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地学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唐锡仁,杨文衡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30074769
  • 页数:529 页
图书介绍:地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包括地理、地质、气象、海洋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从石器时代到清末,按时间先后分为九个阶段,首次将地学各方面资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是九位地学专家的集体成果,他们充分发掘我国古代的地学成就,并从中总结出规律,上升为理论,对当代的科学史研究及地学研究都将发挥积极作用。适于地学工作者、科学史工作者、大专院校地学系师生及地学爱好者阅读。

第一章 石器时代 1

第一节 社会概况 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萌芽 2

一 生产活动中反映的地学知识 2

二 居住环境反映的地理知识 4

三 石器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 6

四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域差异及文化交流与融合所反映的地理知识 10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增长 11

一 生产活动中反映的地学知识 11

二 居住环境反映的地学知识 36

三 墓葬反映的地学知识 43

四 交通、交流中反映的地理知识 47

五 原始文字反映的地理知识 50

本章小结 52

二 商代社会 54

一 夏代社会 54

第一节 社会概况 54

第二章 夏代至西周 54

三 西周社会 55

第二节 夏代的地学知识 56

一 城市的出现及其所反映的地学知识 56

二 岩石矿物知识 58

三 传说中的地图 59

四 治水及其反映的地学知识 60

五 政治与交通地理知识 62

六 气候气象知识 63

七 地理概念 64

第三节 商代的地学知识 65

一 政治和人口地理知识 65

二 农业地理知识 67

三 矿物和地下水知识 71

四 气候气象知识 79

五 交通地理知识 89

六 土地利用 92

七 城市地理知识 98

八 测量知识 101

九 动物地理知识 103

十 医药地理知识 105

十一 地理思想 107

第四节 两周的地学知识 110

一 政治、交通与城市地理知识 110

二 地质知识 113

三 测绘知识 115

四 农业地理知识 117

五 气候气象知识 119

本章小结 1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 125

第一节 社会背景 125

第二节 有关地学内容的文献 126

一 全国性综合性地学著作的出现 127

二 专题性地学著作的萌芽 132

三 古籍中的文化地理内容 137

第三节 活跃的地学思想 140

一 阴阳五行与地学 140

二 大地形态观 143

三 区域差异思想 146

四 人地关系理论 148

五 环境保护思想 151

第四节 地图文献与文物 154

一 文献中的记载 154

二 专题性地图的萌芽 155

三 地图文物 156

第五节 兵书中的军事地理思想 158

一 论“地”在战争中的意义 159

二 论地形在战争中的作用 159

三 天气、植被、天象等在战争中的作用 162

第六节 划时代的铁矿利用和探矿理论 163

一 铁矿的利用 163

二 对岩石性质的认识 164

三 探矿理论 165

第七节 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167

一 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167

二 水文知识 169

本章小结 172

第四章 秦汉 174

第一节 社会概况 174

一 秦朝 174

二 汉朝 177

第二节 地理视野的扩大 179

一 水陆交通 179

二 张骞、班超父子通西域 182

第三节 秦汉地图 187

一 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地图 188

二 出土的地图实物 191

第四节 小学和史学中的地学 197

一 《尔雅》、《释名》和《说文解字》 197

二 《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 200

第五节 方志著作的兴起 203

第六节 纬书中的地学知识 204

第七节 地学仪器的发明 207

一 地震仪 207

二 相风鸟 209

三 测湿器 210

第八节 秦汉时的天地观 210

一 世界的范围 210

二 天地结构 211

三 天地的起源 214

第九节 秦汉的矿物知识 214

一 采矿、冶炼和制陶中的矿物知识 215

二 本草著作中的矿物知识 215

三 炼丹术中的矿物知识 216

本章小结 217

一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大地观 219

第二节 大地认识论的发展 219

第一节 社会概况 21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219

二 昕天说、安天说和穹天说的大地观 221

三 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论战 222

第三节 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 222

一 方志的兴盛与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 222

二 国内自然地理特征认识的深入发展 225

三 生物地理知识的发展 235

第四节 边疆域外地理知识的发展 238

一 东亚地理知识的进步 239

二 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进步 240

三 西域与中亚地理认识的深入 243

第五节 沿革地理和地名学的发展 249

一 沿革地理学雏形的形成 249

二 地名学的建立 252

第六节 地图测绘知识的发展 256

一 裴秀与制图六体 256

二 地图的编绘 258

三 测量数学专著《海岛算经》问世 259

第七节 地质知识的发展 261

一 海陆变迁思想的形成 261

二 化石认识的深化 261

第八节 矿物知识的发展 263

一 记述矿物知识的主要文献 264

二 对矿物认识的深入 269

三 探矿手段的进步 270

一 气象气候预报的进步 272

第九节 气象气候知识的发展 272

二 物候学的进步 274

三 对气象气候现象认识的深入 275

本章小结 276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地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76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中国地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278

第六章 隋唐五代 281

第一节 社会概况 281

一 测量方面取得的成就 284

第二节 测量与地图的成就 284

二 官、私绘制的地图和地图学家贾耽 285

三 《图经》中的地图 288

第三节 方志的编纂与历史地理的发展 289

一 方志的编纂 289

二 历史地理的发展 294

第四节 以潮汐观测为特点的水文知识 296

一 对河流水文的认识 296

二 潮汐知识的迅速积累 298

第五节 气象气候的观测记载 300

一 气象记录 300

二 天气预报 302

三 气象仪器 302

四 气候与物候知识 303

第六节 旅行家对地学的贡献 305

一 常骏与《赤土国记》 305

二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306

三 王玄策与《中天竺国行记》 308

四 杜环与《经行记》 309

五 其他旅行家的贡献 310

第七节 地质知识和矿物著作 311

一 颜真卿等人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312

二 隋唐五代的化石知识 312

三 隋唐五代的温泉知识 313

四 隋唐五代的矿物岩石知识 314

五 隋唐五代的矿物著作 317

第八节 环保与人文地理知识 320

一 环保思想和环保措施 320

二 人文地理知识 321

本章小结 329

第七章 宋元 332

第一节 社会概况 332

第二节 总志的编纂与沿革地理的发展 335

一 全国总志的编纂 335

二 图经的编纂 336

三 地方志的编纂 337

四 沿革地理的发展 339

第三节 地图学的发展 341

一 宋代地图 341

二 元代地图 352

第四节 沈括在地学上的贡献 357

一 地形学 358

二 气候学 359

四 历史地理学 360

三 地图学 360

五 自然资源 361

第五节 水文学成就 361

一 河、湖水文记载 362

二 河、湖水情观测 363

三 河源考察 363

四 海洋潮汐 365

五 迳流与植被 366

二 四季 367

第六节 气象气候学的成就 367

一 物候 367

三 风 368

四 气象观测仪器 369

五 域外气候知识 370

第七节 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 370

一 宋代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 370

二 元代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 373

第八节 矿物岩石专著和本草著作中的地学知识 376

一 砚谱中的矿物岩石知识 376

二 矿物岩石专著 378

三 本草著作中的矿物知识 380

第九节 关于化石的记载 383

一 化石与历史环境 383

二 动物化石 383

三 植物化石 385

四 人骨化石 385

本章小结 386

第一节 社会概况 388

第八章 明代 388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地学知识的扩展 390

一 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90

二 七下西洋与六种地学图籍 392

第三节 王士性,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 395

一 王士性及其地学著作 395

二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398

一 明代志书修纂概况 404

第四节 方志编纂走向高潮 404

二 明代志书与地学 406

第五节 边疆地理著作 411

一 北方“九边”图志 411

二 东南沿海的海防与江防图籍 413

第六节 地图的编绘与外流 415

一 地图编绘举例 415

二 流落国外的明代地图 418

一 利玛窦与世界地图 421

第七节 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传入的开始 421

二 艾儒略与《职方外纪》 424

三 龙华民与《地震解》 425

第八节 风水著作与地学 427

一 勘舆家的著作与环境观 427

二 风水宅地的选址与地学知识 428

第九节 地质矿物学知识 431

一 岩石矿物 431

二 化石与海陆变迁 434

本章小结 434

第九章 清代 436

第一节 社会概况 436

第二节 测绘与制图工作 437

一 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437

二 清末进行的测量与绘图工作 442

第三节 河渠水利著作的发展与水文地理 444

一 河渠著作 444

二 新的水文地理认识 449

第四节 孙兰、刘献廷的先进地理思想 453

一 孙兰的地理思想 453

二 刘献廷的地理思想 454

第五节 外国地理著作的编写 457

一 《瀛寰志略》 458

二 《海国图志》 462

三 《五洲地理志略》 466

第六节 地学著作的校勘与地理考证 470

一 校勘 470

二 地理考证 472

第七节 矿物岩石著作 473

一 《怪石赞》 474

二 《观石录》 474

三 《怪石录》 475

四 《端溪砚石考》 476

五 《自流井记》 477

一 气象 478

第八节 西方近代地学的传入 478

二 地理学 479

三 地质学 481

第九节 外国学者在中国的地理考察 483

第十节 中国近代地学教育的开办 486

一 近代地学教育的萌芽 486

二 光绪“新政”与近代地学教育制度 486

三 《奏定学堂章程》对地学教育的修定 487

四 近代地学教育实践 491

五 近代地学教育的奠基人——张相文 492

第十一节 中国近代地学研究的发轫 494

一 近代地学研究机构兼学术团体的创建 494

二 近代地学学术刊物的创办 495

三 其他早期近代地学论著 496

本章小结 498

人名索引 501

书名索引 514

总跋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