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目录 1
第十九章被子植物的分类 1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概念 1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2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3
一、木兰目 4
二、昆栏树目 8
三、樟目 10
四、胡椒目 14
五、马兜铃目 16
六、毛茛目 17
七、小檗目 24
八、罂粟目 26
九、十字花目 28
十、虎耳草目 35
十一、石竹目 36
十二、蓼目 39
十三、★目 40
十四、拢牛儿苗目 43
十五、千屈菜目 46
十六、葫芦目 48
十七、山茶目 51
十八、仙人掌目 53
十九、桃金娘目 54
二十、藤黄目 57
二十一、田麻目 58
二十二、锦葵目 62
二十三、大戟目 66
二十四、瓶子草目 71
二十五、蔷薇目 72
二十六、豆目 85
二十七、金缕梅目 107
二十八、杨柳目 112
二十九、杨梅目 113
三十、壳斗目 114
三十一、荨麻目 118
三十二、木麻黄目 121
三十三、卫矛目 122
三十四、鼠李目 125
三十五、山龙眼目 128
三十六、檀香目 130
三十七、蛇菰目 131
三十八、芸香目 132
三十九、楝目 136
四十、无患子目 137
四十一、胡桃目 143
三十二、伞形目 144
四十三、石南目 149
四十四、柿榭目 150
四十五、马钱目 152
四十六、夹竹桃目 154
四十七、茜草目 157
四十八、菊目 158
五十、报春花目 165
四十九、龙胆目 165
五十一、车前草目 166
五十二、紫草目 167
五十三、茄目 168
五十四、玄参目 178
五十五、唇形目 180
五十六、泽泻目 184
五十七、鸭跖草目 187
五十八、谷精草目 189
五十九、凤梨目 190
六十、姜目 191
六十一、百合目 193
六十二、天南星目 198
六十三、香蒲目 201
六十四、石蒜目 202
六十五、鸢尾目 204
六十六、棕榈目 206
六十七、露兜树目 208
六十八、兰目 210
六十九、灯心草目 213
七 十、莎草目 215
七十一、禾本目 218
第五节被子植物的系统(自然分 240
类学说) 240
第二十章植物生态、植物群落和植 252
被 252
第一节植物生态的概念和研究的 252
范围 252
一、光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54
第二节植物与环境中生态因子之 254
间的关系 254
二、温度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56
三、水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58
四、大气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60
五、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63
六、地形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69
七、其它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70
八、人类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271
九、长期历史因素与植物之间的生态 272
关系 272
第三节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272
一、植物的生活型 272
二、植物的生态型 274
第四节植物群落 274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 274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 275
三、植物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影响 276
四、植物群落的结构 277
五、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280
六、植物群落的演替 281
七、植物群落的分类 283
第五节植物的分布区 284
一、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284
二、植物分布区的形成 284
五、世界植物种属分区 285
四、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其来源 285
原因 285
三、形成分布区的各种形状与境界的 285
六、中国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 292
七、地球上植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293
第六节世界植被 293
一、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293
二、世界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93
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302
一、寒带针叶林区域 302
第七节 中国植被的区域 302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303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304
五、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304
六、温带草原区域 305
七、温带荒漠区域 305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305
第八节 中国植被的类型 306
一、针叶林 306
二、阔叶林 310
三、竹林 318
四、灌丛和灌草丛 319
五、草原和稀树草原 321
六、荒漠(包括肉质剌灌丛) 323
七、冻原和高山植被 326
八、草甸 328
九、沼泽和水生植被 329
十、栽培植被 330
律性 334
第九节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 334
第十节 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 335
第十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336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336
二、食物链和能量流动 337
三、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 338
四、生态系统平衡与不平衡的见解 338
五、生态系统中的“协调、不完全协调和不协调”的现象 339
六、人是生态系统的主宰 340
编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