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田麦久]等 1
1.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的新层次 1
1.1.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1
1.2.项群训练理论的方法学优势 3
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7
2.1.原有竞技项目分类体系的主要逻辑错误 8
2.2.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9
2.3.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体系 10
2.3.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10
2.3.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12
2.3.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13
2.4.项目类属研究的举例--排球类属的确定 15
3.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7
3.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18
3.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19
3.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22
3.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25
4.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27
4.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订 27
4.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29
4.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29
4.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34
4.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36
第二章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原理[黄新河] 38
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0
1.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41
1.1.1.形态特征 41
1.1.2.机能特征 48
1.1.3.素质特征 52
1.2.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技能特征 56
1.2.1.协调能力及技术特征 56
1.2.2.战术运用的主要特征 58
1.3.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心理及智能特征 59
1.3.1.心理特征 59
1.3.2.智能特征 61
2.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62
2.1.比赛条件及比赛形式的特点 63
2.1.1.比赛场地特点 63
2.1.2.比赛的形式特点 64
2.2.对手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65
2.2.1.对手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排名成绩 65
2.2.2.对手赛场表现会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 66
2.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67
3.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71
3.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简史 71
3.2.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当前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向 72
3.3.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特点 81
3.4.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92
3.5.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特点 97
第三章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原理[赵国瑞] 109
1.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110
1.1.形态特征 110
1.1.1.体型匀称,以中胚型居多 110
1.1.2.射箭、射击选手的区别 111
1.2.机能、素质特征 112
1.2.1.心率、血压、肺活量的比较 112
1.2.2.运动素质特征 112
1.3.1.技术结构与动作程序 116
1.3.技术特征 116
1.3.2.主要环节的技术要求 117
1.4.战术特征 126
1.4.1.重视一弹一箭发射的规范化 126
1.4.2.掌握好一组弹、箭的发射节奏 126
1.4.3.灵活掌握完整的比赛节奏 127
1.4.4.团体比赛上场顺序的安排 127
1.4.5.比赛间隙的信息回避 127
1.5.智能特征 128
1.6.心理特征 128
1.6.1.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 128
1.6.3.感知觉能力 129
1.6.4.运动表象再现的能力 129
1.6.2.自我控制能力 129
1.6.5.个性特点 130
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130
2.1.比赛条件及比赛的特点 130
2.2.影响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 130
2.2.1.确立辨证的比赛指导思想 131
2.2.2.全面做好赛前准备 132
2.2.3.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参赛行为 133
3.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134
3.1.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发展简史 134
3.2.3.项目调整 135
3.2.2.增加难度,缩短时间 135
3.2.1.靶环直径缩小 135
3.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竞赛发展的主要趋向 135
3.2.4.器械装备日趋精良 136
3.2.5.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负荷加大 136
3.2.6.优秀选手年轻化 136
3.2.7.比赛次数增多 138
3.3.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特点 138
3.3.1.技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特点 138
3.3.2.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特点 145
3.3.3.战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特点 151
3.3.4.运动素质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特点 154
3.4.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154
3.4.1.负荷量的分类与计算 154
3.4.2.训练负荷的波浪式变化 157
3.4.3.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波浪式安排 158
3.4.4.重视大运动负荷的恢复措施 158
第四章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贺子文] 159
1.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概述 159
1.1.格斗对抗性项群包含的项目 159
1.2.格斗项目继续增多 160
1.2.1.增加新项目 161
1.2.2.增加女子项目 161
1.2.3.增加单项 161
1.3.2.按体重分级别比赛 162
1.3.1.一对一竞技 162
1.3.格斗项目共同特点 162
1.3.3.技术结构近似 166
1.3.4.要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166
2.格斗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167
2.1.格斗项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167
2.1.1.形态特征 167
2.1.2.机能特征 168
2.1.3.素质特征 170
2.2.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技能特征 171
2.2.1.技术特征 171
2.2.2.战术特征 175
2.3.1.心理特征 178
2.3.格斗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及智能特征 178
2.3.2.智能特征 179
3.格斗项目的竞赛组织特点 181
3.1.比赛场地 181
3.2.组织编排 182
3.2.1.单败淘汰制 183
3.2.2.双败淘汰制 183
3.2.3.单败淘汰复活制 183
3.2.4.得分制 183
3.2.5.大循环 184
3.2.6.分组循环 184
3.4.胜负评定有得分和制服两类 186
3.3.比赛时间 186
3.5.裁判方法 188
3.6.犯规处理 189
4.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191
4.1.格斗项目训练发展的趋势 191
4.1.1.技术向全面性、重点性、连贯性和多变性方向发展 191
4.1.2.体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192
4.1.3.训练的针对性和个体化越来越强 192
4.1.4.多学科综合训练更加发展 193
4.1.5.规则的变化将继续促进技术发展和进攻的积极主动性 193
4.2.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特点 194
4.2.1.训练内容 194
4.2.2.训练方法 196
4.2.3.负荷量度的变化特点 200
4.2.4.训练计划 201
第五章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李安格] 203
1.隔网对抗性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04
1.1.本项群各项目的起源及其姻缘关系 204
1.2.本项群各项目的共同特点 206
1.3.本项群各项目发展简况 208
1.3.1.本项群各项目当前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 208
1.3.2.我国各项目发展情况对比 210
1.3.3.本项群发展的前景 214
2.1.1.技术特征 215
2.隔网对抗性项群决定比赛成绩各因素的系统分析 215
2.1.竞技能力 215
2.1.2.战术特征 220
2.1.3.素质特征 223
2.1.4.机能特征 227
2.1.5.形态特征 228
2.1.6.心理特征 229
2.1.7.智能特征 229
2.2.得失分规律 230
2.2.1.比赛过程中不同阶段得分的规律 230
2.2.2.不同手段的得失分规律 231
2.2.4.出现关键比分机会多的规律 232
2.2.3.得分速度的规律 232
2.3.比赛条件 233
2.3.1.时间安排 233
2.3.2.比赛地点 233
2.3.3.对手的影响 233
2.3.4.观众 234
2.4.比赛评定行为 234
3.隔网对抗性项群竞技发展的趋向 235
3.1.技战术发展的趋向 235
3.1.1.全面利用时间、空间制胜 235
3.1.2.力争主动进攻 236
3.1.5.训练安排适应日渐频繁的比赛 237
3.1.4.力求先发制人 237
3.1.3.急待创新 237
3.2.竞赛、规则发展 238
3.2.1.更有效地控制时间 238
3.2.2.限制进攻有利防守 238
4.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239
4.1.我国乒、羽、排训练的成功经验 239
4.1.1.乒乓球训练的基本经验 239
4.1.2.羽毛球训练的基本经验 242
4.1.3.排球训练的基本经验 244
4.2.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247
第六章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麻雪田] 253
1.1.本项群的起源与发展 255
1.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55
1.3.推动本项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257
1.3.1.攻守矛盾斗争的不断发展 257
1.2.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257
1.3.2.各项目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 258
1.3.3.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259
1.3.4.技术、战术的相互促进与提高 259
1.4.本项群项目发展的展望 260
1.4.1.女子将逐步开展现全部男子项目 260
1.4.2.竞赛式更为多样化 261
1.4.3.派生项目日趋增多 261
2.1.1.技术特征 262
2.同场对抗性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262
2.1.技能特征 262
2.1.2.战术特征 265
2.2.体能特征 272
2.2.1.形态特征 273
2.2.2.机能特征 275
2.2.3.素质特征 277
2.3.心智能特征 279
2.3.1.心理特征 279
2.3.2.智能特征 282
2.4.竞技能力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283
3.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284
3.1.对手水平 285
3.2.比赛办法与比赛条件 286
3.2.1.比赛办法 286
3.2.2.比赛环境 289
3.2.3.比赛时间 290
3.2.4.裁判员水平 291
3.3.难以预测的因素 292
3.4.本队实力与发挥教练员临场指挥水平 292
3.4.1.本队水平 292
3.4.2.教练员临场指挥水平 293
4.1.本项群训练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简史 295
4.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295
4.1.1.以射投为主的训练阶段 296
4.1.2.以位置分工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 296
4.1.3.以全面化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 297
4.2.同场对抗性项群当前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向 299
4.2.1.重视培养全面竞技能力 299
4.2.2.强调整体攻守效能的训练 301
4.2.3.突出训练的负荷强度 302
4.2.4.加速疲劳后的恢复训练 303
4.2.5.加强高级运动员的理论知识水平训练 304
4.3.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特点 304
4.3.1.训练内容的特点 304
4.3.2.训练方法、手段的特点 308
4.4.同场对抗性项群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313
4.4.1.不同训练期的训练负荷 314
4.4.2.多赛制的运动负荷的安排 316
4.4.3.训练负荷与综合训练 317
4.4.4.负荷疲劳后的恢复问题 320
4.5.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特点 321
4.5.1.训练过程控制的重要意义 321
4.5.2.多年系统训练的控制 323
4.5.3.训练过程控制的步骤与方法 325
第七章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原理[张英波] 329
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构成与发展 329
2.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32
2.1.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333
2.1.1.形态特征 333
2.1.2.机能特征 335
2.1.3.素质特征 336
2.2.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技能特征 338
2.2.1.技术特征 338
2.2.2.战术特征 339
2.3.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心理、智能特征 341
2.3.1.心理特征 341
2.3.2.智能特征 341
3.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42
3.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343
3.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344
3.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344
4.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346
4.1.本项群训练历史的回顾 346
4.2.本项群当前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 349
4.2.1.训练视野的不断开拓 349
4.2.2.多年训练的阶段化与系统化 350
4.2.3.更加注重快速力量能力的培养 351
4.2.4.突出负荷强度,特别是专项强度 351
4.2.5.强化训练过程的监控机制,训练组织与实施更具个性化 352
4.2.6.更加注重恢复措施的采用 353
4.3.1.训练内容的特点 354
4.3.本项群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特点 354
4.3.2.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特点 357
4.4.本项群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363
4.4.1.多年训练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特点 363
4.4.2.年度训练的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特点 365
4.4.3.周与课训练负荷量度及其变化特点 367
4.5.本项群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特点 372
4.5.1.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 373
4.5.2.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活动的自觉积极性和实效性 374
4.5.3.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个性化 376
4.5.4.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定向化、定量化趋向 376
1.速度性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78
第八章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原理[张保罗] 378
1.1.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380
1.1.1.身体条件(即身体形态)方面的特点 381
1.1.2.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 382
1.1.3.速度性项群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 382
1.2.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技能特征 383
1.3.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智能、心理特征 385
2.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87
2.1.速度性项群竞赛形式的特点 387
2.1.1.比赛裁决公正 387
2.1.4.参赛选手应具应变能力 388
2.1.2.赛次机会均等 388
2.1.3.时间计量准确 388
2.1.5.依录取办法制订战术方案 389
2.1.6.相互间极少干扰 389
2.2.竞赛对手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 389
2.2.1.对手初赛成绩对选手的心理影响 389
2.2.2.对手临场表现对选手的影响 390
2.2.3.对手采用的战术对策对选手成绩发挥的影响 390
2.3.比赛结果评定方法对成绩的影响 391
3.1.1.单一的专项训练阶段(1945~1951年) 392
3.1.2.持续训练法为中心的阶段(1952~1955年) 392
3.1.速度性项群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简况 392
3.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392
3.1.3.以肌肉速度训练为中心的训练阶段(1957~1964年) 393
3.1.4.以发展肌肉力量为中心的训练阶段(1964~1973年) 394
3.1.5.以间歇训练为中心的训练阶段(1974年~70年代末) 394
3.1.6.科学训练阶段(70年代末期至今) 395
3.2.我国竞技运动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简况 395
3.3.当前速度性项群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 398
3.3.1.技术训练方面 399
3.3.2.训练内容与训练手段方面 400
3.3.3.训练场地、器材、装备方面 401
3.3.4.训练理论与训练体系方面 401
3.3.5.关于运动员的恢复以及营养方面 402
3.3.6.训练科学化方面 403
4.速度性项群的训练内容、方法及手段的特点 406
4.1.训练内容的广泛性与专项特定要求必须密切结合 406
4.2.速度性项群不同项目的训练方法,具有日趋相似的特点 407
4.3.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的训练手段,日趋优选而集中 408
5.速度性项群训练负荷的量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408
5.1.负荷强度是负荷诸因素的核心 409
5.2.训练负荷的量化控制 410
5.3.大负荷训练 411
第九章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原理[田麦久] 414
1.耐力性项群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414
2.耐力性项群选手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 416
2.1.形态特征 417
2.2.机能特征 419
2.3.运动素质特征 423
2.3.1.最大速度(绝对速度) 423
2.3.2.相对速度(短翼项速度) 424
2.3.3.相对耐力(长翼项速度) 425
2.3.4.基础耐力 427
2.3.5.专项耐力 427
2.3.6.力量 429
2.4.技术特征 429
2.5.战术特征 430
2.5.1.创纪录的战术与夺冠军的战术 431
2.5.2.同道竞速战术与分道竞速战术 433
2.5.3.领先者的战术与跟随者的战术 434
2.6.心理特征 435
2.7.优秀耐力性项群选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436
3.耐力性项群选手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39
3.1.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能力 439
3.2.竞技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能力 441
3.3.比赛结果的判定行为 442
4.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点 442
4.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442
4.1.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442
4.1.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 443
4.1.3.以醣元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 444
4.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447
4.2.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451
4.2.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454
4.2.3.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456
4.2.4.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458
4.2.5.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461
4.3.耐力性项群训练负荷特点 463
4.3.1.负荷强度是耐力性项群训练负荷的核心 463
4.3.2.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辩证促动 464
4.3.3.负荷极限的追求与“边缘负荷”的把握 467
4.4.1.多年训练过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470
4.4.耐力性项群训练过程组织实施的几个特点 470
4.4.2.年度训练过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475
4.4.3.周课训练过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476
第十章 项群训练理论专题研究选例[田麦久 张洪潭]等 479
难美项群优秀女少年选手的定向心理早熟[张洪潭] 479
可测量类项群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发展过程中的高原现象[邬向明] 492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变化致因的研究[宋鸣] 504
体能主导类项群重大比赛中的“克拉克现象”[李益群] 518
短时间耐力项目女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多种竞速能力的发展特点[杨善德] 541
陆上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二人三角传接配合[蔡江涛] 550
对我国篮、排、足球国家队运动员队伍组建、发展、更新特点的比较研究[尹洪满] 558
中、韩两国格斗性项目选手大赛年训练特征的比较 韩国[宋济昊] 573
主要参考文献 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