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导论 1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1
第二节法学、法学基础理论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 6
第三节法学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区别 9
第四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 16
第五节学习和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20
第一篇 法的本质和历史发展 25
第一章法的概述 25
第一节法的本质 25
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 31
第三节法的职能和作用 36
第四节法的形式和分类 43
第五节剥削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 48
主要观点 48
第二章法的起源和一般规律 54
第一节社会和社会调整 54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57
第三节原始社会的解体和法的起源 59
第四节法的历史类型 66
第五节法的消亡 70
第三章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73
第一节奴隶制法 73
第二节封建制法 79
第三节资本主义法 85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00
第四章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100
第二篇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100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03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 106
第五章社会主义法的概念 112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12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114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118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和党、国家的政策 121
第三篇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128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作用和机制 128
第一节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 128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作用 132
第三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作用 136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律调整机制 139
第七章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经济 144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一般关系 144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46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和经济体制改革 150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和社会生产力 153
第五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154
第八章社会主义法和人民民主专政 159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59
第二节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法的政治基础 163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164
第九章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68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 168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 171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与其他社会规范、技术规范 178
第十章社会主义法和对外交往 180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184
第一节法律意识的概念和种类 184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 189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192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195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 195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要求 199
第三节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202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法制 205
第四篇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211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211
第一节法的创制与立法的概念 211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程序 215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创制的基本原则 218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226
第一节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26
第二节法律规范的结构 228
第三节法律规范的种类 230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236
第一节法的体系的概念 236
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240
第三节我国的法律部门 243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248
第一节法的渊源的概念 248
第二节我国法的渊源的分类 252
第三节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257
第一节法的实施的概念和形式 261
第五篇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261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和适用 261
第二节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征 263
第三节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266
第四节法律适用的阶段 273
第五节我国法律适用中的变通问题 275
第六节我国法律适用的效力范围 277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和类推 282
第一节法律解释的概念 282
第二节法律解释的权限和分类 284
第三节类推适用 290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294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294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 298
第三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303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客体 308
第五节法律事实 310
第二十章违法、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314
第一节违法及其构成 314
第二节法律责任 318
第三节法律制裁 321
第四节违法行为的预防和综合治理 325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法实施的保证 330
第一节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意义 330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331
第三节加强司法机关的建设 336
第四节加强和改善党对法律实施工作的领导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