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领导科学概论 3
第一节 领导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3
一、领导科学概念源 3
二、领导科学的诞生 4
三、领导科学的发展 6
四、方兴未艾的必然 8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2
一、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13
二、领导科学的基本特征 14
三、领导科学的理论体系 15
第三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6
一、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运用 16
二、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17
三、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结合 17
第四节 研究领导科学的具体方法 18
一、比较的研究方法 18
二、归纳的研究方法 19
三、系统的研究方法 20
四、案例的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领导科学学引论 22
第一节 领导科学学概述 22
一、领导科学学名称的提出 22
二、领导科学学的研究对象 23
三、领导科学学的研究内容 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领导科学研究 24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系统研究过领导科学 25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代替不了领导科学理论研究 25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26
第三节 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7
一、领导科学与哲学理论 27
二、领导科学与党建学说 27
三、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 28
第四节 领导科学学术性社团的主要任务 29
一、坚持以学术活动为中心,促进学会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9
二、明确学会宗旨,力戒学术研究活动走偏大方向 31
三、强化参与意识,力求学术研究多出成果和人才 32
第五节 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的改革 34
一、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的一般程式 34
二、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的功能定位 35
三、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的改革设想 35
第六节 领导科学研究文体的写作 37
一、领导科学学会章程的写作 37
二、领导科学学会简介的写作 40
三、领导科学著作简介的写作 42
四、领导科学著作评介的写作 45
五、领导科学著作征订启事写作 49
六、领导科学调研问卷格式设计 50
七、领导科学成果评奖方案写作 59
第二篇 领导能量论 63
第三章 领导个体素质 63
第一节 领导者的品德素质 63
一、坚定的抱负和远大的革命理想 63
二、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64
三、勤奋好学精神和若干实干作风 65
四、良好思想意识和领导职业道德 65
第二节 领导者的基本智能 68
一、开拓求新的创造能力 68
二、挥洒自如的社交能力 68
三、敏捷锐利的观察能力 68
四、清晰明白的表达能力 69
五、良好有意的记忆能力 69
六、丰富开阔的想象能力 69
第三节 领导者的思维能力 70
一、敏锐深刻的思考能力 70
二、统筹全局的综合能力 71
三、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71
四、刚毅果敢的决断能力 72
五、灵活巧妙的应变能力 72
六、审时度势的策划能力 73
第四节 领导者的组织能力 73
一、点面兼顾的计划能力 73
二、严密高效的管理能力 73
三、统率运筹的指挥能力 73
四、公道处事的协调能力 74
五、精诚团结的凝聚能力 74
六、扬长避短的互补能力 74
第五节 领导者素质的提高 75
一、勤于学习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重要基础 75
二、勇于实践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有效方法 76
三、善于总结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强催化剂 76
四、自我反省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 77
五、接受监督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外在动力 78
第四章 领导班子结构 79
第一节 领导班子结构概述 79
一、领导班子结构的涵义 79
二、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 79
第二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原则 80
一、适应环境原则 80
二、和而不同原则 81
三、凸凹互补原则 82
四、动静统一原则 83
五、充满活力原则 84
六、最佳功能原则 85
第三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内容 86
一、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优化 86
二、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优化 90
三、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优化 94
四、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优化 96
第四节 领导班子心理结构的优化 99
一、领导班子成员心理上的认同性 100
二、领导班子成员心理上的相容性 102
三、领导班子成员心理上的互补性 104
四、领导班子成员心理上的适应性 108
第五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途径 109
一、努力实现整体优化 109
二、搞好干部制度改革 110
三、加强干部智力开发 111
四、适当配备女领导者 111
第三篇 领导思维论 115
第五章 领导工作思维程序 115
第一节 领导工作思维程序概述 115
一、一般思维程序概说 115
二、领导工作思维程序 119
第二节 调查研究中的思维程序 123
一、调查研究思维程序意义 123
二、调查研究中的思维程序 124
三、调查研究思维程序特点 127
第三节 科学预测中的思维程序 128
一、预测思维是领导工作的先导 128
二、领导者科学预测的思维程序 129
三、领导者预测思维程序的特点 132
第四节 领导决策中的思维程序 133
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133
二、领导决策思维程序 134
三、决策思维程序特点 138
第五节 决策实施中的思维程序 139
一、实施思维程序的意义 139
二、决策实施的思维程序 140
三、实施思维程序的特点 144
第六章 领导者的谋略思维 146
第一节 领导谋略思维过程 146
一、领导谋略思维的源泉 146
二、领导谋略思维的方法 148
三、领导谋略思维的精髓 152
第二节 领导谋略思维品质 156
一、领导谋略思维的广阔性 156
二、领导谋略思维的敏捷性 157
三、领导谋略思维的深刻性 158
四、领导谋略思维的独立性 158
五、领导谋略思维的创造性 159
第三节 领导谋略思维修养 161
一、领导者的纵向思维修养 161
二、领导者的横向思维修养 162
三、领导者的超前思维修养 167
四、领导者的后馈思维修养 174
五、领导者的归纳思维修养 178
六、领导者的演绎思维修养 179
七、领导者的分析思维修养 184
八、领导者的综合思维修养 185
第七章 领导者创造性思维 191
第一节 领导者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91
一、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192
二、创造性思维的联想性 193
三、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 194
四、创造性思维的跨越性 194
五、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 195
第二节 领导者的辐射型思维 196
一、辐射型思维的涵义 196
二、辐射型思维的特点 196
三、辐射型思维的运用 198
四、周恩来的发散思维 200
第三节 领导者的辐集型思维 202
一、辐集型思维的涵义 202
二、辐集型思维的特点 204
三、辐集型思维的运用 205
四、周恩来的求同思维 208
第四节 领导者的反向思维 211
一、反向思维的涵义 211
二、反向思维的功能 212
三、反向思维的运用 214
四、周恩来的反向思维 215
第四篇 领导决策论 222
第八章 领导者的经验决策 222
第一节 领导者经验决策概述 222
一、领导者经验决策的涵义 222
二、领导者经验决策的特性 222
三、领导者经验决策的功用 223
四、领导者经验决策的局限 224
五、领导者经验决策的要领 224
第二节 领导者经验决策方法 226
一、民主决策法 226
二、比较决策法 227
三、筛选决策法 227
四、试验决策法 228
五、应变决策法 228
第三节 领导者科学决断十戒 229
一、要博采众议,戒主观武断 230
二、要权衡利弊,戒好大喜功 231
三、要顺势而断,戒逆理而为 232
四、要是非分明,戒模棱两可 233
五、要断之在独,戒疑虑重重 233
六、要顾大抓本,戒琐碎过细 234
七、要深思熟虑,戒草率匆忙 235
八、要善择时机,戒过迟失机 236
九、要留有余地,戒处置过头 238
十、要求新生异,戒墨守成规 238
第四节 领导者科学表态要领 239
一、表态要讲究根据 239
二、表态要讲究时机 240
三、表态要讲究场合 240
四、表态要讲究尺度 241
五、表态要讲究对象 241
六、表态要讲究语言 242
第九章 领导者的科学决策 243
第一节 科学决策概述 243
一、科学决策的涵义 243
二、科学决策的特征 243
三、科学决策的意义 244
四、科学决策的分类 246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指导原则 249
一、时效原则 249
二、理性原则 249
三、系统原则 250
四、可行原则 251
五、合法原则 252
六、择优原则 253
七、动态原则 253
八、自知原则 254
九、反馈原则 255
十、效益原则 255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255
一、发现问题 256
二、确定目标 256
三、价值分解 257
四、拟制方案 259
五、分析评估 259
六、方案选优 260
七、试验实证 261
八、全面实施 263
第四节 科学决策中的“拍板” 265
一、一种方案不能拍板 265
二、防非科学因素干扰 265
三、争取达到整体最优 266
四、善于协调各种矛盾 267
五、要有不同思考原则 267
六、要听取多方面意见 268
第十章 科学决策与智囊团 269
第一节 建设好智囊团的要领 269
一、优选智囊人员 269
二、组成合理结构 270
三、创造工作条件 270
四、办成开放机构 270
第二节 处理好与智囊团关系的方法 271
一、端正对智囊团的看法 272
二、保证智囊团独立研究 272
三、允许智囊团唱对台戏 273
四、不为智囊团意见左右 273
第三节 引发锦囊妙计的技巧 274
一、智力激励法 274
二、思维争鸣法 275
三、“背靠背”征询法 275
四、有奖征计法 276
第四节 处置智囊团意见的方法 277
一、同中求异法 277
二、异中求同法 278
三、力排众议法 279
第十一章 领导者的创新决策 280
第一节 领导者创新决策概述 280
一、创新是领导者的天职 280
二、领导者的继承与创新 282
三、领导须用创新求发展 282
第二节 领导者运用主见的方法 283
一、巴顿大将军的灵感 283
二、领导者主见的作用 284
三、领导者主见的运用 286
第三节 领导者创新决策方法 287
一、运用好知识和经验 287
二、要有敢于批判精神 288
三、保持头脑高度敏感 288
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88
五、学会超常规性思考 289
六、重视用直觉和灵感 289
第四节 领导者决策中驱除消极情绪的方法 290
一、意识调节法 291
二、语言调节法 291
三、注意转移法 292
四、行动转移法 292
第五篇 领导用人论 295
第十二章 领导工作中的激励 295
第一节 领导者激励下属概述 295
一、激励下属的涵义 295
二、激励下属的作用 296
三、激励下属的因素 298
四、激励下属的模式 299
第二节 领导者激励下属的原则 301
一、均等原则 301
二、结合原则 301
三、奖惩原则 301
四、实绩原则 301
五、需要原则 302
六、引导原则 302
七、期望原则 302
八、强化原则 303
九、公平原则 304
第三节 领导者激励下属的方法 305
一、目标激励法 305
二、榜样激励法 306
三、褒奖激励法 307
四、数据激励法 308
五、反向激励法 308
六、对话激励法 309
七、评比竞赛法 310
八、尊重支持法 311
九、民主评议法 312
十、集体荣誉法 313
十一、激发自尊法 313
第四节 领导者激励下属的艺术 315
一、注重激励的针对性 315
二、发挥激励的导向性 316
三、重视激励的有效性 317
四、把握激励的严肃性 318
五、注意激励的变因性 319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中的表扬 320
第一节 领导者表扬下属的作用 320
一、鼓舞士气,催人奋发 321
二、转化落后,促人上进 321
三、沟通关系,融洽感情 322
四、显美扬善,扶持正气 322
第二节 领导者表扬下属的原则 323
一、表扬要真诚 323
二、表扬要及时 323
三、表扬要具体 324
四、表扬要如实 324
五、表扬要多样 325
六、表扬要适度 326
七、表扬看长处 326
第三节 领导者表扬下属的方法 327
一、点人表扬和点事表扬 327
二、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 328
三、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 328
四、领导表扬和公举表扬 329
五、个人表扬和集体表扬 329
六、其他表扬形式的运用 329
第十四章 领导工作中的批评 331
第一节 领导者批评下属的原则 331
一、与人为善原则 331
二、实事求是原则 332
三、以理服人原则 332
四、因人而异原则 334
五、公正民主原则 334
六、率先自责原则 335
七、掌握时机原则 336
八、分清界限原则 338
九、设身处地原则 338
十、容人思考原则 339
第二节 领导者批评下属的方法 340
一、直接批评法 340
二、渐进批评法 341
三、商讨批评法 341
四、参照批评法 342
五、发问批评法 343
六、点名批评法 343
七、暗示批评法 344
八、幽默批评法 344
九、集体批评法 345
十、触动批评法 345
第三节 领导者批评下属十二戒 347
一、戒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347
二、戒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347
三、戒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347
四、戒不分场合,随处发威 348
五、戒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348
六、戒清算总帐,揭人老底 348
七、戒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349
八、戒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349
九、戒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349
十、戒口实不严,随处传扬 350
十一、戒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350
十二、戒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350
第十五章 领导工作中的用人 351
第一节 人才的分类 351
一、按气质类型的分类 351
二、按能力类型的分类 353
三、按性格类型的分类 353
四、按研究方向的分类 354
五、按知识结构的分类 356
六、按社会承认的分类 357
七、按纵横方向的分类 358
第二节 领导者鉴别人才方法 359
一、个案调查法 360
二、情景模拟法 360
三、面谈八步法 361
四、专家系统法 363
五、作品分析法 363
六、生理生化法 364
七、实际观察法 364
八、体智相关法 365
九、智力测验法 365
十、标准对照法 365
第三节 领导者考察下级八法 375
一、直接面谈 375
二、随时观察 376
三、有意考验 376
四、群众评议 377
五、依靠专家 377
六、考试测评 378
七、注重实绩 378
八、试用考察 379
第四节 领导者使用人才原则 379
一、知人善任原则 379
二、用其所长原则 379
三、求人勿全原则 380
四、无私无畏原则 381
五、信任不疑原则 382
六、授权下属原则 384
七、激励下属原则 385
八、合理导向原则 386
九、讲究时效原则 387
十、结构合理原则 387
第五节 领导者用人方法28种 388
第六篇 领导权力论 397
第十六章 领导权力概述 397
第一节 权力观百家博览 397
一、国外学者的权力概念 397
二、国内学者的权力概念 404
三、本书使用的权力概念 405
第二节 领导权力界说 406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406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409
三、本书使用的概念 409
第三节 领导权力的特征 410
一、法定权力的强制性 411
二、非法定权力的动态性 411
三、领导权力使用的层次性 412
四、领导权力运用的灵活性 412
第四节 领导权力的种类 413
一、领导者的法定权力 413
二、领导者的自然权力 414
三、领导者的强制权力 415
四、领导者的代表权力 415
五、领导者的决断执行权力 416
六、领导者的组织指挥权力 416
第五节 领导权力的作用 417
一、确立领导者的合法地位和基本职能 417
二、使社会形成统一目标和统一的力量 418
三、沟通与协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 418
第十七章 领导权力体制 419
第一节 一长制与集议制 419
一、一长制与集议制的内涵 419
二、一长制与集议制的比较 421
三、一长制与集议制的运用 422
第二节 集权制与分权制 424
一、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内涵 424
二、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比较 426
三、集权制与分权制的运用 427
第三节 层级制与职能制 430
一、层级制与职能制的内涵 430
二、层级制与职能制的比较 432
三、层级制与职能制的运用 432
第四节 完整制与分离制 434
一、完整制与分离制的内涵 434
二、完整制与分离制的比较 436
三、完整制与分离制的运用 437
第五节 行政权力体制 439
一、“三权分立”权力体制 439
二、“议行合一” 权力体制 440
三、“军政合一”权力体制 440
四、“政教合一”权力体制 440
五、“党政合一”权力体制 441
第六节 政府首脑体制 441
一、一元制(单头制) 441
二、二元制(双头制) 442
三、多元制(多头制) 442
第七节 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体制 443
一、内阁制 444
二、总统制 444
三、委员制 445
第八节 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体制 445
一、部长会议制 446
二、国务院体制 446
三、政务院体制 447
第十八章 领导用权方法 448
第一节 领导者要学会用权 448
一、要敢于用权 448
二、要善于用权 449
三、不以权谋私 450
第二节 领导者授权的作用 451
一、授权是贯彻分层领导原则的需要 451
二、授权是领导抓大事管全局的需要 452
三、授权是调动起下属积极性的需要 452
第三节 领导者授权的程序 454
一、物色好授权对象 454
二、明确授权的内容 454
三、选择授权的方式 455
四、授权之后的交待 456
第四节 领导者授权的原则 457
一、合理授权 457
二、量力授权 458
三、带责授权 458
四、以信为重 460
五、授中有控 461
六、宽容失败 462
第五节 领导者授权的方法 463
一、目标授权法 463
二、充分授权法 464
三、不充分授权法 464
四、弹性授权法 464
五、制约授权法 465
六、逐渐授权法 465
七、引导授权法 466
第六节 领导者授权后的控制 466
一、牢牢掌握总目标 466
二、做到放手不撒手 467
三、对下属应多引导 467
第十九章 领导权力控制 468
第一节 领导权力问题种种 468
一、领导权力与特权的基本特征 468
二、领导权力职业化与官僚主义 469
三、领导者权威与领导权力崇拜 470
四、领导艺术与领导者权术表现 472
五、领导权力系统与权力关系网 472
第二节 领导权力变异根源 473
一、历史因素的沿袭 473
二、旧的体制的弊端 475
三、方针政策的失误 476
四、宣传工作的偏差 477
第三节 领导权力的制约 477
一、以制度制约权力 478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 478
三、以责任制约权力 479
四、以舆论监督权力 480
第四节 领导权力控制机制 480
一、宏观领导权力控制系统 480
二、微观领导权力控制机制 482
第七篇 领导方法论 487
第二十章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领导方法 487
第一节 传统领导方法概述 487
一、传统领导方法的内涵 487
二、传统领导方法的继承 488
第二节 领导者认识问题的传统方法 489
一、开诸葛亮会方法 489
二、解剖麻雀的方法 489
三、走马下马观花法 490
四、胸中有数的方法 491
第三节 领导者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 491
一、抓中心环节方法 491
二、弹奏钢琴的方法 493
三、抓两头带中间法 494
四、蹲点种试验田法 494
五、群众路线的方法 494
第四节 领导者做思想工作的传统方法 495
一、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 495
二、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496
三、耐心说服与严格纪律相结合的方法 496
四、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497
五、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497
六、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 498
七、解决思想与解决困难相结合的方法 498
八、领导言教与领导身教相结合的方法 499
第二十一章 古典计谋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00
第一节 古典计谋在领导工作中大有用途 500
一、古典计谋与领导工作 500
二、古典计谋无善恶之分 501
三、领导者常用计谋72计 502
第二节 战略大计36计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03
一、独立自主 503
二、转益多师 504
三、取长补短 505
四、千锤百炼 506
五、自我设计 506
六、自我推销 507
七、擒贼擒王 508
八、釜底抽薪 509
九、美人之计 510
十、隔岸观火 510
十一、间谍之计 511
十二、和平演变 512
十三、以民为本 512
十四、君甘臣酸 513
十五、知人善任 514
十六、约法三章 514
十七、吐故纳新 515
十八、未雨绸缪 515
十九、调虎离山 516
二十、老虎追羊 516
二十一、打草惊蛇 517
二十二、欲擒故纵 517
二十三、抛砖引玉 518
二十四、围魏救赵 518
二十五、得道多助 519
二十六、各个击破 520
二十七、关门捉贼 520
二十八、网开一面 521
二十九、百川归海 522
三十、既胜若否 522
三十一、缓兵之计 523
三十二、舍车保帅 523
三十三、李代桃僵 524
三十四、空城之计 524
三十五、苦肉之计 525
三十六、走为上计 525
第三节 奇谋妙计36计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26
一、趁火打劫 526
二、饥肠一饭 526
三、以逸待劳 527
四、顺手牵羊 527
五、先礼后兵 528
六、先发制人 528
七、瞒天过海 529
八、声东击西 529
九、暗渡陈仓 530
十、无中生有 530
十一、虚实相乱 531
十二、偷梁换柱 531
十三、破釜沉舟 531
十四、杀鸡儆猴 532
十五、添油加醋 532
十六、夺气攻心 533
十七、指桑骂槐 533
十八、反客为主 534
十九、借刀杀人 534
二十、借腹怀胎 535
二十一、借题发挥 535
二十二、狐假虎威 536
二十三、投石试水 536
二十四、借尸还魂 537
二十五、韬晦之计 537
二十六、假痴不癫 538
二十七、卧薪尝胆 539
二十八、狡兔三窟 539
二十九、凤凰涅槃 539
三十、大器晚成 540
三十一、将计就计 540
三十二、家野兼听 540
三十三、上屋去梯 541
三十四、殊途同归 541
三十五、计中有计 542
三十六、大家都赢 542
第二十二章 新兴学科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43
第一节 信息论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43
一、信息方法与科学决策 543
二、信息方法与思想工作 545
三、信息方法与群众路线 545
四、信息方法与科学管理 548
第二节 控制论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48
一、控制方法的三种类型 549
二、控制方法与群众路线 550
三、控制方法与执行政策 553
四、思想工作的程序控制 556
第三节 系统论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64
一、系统分析的六种方法 565
二、系统方法与群众路线 568
三、系统方法与统筹全局 571
四、系统方法与思想工作 573
第四节 模糊论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578
一、经验模糊方法 579
二、模糊集合方法 579
三、模糊定义方法 581
四、模糊领导艺术 581
第二十三章 现代领导者创造性工作方法 584
第一节 创造性工作概述 584
一、时代的主旋律 584
二、正确执行政策 585
三、需要解放思想 585
四、要有敢闯精神 586
五、要有创新思维 586
第二节 创造性工作方法 587
一、工作领先一步的要诀 587
二、上情与下情结合方法 589
三、指导下属工作新方式 592
四、创造性工作六个戒条 594
第三节 上任之初打开局面方法 596
一、作好第一次公开演讲 596
二、作好第一个重大决定 598
三、上任之初站住脚要领 600
四、上任之初开创局面法 603
第四节 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608
一、执行政策要结合具体情况 608
二、执行政策要理顺政策关系 609
三、执行政策要注意政策界限 610
四、执行政策要防止搞片面性 611
五、执行政策要搞民主集中制 612
六、执行政策与发展政策方法 613
第五节 抓典型树榜样的十戒 615
一、戒折叶扶花 616
二、戒拔苗助长 616
三、戒随风挂旗 616
四、戒借花献佛 617
五、戒搭棚遮荫 617
六、戒移苗换土 617
七、戒开特等灶 618
八、戒植树不浇 618
九、戒张冠李戴 618
十、戒搞永久牌 618
第八篇 领导关系论 622
第二十四章 领导关系的协调 622
第一节 领导关系协调的内容 622
一、领导工作系统各要素内部的协调 622
二、领导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 625
三、领导工作系统内外的综合性协调 626
第二节 领导组织协调十大原则 626
一、统一控制与分级控制的协调 628
二、自动控制与目标控制的协调 628
三、专业职能和调节职能的协调 628
四、环境感应和内部感应的协调 628
五、指令渠道与反馈渠道的协调 629
六、常规体制与应变体制的协调 629
七、运转体制与改革体制的协调 629
八、动力体制与运动体制的协调 630
九、开放体制与保护体制的协调 630
十、稳定体制与适应体制的协调 630
第三节 领导关系协调的常用方法 631
一、领导与组织关系协调 631
二、领导对内协调的方法 632
三、领导对外协调十要诀 637
四、根除职能偏见的方法 639
第四节 协调破坏性冲突十法 641
一、教育协调法 641
二、建设协调法 642
三、区别协调法 642
四、协商协调法 642
五、调解协调法 643
六、回避协调法 643
七、让步协调法 643
八、裁决协调法 643
九、竞争协调法 644
十、是非协调法 644
第二十五章 上级关系的协调 645
第一节 下级协调与上级关系的原则 645
一、服从而不盲从 645
二、尊重而不奉承 646
三、请示而不推诿 647
第二节 下级协调与上级关系的方法 648
一、下级与上级相处10条准则 648
二、协调上级关系的六个要领 651
三、协调上级关系的奇谋妙计 652
第三节 副职处理与正职关系的方法 655
一、副职与正职闹不团结原因 655
二、副职当好副手的六个要领 657
三、副职当好副手的五条经验 659
第四节 适应10种不如意上级的要领 661
一、适应平庸无能型上级的要领 661
二、适应优柔寡断型上级的要领 661
三、适应独断专行型上级的要领 662
四、适应挑剔指责型上级的要领 662
五、适应缺乏信任型上级的要领 663
六、适应嫉贤妒能型上级的要领 664
七、适应虚伪奉承型上级的要领 664
八、适应怀疑猜测型上级的要领 665
九、适应自私谋私型上级的要领 665
十、适应工作忙乱型上级的要领 666
第五节 下级与上级友好交往的艺术 666
一、给上级好印象的20条妙计 666
二、下级争取升级的17条法则 673
三、异性与上级领导相处要领 679
第二十六章 同级关系的协调 684
第一节 领导者协调同级关系的原则 684
一、各部门领导之间关系的协调原则 684
二、领导班子成员间关系的协调原则 685
三、党政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原则 687
第二节 领导者协调同级关系的方法 689
一、领导者协调左邻右舍关系的方法 689
二、搞好同级领导干部间团结的要领 689
三、协调好同级之间关系的奇谋妙计 692
第二十七章 下级关系的协调 696
第一节 上级协调下级关系的原则 696
一、信任而不放任 696
二、爱护而不庇护 697
三、尊重而不训斥 698
第二节 上级协调下级关系的方法 698
一、上级领导成功的10个妙法 698
二、协调下级关系的10个要领 701
三、同下级友好交际14条诀窍 703
第三节 正职处理与副职关系的方法 705
一、正副职之间容易产生的矛盾 705
二、正副职友好相处的共同守则 706
三、正职协调与副职关系的要领 709
第四节 与不理想的8种下属相处的要领 711
一、与自私自利型下属相处要领 711
二、与争胜逞强型下属相处要领 712
三、与自我防卫型下属相处要领 712
四、与性情暴躁型下属相处要领 713
五、与社会化不足下属相处要领 713
六、与社会化过渡下属相处要领 714
七、与唠叨烦人型下属相处要领 715
八、与唯我独尊型下属相处要领 715
第五节 上级与下级交往的艺术 716
一、化解与下级矛盾的8条法则 716
二、上级帮助能力低下属的要领 718
三、上级帮助犯错误下级的要领 721
四、领导者调控下属情感的艺术 724
附录一 行政领导关系协调论 727
附录二 领导沿海开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 745
后记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