成为中国后来历朝的实际宪法精神并维护中国社会的统一 92
二、 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开创儒家政治学派 95
三、 在孔子政治著作中的人格力量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起了推进作用 105
第三章 由先秦子学到汉代经学——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108
第一节 儒学分派与荀、孟对峙 108
一、 儒学诸派 108
二、 荀、孟地峙 123
一、 早期法家学派 143
第二节 先秦法家学派的短暂胜利——秦王朝的建立与失败 143
二、 韩非对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总结 153
三、 李斯入秦、秦王朝的短暂统一与失败教训 161
第三节 从汉初崇尚黄老“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169
一、 汉初所崇秦的“黄老之学” 169
二、 儒学复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0
第四章 由两汉经学到程朱理学——儒学在与玄、释、道教学说的碰撞中发展 198
第一节 汉代三大政治会议、谶纬神学的兴起与儒学内部的今、古文经常之争 198
一、 盐铁会议召开,今文经学为巩固自身的政治思想统治地位而战 198
二、 石渠阁会议召开,增立大小夏候《尚书》、《彀梁春秋》博士,《彀梁春秋》取得与《公羊春秋》同尊的地位 201
三、 白虎观会议召开,今文经学盛极而衰 205
四、 谶纬神学的兴起与衰败 210
五、 古文经学的兴起 214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玄、儒之争 233
一、 玄学兴起的背景与魏晋玄学的思想代表 233
二、 郭象的《庄子注》、鲍敬言的“无君论”《杨朱》篇的纵欲论 238
三、 “儒”长“玄”消的原因及与玄学抗争的儒学者 248
第三节 佛教的兴起、传入中国及儒、释之争 254
一、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54
二、 儒学与佛教的斗争 268
一、 道教的产生及其思想 286
第四节 道教的兴起及儒学对道教的排斥 286
二、 儒家对道教的排斥 296
中编 宋明理学 299
第五章 宋代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99
第一节 理学前源——道学阶段 300
一、 韩愈与李翱 300
二、 刘禹锡与柳宗元 310
第二节 宋代的理学特点与北宋的功利学派 319
一、 宋代的理学特点 319
二、 北宋的功利学派——范仲淹、欧阳修、李 与五安石的思想 321
三、 北宋的其他学者——司马光、苏氏兄弟、邢 、孙 、刘敝、胡瑗、孙复、石介 331
第三节 程朱理学得以形成的过渡学派——邵雍、周敦颐与张载之学 333
一、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 333
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339
三、 张载的“气”之一本说 347
第四节 程朱理学的形成 353
一、 程颢的“性”之一元论 353
二、 程颐对宋明理学的奠基 360
三、 “洛学”的时代影响与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立“闽学”派 370
一、 朱子后学 389
第五节 朱子后学与南宋的功利学派 389
二、 南宋的功利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陈亮、叶适 393
第六章 陆王心学派的兴起及与程朱理学的对峙 401
第一节 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朱陆异同与陆氏后学 402
一、 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 402
二、 朱、陆异同 412
三、 陆氏后学 418
第二节 元代理学的发展——程朱理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421
一、 元代的主要理学家 425
二、 邓牧的反君权思想 431
三、 元代理学发展特点与历史贡献 435
第三节 明初对程朱理学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再度认可及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437
一、 明初对程朱理学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再度确认 437
二、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编修 441
第四节 明初的理学名家与陈献章重整心学队伍 442
一、 明初的理学名家 443
二、 陈献章重整心学队伍 447
第五节 王阳明对心学体系的完成 451
一、 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 451
二、 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463
第六节 王阳明后学的发展 465
一、“王学左派” 466
二、“王学右派” 467
三、 黄绾与刘宗周之学 469
四、 王艮所开创的泰州学派 473
五、 李贽的反礼教思想 482
第七节 明朝中晚期的程朱理学派学者 490
一、 罗钦顺与王廷相之学 490
二、 吕坤与黄道周之学 492
三、 东林学 495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理学时代的回归——清代理学的发展与终结 499
下编 儒学向马克思主义转折 499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满人入关后在政治上对程朱理学的扶持 502
一、 “西学东渐”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 502
二、 满人入关后对程朱理学的政治扶持 506
第二节 前清政治哲学的特点与三大学者的民主政治思想 509
一、 黄宗羲对君主制政体的批判 510
二、 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 516
三、 王夫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 525
一、 陈确、方以智、朱之瑜、傅山、孙奇逢、陆世仪、李 所承袭的心学与理学余绪 531
第三节 前清其他学者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及对儒家政治哲学理论的修正 531
二、 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 536
三、 唐甄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 540
第四节 儒学维新运动(中国政治思想启蒙运动)的夭折、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庄存与所开创的常州学派 543
一、 戴震对人性理论的探讨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544
二、 俞正燮的男女平等思想 556
三、 乾嘉学派的兴起 562
四、 庄存与所开创的常州学派 566
第八章 中国控社会政治危机与儒学丧失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56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统治层所出现的变易思想——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开展 570
一、 “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提出 571
二、 洋务运动思想 574
三、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 580
第二节 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所提出的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政治哲学理论 583
一、 洪秀全生平与思想 584
二、 洪仁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 592
第三节 中国早期民族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潮 594
一、 中国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 594
二、 严复的进论政治观 597
三、 康有的“公羊三世”说 603
四、 康有为政治思想评价及戊变法失败的历史影响 614
第四节 孙中山的民主义与五权宪法思想 620
一、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 620
二、 三民主义 624
三、 五权宪法思想 630
四、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的中学成分 634
五、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的中西合璧特色及退出政治舞台的原因 639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浪潮与儒学丧失在中国政治领域中的残余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成为国家政治的指导政府 642
一、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与“打倒孔家店”运动 64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涌起及陈独秀所发起的“打倒孔家店”运动 643
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政治思潮 665
三、 新文化运动中的“国粹”主义主“新青年”派与“东方杂志”派的论战 668
第二节 吴虞及其反孔非儒思想评鉴 677
一、 吴虞生平与反孔思想 678
二、 吴虞反孔非儒思想评析 68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经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价值及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的历史条件 690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690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的价值 701
三、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近代社会所接受的历史条件 717
第十章 结束语——儒学丧失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原因、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及儒学历史功用价值的探析 726
第一节 儒学失败的历史及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 726
一、 儒学失败的原因 726
二、 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 731
第二节 关于儒学的历史功用价值探析 738
一、 关于儒学的历史功用价值 738
二、 研究儒学历史功用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 755
附录 中国封建时代经济与政治特点 766
一、 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766
二、 关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两次平民政治对两次贵族政治的替代 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