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 1
二、显生宙地质年代表 2
三、大陆格局 5
四、本书内容展望 6
第二章 太古代麻粒岩-片麻岩带 7
一、分布 7
二、岩石单位 7
1.长英质片麻岩 8
2.上地壳岩石 10
角闪岩 10
云母片岩 11
大理岩 11
石英岩 11
含铁建造 11
3.层状火成杂岩 12
斜长岩-淡色辉长岩 12
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 14
三、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数据 15
四、变质作用 16
六、主要地区概述 17
1.西格陵兰 17
五、变形型式 17
2.拉布拉多 20
3.苏格兰斯考里 21
4.非洲南部林波波带 22
5.印度南部 23
七、对照总结 23
八、成矿作用 23
3.角闪岩中的镍、铜、铅 24
4.副片麻岩中的刚玉 24
1.含铁建造 24
2.斜长岩和超镁铁质岩中的铬 24
5.副片麻岩中的石墨 25
第三章 太古代绿岩带 26
一、总的形状和分布 26
二、地质年代学 26
三、地层学 27
1.一般特征 27
2.南非巴伯顿斯威士兰超群 29
3.津巴布韦带 30
4.澳大利亚西部 31
5.印度南部达瓦尔超群 32
6.加拿大苏必利尔省和斯累夫省 33
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34
五、构造 35
六、变质作用 36
七、成矿作用 37
1.铬铁矿 37
2.镍 37
3.金、银 38
6.铁 41
八、最早的生命形式 41
4.铜、锌 41
5.钽 41
1.微生物 42
2.叠层石 44
第四章 太古代地壳演化 45
一、绿岩带 45
1.传统模式 45
2.板块构造模式 49
1.重结晶的上地壳岩 53
二、麻粒岩-片麻岩带 53
2.洋壳 54
3.活动大陆边缘 54
三、绿岩带和麻粒岩-片麻岩带之间的关系 56
四、太古代地壳演化的现代解释 57
五、附记 60
第五章 早、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体 62
一、美国蒙大拿斯蒂尔瓦特(静水)杂岩 62
二、津巴布韦大岩墙 62
五、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 64
四、加拿大萨德伯里侵入岩 64
三、西澳大利亚威德吉莫尔塔岩墙套 64
六、基性岩墙群 65
1.分布和范围 65
2.构造关系 67
3.化学成分 67
七、成矿作用 68
第六章 早、中元古代克拉通盆地和活动带 70
一、非洲南部的克拉通盆地 70
二、波罗的地盾的瑞卡造山带 72
三、加拿大环苏必利尔褶皱带 73
四、加拿大沃普梅造山带 75
五、加拿大伍拉斯顿褶皱带 79
六、最初的拗拉谷 80
七、冰碛岩 83
八、沉积组合类型 84
九、条带状含铁建造(BIF) 85
十、红层 87
十一、磷块岩 88
十二、蒸发岩 88
2.沉积岩中的锰 89
1.砾岩中的金和铀 89
十三、成矿作用 89
3.碳酸盐岩中的铅、锌 90
4.碎屑岩中的铀、钒、铜 91
十四、微体化石 92
第七章 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活动和夭折裂谷作用 94
一、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对比 94
二、斜长岩 95
三、石英二长岩、环斑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 97
四、陆相砂岩和玄武岩 100
1.基性岩墙群 102
五、克拉通内的侵入岩体 102
2.层状杂岩 103
3.碱性生杂岩 105
六、成矿作用 108
1.花岗岩中的锡矿等 108
2.斜长岩中的钛、铁、钒 108
3.玄武岩中的铜和铀、银 108
4.碱性侵入体中的铀、钍、铍等 109
七、小结和现代类比 109
一、沉积环境 111
第八章 中、晚元古代盆地、岩墙、冰川作用和生命形式 111
1.北美西部的贝尔特-普赛尔超群 112
2.澳大利亚的阿地雷德系 114
阿地雷德盆地 114
阿马迪厄斯盆地 114
金伯利盆地 114
二、基性岩墙 115
三、冰碛岩和全球冰川作用 117
1.分布 117
2.年龄 119
4.冰川环境 120
3.地层学 120
5.古地磁和古纬度 121
四、成矿作用 122
1.沉积岩中的铜 122
2.沉积岩中的锰 123
3.石灰岩中的钨 123
五、叠层石的发育 123
元古代生物地层学 124
六、最早的后生动物 125
性别的出现 126
七、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 127
第九章 晚元古代活动带 128
一、格林维尔带 128
二、达尔士兰德带 132
三、泛非带 133
第十章 元古代地壳演化 141
一、元古代绿岩带和麻粒岩-片麻岩带 141
1.绿岩带 141
2.麻粒岩-片麻岩带 142
二、现代类型板块构造的开始时间 143
1.早元古代地壳状态 143
2.深部基底因素 144
3.蛇绿岩和蓝闪石片岩 145
4.高压麻粒岩类 146
缝合线 147
5.古地磁约束 147
第十一章 古地磁和大陆漂移 151
一、古地磁极 151
2.冈瓦纳古陆 152
三、显生宙期间的大陆漂移 152
1.劳伦古陆 152
二、磁极迁移轨迹 152
四、地史中的U形转弯和超级间隔 153
第十二章 古气候学和化石记录 159
一、碳酸盐岩和生物礁 159
二、蒸发岩 160
三、红层 161
四、煤 161
五、磷块岩 162
六、特提斯海域的石油 163
七、冰川作用:奥陶纪和石炭-二叠纪 165
八、影响生物种分布、分异度和灭绝的因素 165
九、显生宙化石记录 168
2.晚古生代 169
1.早古生代 169
3.中生代 171
4.新生代 172
第十三章 加里东-阿巴拉契亚褶皱带 173
一、亚皮塔斯洋(原始大西洋) 174
1.张开阶段 174
2.闭合阶段 174
二、动物群区系 174
1.纽芬兰 176
三、蛇绿岩套 176
2.巴伦特雷 178
3.安格尔西 178
四、古地磁和大陆方位 179
五、英国加里东褶皱带 179
1.构造分区 179
2.构造演化 180
晚前寒武纪 180
陶里登群 181
莫英群/中达雷德群 181
寒武纪 182
奥陶纪 183
最后阶段 183
六、阿巴拉契亚带 184
1.构造分区 184
2.构造演化 185
晚前寒武纪 185
寒武纪-早奥陶世 186
中、晚泥盆世 187
早泥盆世 187
早、中志留世 187
中、晚奥陶世 187
石炭纪-二叠纪 188
七、成矿作用 188
1.纽芬兰 188
2.南阿巴拉契亚造山区 188
3.英国加里东带 188
第十四章 海西褶皱带 191
一、构造分带 192
二、沉积作用和火山活动 194
三、花岗岩、混合岩及变质作用 194
四、成矿作用 195
1.石灰岩中的铅、锌矿 196
2.裂谷中的铜、铅、锌矿 196
3.花岗岩中的锡、钨、铀等矿 196
五、构造演化的模式 197
第十五章 联合古陆:二叠、三叠纪 200
一、古地磁资料 201
二、冈瓦纳古陆的冰川作用 202
三、舌羊齿植物群 202
四、地势和气候 203
五、四足动物 204
六、年龄省的匹配 205
七、成矿区 206
第十六章 联合古陆的解体:中、新生代 208
一、三联点、拗拉谷、穹窿和裂谷 208
二、裂谷作用的构造控制 210
三、解体时间的确定 212
四、沉积作用 213
五、陆缘海盆 214
六、蒸发岩类 215
1.基性岩墙 216
七、火成活动 216
2.拉斑玄武质溢流玄武岩 217
3.碱性火山岩和侵入杂岩 218
4.金伯利岩 220
5.大陆裂谷作用和火成活动之间的年龄关系 220
八、成矿作用 221
1.与岩浆岩有关的矿产 221
2.与沉积岩有关的矿产 221
第十七章 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 223
一、板块镶嵌 223
1.离散边界 225
二、板块的主要构造 225
三、板块边界类型 225
2.转换断层 227
3.聚合边界 228
四、大洋磁性和海底扩张 230
五、洋壳地层学——层1,层2,层3 232
六、大洋盆地的发展旋回 234
七、大洋岛屿 234
八、大洋环境的成矿作用 235
一、位置和年龄 239
二、俯冲带 239
第十八章 岛弧 239
三、岛弧类型及其构造 242
四、火山活动 243
五、沉积作用 248
1.海沟消减杂岩带 248
2.弧前盆地 249
3.岛弧主部 249
4.弧后盆地 249
六、双变质带 250
七、边缘盆地 250
八、成矿作用 251
第十九章 美洲西部大陆边缘造山带 254
一、构造演化 254
二、北美科迪勒拉带 256
三、南美安第斯带 260
四、沉积作用 264
1.海沟消减杂岩 264
2.弧前区 264
3.弧本部 265
4.前陆盆地 265
1.火山岩 266
五、火成活动 266
5.继承盆地 266
2.花岗岩岩基 269
六、变质带 271
七、成矿作用 273
第二十章 阿尔卑斯褶皱带 276
一、概况 277
二、岩石单位 277
1.晚三叠世蒸发岩 277
2.碳酸盐岩台地 278
3.蛇绿岩——洋壳的残体 279
4.阿尔卑斯式复理石和板块碰撞 283
5.晚造山到后造山磨拉石 284
6.中新世晚期蒸发岩 285
7.成矿作用 285
三、构造演化 286
1.早期裂谷作用 287
2.大洋地壳 287
3.板块和微板块运动 289
第二十一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 292
一、构造演化 292
1.喀喇昆仑区 294
二、构造单位 294
2.外喜马拉雅深成岩带和科希斯坦-拉达克弧 296
3.印度河-雅江缝合带 298
4.高喜马拉雅带 299
5.低喜马拉雅带 300
6.次喜马拉雅带 301
三、压入构造 301
1.放气模式 305
2.地球的氧的来源 305
一、大气圈和水圈 305
第二十二章 进化中的大陆 305
无机光解作用 306
有机光合作用 306
3.二氧化碳平衡 308
4.地史中沉积岩同位素化学的演化 308
5.大气圈演化和生命形式的发展 309
二、沉积作用 311
1.与年龄相关的沉积岩分布 311
2.再循环作用 312
3.沉积学演化趋势 312
4.化学演化趋势 314
三、岩浆活动 316
四、地热状态 319
1.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带 319
2.显生宙兰片岩 320
3.前寒武纪麻粒岩 321
4.热产量和地温梯度 321
五、成矿作用 323
1.太古代 325
2.元古代 325
增生板块边缘 328
穹窿、拗拉谷和裂谷 328
3.显生宙板块边界 328
消减板块边缘 329
转换断层 331
六、地壳演化 331
1.大陆增生模式 331
2.前寒武纪期间的克拉通化 333
3.太古代/元古代界线 336
七、结语 337
参考文献 339
英汉术语对照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