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门凤岐,赵祥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5038·教179
  • 页数:54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化石的保存 2

第三节 生物界概述 5

一、生命的起源和单细胞的出现 5

二、动物机体的分化 6

三、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生长 6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及命名 9

第五节 生物与环境 13

一、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14

二、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15

三、环境因素与水生生物的关系 16

四、生物硬体的功能形态分析 21

五、生物的埋藏 23

第六节 生物的演化 24

一、生物进化的理论 24

(一)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发展的直接历史证据 24

(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24

(四)相关律 25

(二)趋异及趋同 25

(三)特化 25

二、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25

(三)胚胎学上的证据 25

(一)进化的不可逆性 25

(五)生物的绝灭和生态演替 26

第七节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28

一、古生物是地质年代表制定的主要依据 28

二、古生物方法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 28

三、古生物是古地理重建的标志 29

四、古生物地理分布是大陆漂移学说证据之一,大陆漂移说的复兴促进了古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29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32

第一节 概述 32

一、鞭毛虫纲 32

第二节 放射虫亚纲 33

一、概述 33

二、孢子虫纲 33

四、肉足虫纲 33

二、纤毛虫纲 33

二、放射虫的骨骼构造 34

三、放射虫的分类 34

四、放射虫的生态和地史分布 36

第三节 有孔虫亚纲 36

一、概述 36

二、有孔虫壳的形态构造 37

三、有孔虫亚纲的分类 43

二、?壳的形态构造 51

第四节 ?目 51

一、概述 51

三、?壳的切面和度量 55

四、?的分类 56

五、?的演化趋向 62

第五节 有孔虫的生态 63

第六节 有孔虫的地史分布 64

第三章 多孔动物门 66

第一节 概述 66

第二节 骨骼构造 67

第三节 分类 69

第四节 生态及分布 73

第五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位置 74

第四章 古杯动物门 76

第一节 一般特征 76

第二节 骨骼构造 76

第三节 分类 79

第四节 古生态 81

第五节 分布 82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原水母纲 85

一、钵水母亚纲 86

第三节 钵水母纲 86

二、锥石亚纲 87

第四节 水螅纲 88

一、概述 88

二、层孔虫目 89

三、刺毛虫目 91

第五节 珊瑚纲 92

一、概述 92

二、皱纹珊瑚目 95

(一)珊瑚骸的形态 95

(二)皱纹珊瑚的骨骼结构 97

(三)皱纹珊瑚个体发育的阶段 103

(四)皱纹珊瑚的分类 104

(五)皱纹珊瑚骨骼结构类型及演化趋势 120

三、异珊瑚目 121

(一)概述 121

(二)异珊瑚的代表属 122

四、硬珊瑚目 123

(一)概述 123

(二)硬体形态与基本构造 123

(三)分类及代表属 125

(四)硬珊瑚与皱纹珊瑚的关系 127

五、横板珊瑚目 128

(二)骨骼构造 129

(一)珊瑚骸的形态 129

(三)横板珊瑚的增殖 131

(四)横板珊瑚的分类及代表属 131

六、日射珊瑚目 135

第六节 珊瑚的生态 136

第七节 珊瑚的地史分布 137

第六章 蠕虫动物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蠕虫动物的化石 142

第一节 概述 144

第二节 分类 144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144

第三节 腹足纲 147

一、概述 147

二、形态构造 149

三、分类 151

四、腹足类化石保存的特点 156

五、腹足类的生态及分布 156

第四节 双壳纲 157

一、概述 157

二、形态构造 158

三、分类 165

四、双壳类的生态及贝壳功能形态分析 174

五、双壳类的演化及地史分布 177

第五节 头足纲 179

一、概述 179

二、鹦鹉螺亚纲 181

(一)壳的构造 181

(二)分类 184

(三)鹦鹉螺的生态 191

(四)鹦鹉螺的演化与分布 193

三、杆石亚纲 194

四、菊石亚纲 194

(一)壳的构造 194

(二)分类 199

(三)生态 206

(四)菊石的演化及分布 207

五、鞘形亚纲 210

第六节 竹节石纲 212

一、一般特征和骨骼构造 212

二、分类 213

三、古生态及分布 214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三叶虫纲 221

一、形态构造 221

一、概述 225

二、个体发育 227

三、三叶虫的分类 229

四、三叶虫的生态及保存特点 250

五、三叶虫的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 252

第三节 鳃足亚纲介甲目 255

二、壳瓣的形态及构造 256

三、叶肢介的分类 258

四、叶肢介的生态、演化和地史分布 261

第四节 介形亚纲 263

一、概述 263

二、壳体的形态构造 265

三、壳体定向及性双形 270

四、介形类化石的分类 273

五、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 279

第五节 昆虫纲 281

一、概述 281

二、昆虫的一般特征和外部形态 281

三、昆虫的分类 284

四、昆虫的演化趋向和地史分布 288

第九章 苔藓动物门 290

第一节 概述 290

第二节 形态特征 290

一、护唇纲 294

二、裸唇纲 294

第三节 分类 294

第四节 生态及地史分布 297

第十章 腕足动物门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第二节 无铰纲 300

第三节 有铰纲 302

一、硬壳的形态构造 302

二、有铰纲的分类 307

(一)正形贝目 308

(二)共凸贝目 308

(三)五房贝目 308

(五)长身贝目 310

(四)扭月贝目 310

(六)小嘴贝目 313

(七)无洞贝目 313

(八)无窗贝目 315

(九)石燕贝目 316

(十)穿孔贝目 318

第四节 分类位置未定顾脱贝类 319

第五节 腕足动物的生态特点 319

第六节 腕足动物的演化趋向与地史分布 321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 324

第一节 概述 324

一、孔菱目 326

二、双孔目 326

第二节 海林檎纲 326

第三节 海蕾纲 327

第四节 海百合纲 328

一、概述 328

二、骨骼构造 329

三、分类 330

(一)古生代的海百合 331

(二)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海百合 332

第五节 海胆纲 332

一、形态特征 332

(一)古生代海胆 334

二、分类 334

(二)古生代以后的海胆 335

第六节 海星纲 337

第十二章 牙形刺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第二节 形态构造 339

第三节 牙形刺群集 342

第四节 牙形动物的生态 343

第五节 牙形刺的野外采集与室内处理 343

第六节 牙形刺生物分类位置问题 344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 346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及笔石纲 346

第二节 笔石纲 347

一、概述 347

二、树形笔石目 349

(一)树形笔石的骨骼构造 349

(二)树形笔石目的分类 352

三、正笔石目 355

(一)骨骼构造 355

(二)笔石体壁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 363

(三)笔石的繁殖和发育 364

(四)正笔石目的分类 365

四、笔石的生态和化石保存特点 371

五、笔石的演化 374

六、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序列 376

七、笔石的系统分类位置 377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一、一般特征 379

二、分类 379

第二节 脊椎动物亚门 380

一、概述 380

二、分类 381

三、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382

第三节 无颌纲 382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 383

第四节 鱼纲 383

二、鱼纲的分类 385

三、盾皮鱼亚纲 385

四、棘鱼亚纲 385

五、软骨鱼亚纲 385

六、硬骨鱼亚纲 387

七、鱼类的演化 389

第五节 两栖纲 390

一、四足动物的起源 390

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90

一、概述 391

第六节 爬行纲 391

二、早期的爬行类 392

三、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 393

(一)海栖的爬行动物 393

(二)陆上的爬行动物——恐龙 394

(三)飞翔的爬行动物 396

(四)现存的爬行动物 397

四、爬行类的起源与分布 398

第七节 鸟纲 398

第八节 哺乳纲 399

一、概述 399

二、分类 399

四、新生代的哺乳动物 400

三、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400

(一)原始有胎盘类——食虫类 401

(二)飞翔的食虫类后裔翼手类 402

(四)食肉类 402

(五)有蹄类 402

(六)灵长类 405

(一)植物的输导组织 409

第十五章 古植物 409

第一节 概述 409

一、植物的多样性 409

二、植物形态与解剖的基本特征 409

(二)茎 411

(三)叶 412

三、植物的繁殖 415

四、植物的系统分类 415

第二节 藻类植物 416

一、藻类植物概述 416

二、蓝藻门 417

(一)特征 41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17

三、绿藻门 417

(一)特征 41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18

(一)特征 419

四、轮藻门 41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20

五、金藻门 420

(一)概述 420

(二)硅藻纲 420

(三)颗石藻类 421

六、甲藻门 423

(一)特征 423

(二)生态习性 423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423

七、红藻门 424

八、叠层石 424

(一)概述 424

(二)生态及地层意义 426

九、疑源类 427

(三)分类及主要叠层石群简介 427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 428

(一)一般特征 429

一、裸蕨纲 429

(二)裸蕨目化石简介 429

第四节 蕨类植物门 429

二、石松纲 431

(一)特征 431

(三)裸蕨植物的起源及演化 431

(二)分类及重要化石代表 432

(三)石松纲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435

(一)特征 43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37

三、楔叶纲 437

(三)海生的有胎盘类—一鲸类 442

四、瓢叶纲 443

(三)楔叶纲植物的演化和生态概述 443

五、真蕨纲 444

(一)特征 444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44

第五节 裸子植物门 456

一、概述 456

(一)特征 45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57

二、种子蕨纲 457

三、苏铁纲 463

(一)特征 463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63

四、柯达纲 468

(一)特征 468

(二)叶部化石 469

(三)孢子叶穗及种子化石 469

(四)木化石 470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71

五、银杏纲 471

(一)特征 471

六、松柏纲 475

(一)特征 475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75

(三)松柏纲植物的发展 479

第六节 被子植物门 480

一、基本特征 480

二、分类及主要化石 481

(一)双子叶植物化石 481

三、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482

(二)单子叶植物化石 482

第七节 植物发展阶段概述 483

一、菌藻植物阶段 483

二、裸蕨植物阶段 483

三、蕨类植物阶段 484

四、裸子植物阶段 484

五、被子植物阶段 484

第八节 孢子花粉分析简介 485

一、概述 485

二、孢子花粉的形态和一般构造 486

三、主要类别的孢子花粉形态特征 488

(一)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特征 488

(三)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489

(二)裸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489

四、各地质时期孢粉类型特征 490

(一)前寒武纪藻类及孢子类型 490

(二)早古生代孢粉类型 491

(三)晚古生代孢粉类型 491

(四)中生代孢粉类型 491

(五)新生代孢粉类型 491

五、孢子花粉的采集和室内离析鉴定统计 492

第十六章 几丁虫 496

一、钻迹 498

第二节 常见的遗迹化石 498

第一节 概述 498

第十七章 遗迹化石 498

二、掘迹 499

三、移迹 499

四、足迹 500

五、遗物化石 500

第三节 遗迹化石的分类 502

第四节 遗迹化石研究的意义 503

一、遗迹化石研究的古生物学意义 503

二、遗迹化石研究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503

三、遗迹化石研究的古生态学意义 503

重要参考文献 506

附录 要门类常见化石属征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