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学的产生 1
第一节 史学的萌芽 1
一 史·历史·史学 1
二 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 4
三 史官·档案·编年记 6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 11
一 《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 11
二 孔子生平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13
三 《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4
第三节 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 15
一 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 15
二 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 16
三 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 20
四 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24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奠定 28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史学 28
一 秦朝社会与史学 28
二 汉初社会与文化特色 30
三 汉初史学 33
四 纪传体史书的兴起 35
五 两汉的史家与史学 37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38
一 司马迁生平 38
二 《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 40
三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42
第三节 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汉书》的诞生 47
一 班氏修《汉书》 47
二 《汉书》的正统观 48
三 《汉书》的成就 51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55
一 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55
二 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 57
三 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59
四 荀悦《汉纪》的修撰 60
第三章 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 6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63
一 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 63
二 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 66
第二节 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 70
一 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 70
二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72
三 陈寿与《三国志》 75
四 范晔与《后汉书》 77
五 《宋书》·《南齐书》·《魏书》 79
第三节 史学领域的扩展 84
一 《文心雕龙·史传》 84
二 古史的新撰 85
三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 87
四 谱学 90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成熟 93
第一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93
一 隋朝禁绝私修国史 93
二 唐初设史馆 94
三 起居注、实录、国史的修撰 96
四 八部“正史”的修撰 100
五 五代的实录和《旧唐书》 115
第二节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 118
一 刘知几生平 118
二 《史通》的内容 122
三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4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的创建 132
一 杜佑和《通典》 132
二 会要、会典和专门性典制体史书 142
第五章 封建史学的鼎盛 146
第一节 宋朝史学的繁荣及原因 146
一 宋朝史学的繁荣 146
二 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48
第二节 纪传体“正史”的编修 149
一 《旧五代史》的修撰 149
二 《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 151
三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154
第三节 《资治通鉴》及其姊妹篇 156
一 司马光生平 156
二 《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 157
三 《资治通鉴》编修的助手及编修方法 159
四 《资治通鉴》的姊妹篇 160
五 《通鉴》学 162
六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66
第四节 《通鉴纪事本末》与《通鉴纲目》 171
一 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 172
二 纪事本末体在史学上的影响 175
三 《通鉴纲目》与纲目体史书 177
第五节 主通明变的《通志》 179
一 郑樵生平 179
二 《通志》的内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 180
三 郑樵的史学思想 183
第六节 辽金元史学概述 187
第七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 191
一 对三史义例的争论 191
二 《宋史》的编修及特点 194
三 《辽史》的编修及特点 197
四 《金史》的编修及特点 199
第八节 官修和私修典制体史书 203
一 《经世大典》的修撰 203
二 《元典章》 204
三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205
第九节 地理著作和野史笔记的发展 209
一 《元一统志》 209
二 游记·行记 210
三 辽、金、元私修诸史 212
四 辽、金、元人笔记文集 213
第六章 封建史学的衰微 216
第一节 明朝社会与史学概观 216
第二节 明朝官修史书 218
一 史馆制度 218
二 《元史》的编修 220
三 《明会典》 222
四 《永乐大典》 222
第三节 明朝后期的私人撰史 224
一 杂史笔记的繁盛 224
二 王世贞的史学 226
三 李贽的史论 228
四 柯维骐、陈邦瞻、焦竑、王圻、胡应麟、钱谦益等人的史学成就 230
第七章 封建史学的终结 235
第一节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 235
一 顾炎武的史学 235
二 黄宗羲的史学 238
三 王夫之的史学 242
四 清初经世致用史学 245
第二节 清朝官修诸史 247
一 《明史》的修撰 247
二 官修国史 250
三 “六通”和《会典》 253
四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256
五 方略 260
第三节 乾嘉史学 261
一 乾嘉史学的形成 261
二 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 263
三 赵翼和《廿二史札记》 267
四 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270
五 方志与谱牒的发展 273
六 旧史的改写、补作和考证 275
七 校注、辨伪和辑佚 276
第四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277
一 章学诚生平 277
二 《文史通义》的内容 279
三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281
四 章学诚与方志学 286
第八章 救亡图变的清朝后期史学 289
第一节 重开经世致用史学的新风 289
一 龚自珍的史学思想 289
二 魏源的历史著作 292
三 徐继畲、姚莹的著述 297
第二节 边疆史地和元史学的研究 302
一 祁韵士、徐松、俞正燮、沈壮的史地著述 302
二 张澍、张穆、何秋涛、丁谦的史地研究 312
三 洪钧、屠寄、柯劭忞的元史学 320
第三节 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 326
一 王韬的外国史著述 326
二 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 331
三 唐才常对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 336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当代史”著述和明史研究 340
一 清朝后期的“当代史”著述的特色 340
二 夏燮的史学成就 343
三 徐鼒、陈鹤的明史研究 347
第五节 资产阶级史学的产生 350
一 严复的西学译著 350
二 梁启超对封建史学的批判 355
三 夏曾佑、柳诒徵、刘师培的历史教科书 359
四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 363
第九章 现当代史学述要 368
第一节 封建史学的余绪 368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 37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381
第四节 新中国史学的发展 394
第五节 港、台史学 400
附录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