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总论 1
1·1 金属材料 1
1·1·1 元素的物理性能 1
1·1·2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4
1·1·3 金属材料的组织 4
1·1·4 热处理 8
1·1·6 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材质的缺陷 10
1·1·5 残余应力 10
1·2 金属材料的检验 12
1·2·1 金属材料的鉴别法 12
1·2·2 金相组织的检验法 13
1·2·3 金属材料的缺陷检验法 13
1·3 金属材料JIS的标志 14
1·4 非金属材料 17
1·4·1 非金属材料的分类 17
1·4·2 非金属材料的特征 17
2·1·1 碳素钢的标准 18
第2章 钢铁材料 18
2·1 碳素钢 18
2·1·2 纯铁的性能与用途 21
2·1·3 碳素钢的成分 21
2·1·4 沸腾钢和镇静钢 23
2·1·5 碳钢的热处理 23
2·1·6 含碳0.20%以下的低碳钢 24
2·1·7 含碳0.15~0.25%的碳素钢 27
2·1·8 含碳0.25~0.45%的碳素钢 28
2·1·9 含碳0.45~0.60%的碳素钢 29
2·1·1 0含碳大于0.60%的高碳素钢 31
2·2 高强度钢 32
2·3 低温用钢 32
2·4 原子反应堆用钢板 32
2·5 合金结构钢 35
2·5·1 强韧钢 35
2·5·2 渗碳钢 38
2·5·3 渗氮钢 38
2·5·4 易切削钢 39
2·6 超高强度钢 40
2·7 轴承钢 41
2·8 弹簧钢 42
2·9 工具钢 43
2·9·1 碳素工具钢 43
2·9·2 合金工具钢 43
2·9 3高速工具钢 46
2·10·2 铁素体系不锈钢 48
2·10·3 奥氏体系不锈钢 48
2·10 不锈钢 48
2·10·1 马氏体系不锈钢 48
2·9·4 特殊工具材料 48
2·10·4 弥散硬化系不锈钢 52
2·11 耐热钢与耐热合金 52
2·12 铸铁 55
2·12·1 普通铸铁 55
2·12·2 高强度铸铁 61
2·12·4 耐热铸铁 63
2·12·3 可锻铸铁 63
2·12·5 而蚀铸铁 64
2·12·6 硬质铸铁 64
2·13 铸钢 65
2·13·1碳素铸钢 65
2·13·2 合金铸钢 66
3·1·1 铜及其合金 67
31 铜及其合金 67
第3章 非铁金属材料 67
2·13·5 高锰铸钢 67
2·13·4 耐热铸钢 67
2·13·3 不锈铸钢 67
3·1·2 延展材料的性质 68
3·1·3 铜合金铸件 71
3·1·4 铜及其合金的耐蚀性 73
3·1·5 轴承用铜合金 74
3·3·1 纯铝 75
3·2·3 耐蚀镍合金 75
3·3 铝及其合金 75
3·2·1 镍 75
3·2 镍及其合金 75
3·2·2 镍铜合金 75
3·3·2 铝合金 78
3·3·3 延展用铝合金 82
3·3·4 铸造铝合金 83
3·4·1 镁 84
3·4·2 铸造镁合金 84
3·4 镁及其合金 84
3·4·3 延展用镁合金 85
3·4·4 镁合金的特征 86
3·5 钛及其合金 86
3·5·1 钛 86
3·5·2 钛合金 87
3·6 锌及其合金 88
3·6·1 锌 88
3·6·2 锌合金 89
3·7·1 铅及其合金 91
3·7 铅及其合金、锡及其合金 91
3·7·2 锡及其合金 93
3·7·3 镉及其合金 94
3·7·4 铟及其合金 94
3·7·5 低熔点合金 94
3·8 钎焊合金 95
3·8·1 软钎料 95
3·8·2 硬钎料 96
3·9·2 锆及其合金 97
3·9·3 钽及其合金 97
3·9·1 铍及其合金 97
3·9 其他金属及合金 97
3·9·4 铌及其合金 98
3·9·5 铬及其合金 98
3·9·6 钨,钼及其合金 98
3·9·7 银及其合金 99
3·9·8 金及其合金 99
3·9·9 铂(白金)及其合金 100
3·9·10 钯和铱 100
3·9·11 钪、钇、第一类稀土金属及其合金 100
3·9·12 铀及其合金 101
3·9·14 钚及其合金 102
第4章 烧结材料 102
4·1 概述 102
3·9·13 钍及其合金 102
4·2 金属粉末 103
4·2·1 制粉方法 103
4·3·1 成形法 104
4·3·2 烧结 104
4·3 粉末冶金法 104
4·2·2 粉末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104
4·3·3 后处理 105
4·3·4 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105
4·4 烧结材料 105
4·4·1 机械零件 105
4·4·2 多孔零件 107
4·4·3 摩擦零件 108
4·4·4 硬质合金及金属陶瓷 109
4·4·5 其他 110
5·1·1 电线 111
5·1 导电材料 111
第5章 电磁材料 111
5·1·2 电阻材料 113
5·1·3 超导材料 114
5·1·4 特殊导电材料 115
5·2 磁性材料 115
5·2 1磁芯材料 115
5·2·2 永磁材料 117
5·2·3 无磁钢 117
5·3·1 绝缘材料的性质 118
5·3 绝缘材料 118
5·3·2 绝缘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119
5·4 半导体材料 120
5·4·1 半导体的性质 120
5·4·2 锗(Ge) 122
5·4·3 硅(Si) 5 123
5·4·4 化合物半导体 124
5·4·5 结晶特性评价法 125
5·4·6 半导体材料的用途及应用 125
6·2 表面硬化法 126
6·1·2 金属表面处理的方法 126
6·2·1 高频淬火和火焰淬火 126
6·1 概述 126
第6章 金属表面处理 126
6·1·1 金属表面处理的意义 126
6·2·2 渗碳淬火 127
6·2·3 渗氮 128
6·3·2 铝扩散渗镀法 129
6·3·3 铬扩散渗镀法 129
6·3·1 锌扩散渗镀法 129
6·3 扩散渗透表面处理 129
6·3·4 硅扩散渗镀法 130
6·3·5 渗硫法 130
6·3·6 硼化处理 131
6·4 金属保护膜法 131
6·4·1 电镀 131
6·4·2 熔融浸镀 133
6·4·3 金属喷镀法 134
6·4·4 化学镀 134
6·5·1 铝及铝合金的防锈保护膜 135
6·5 防锈保护膜法 135
6·4·5 真空蒸镀 135
6·5·2 镁合金的防锈膜 136
6·5·3 锌及锌合金的防锈膜 137
6·5 4钢铁的防锈膜 137
6·6 覆面 138
6·6·1 硬覆面 138
6·6·2 软覆面 138
6·7 电化学处理 139
6·7·1 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 139
6·6·3 包层法 139
6·7·2 阳极氧化 141
6·8 衬里 142
6·8·1 金属衬里 143
6·8·2 搪瓷和玻璃衬里 143
6·8·3 塑料及橡胶衬里 143
6·8·4 陶瓷包层 145
第7章 非金属材料 145
7·1 塑料 145
7·1·1 塑料的种类 145
7·1·2 塑料的成形方法 147
7·1·3 塑料的性能 149
7·1·4 用途 153
7·2 橡胶及橡胶制品 154
7·2·1 生(橡)胶与橡胶制品 154
7·2·2 各种原料橡胶及其制品的性能 154
7·2·3 硬(质)橡胶 155
7·2·4 硅橡胶 155
7·2·5 氟橡胶 156
7·2·6 立构规整性橡胶 156
7·2·7 泡沫橡胶 156
7·3 木材 156
7·3·1 木材的构造 156
7·3·2 木材的物理性质 157
7·3·3 木材的力学特性 157
7·4 纸及纤维制品 159
7·4·2 纸,无纺布 159
7·4·1 纸浆的分类 159
7·3·6 木材的防腐及防燃法 159
7·3·5 木质系复合材料 159
7·3·4 合成木材 159
7·4·3 合成纸 161
7·4·4 纤维、线 161
7·4·5 绳、软线 163
7·4·6 其他纤维制品 163
7·5 涂料 164
7·5·1 涂料的构成 164
7·5·4 涂刷 165
7·5·3 涂料的干燥 165
7·5·2 涂料的分类 165
7·5·5 涂料使用标准 166
7·5·6 油漆公害的防止措施 167
7·6 皮革 168
7·6·1 天然皮革的种类及其特性 168
7·6·2 合成皮革 169
7·7 胶粘剂 169
7·7·1 胶粘剂的种类与特性 169
7·7·2 金属的胶接 170
7·7·5 其他材料的胶接 171
7·7·6 不同材料的胶接 171
7·7·4 橡胶、塑料的胶接 171
7·7·3 木材的胶接 171
7·7·7 特种胶粘剂 172
7·8 玻璃 173
7·8·1 无机玻璃的分类 173
7·8·2 玻璃的成分及一般性能 173
7·8·3 玻璃纤维 174
7·8·4 玻璃的主要性能 175
7·9·1 水泥 176
7·9 水泥、砂浆、混凝土及石材 176
7·8·5 新型玻璃 176
7·9·2 砂浆 177
7·9·3 混凝土 177
7·9·4 石材 180
7·10 耐火材料 180
7·10·1 定义 180
7·10·2 性能 180
7·10·3 耐火材料的选择 182
7·10·4 标准 182
7·11·1 建筑用隔热材料 184
7·11 绝热材料 184
7·11·2 工业用绝热材料 185
7·12 陶瓷 190
7·12·1 陶瓷的分类 190
7·12·2 主要陶瓷的特性 191
7·13 防音材料 192
7·13·1 防音 192
7·13·2 隔音材料 192
7·14 磨削材料、磨料、磨具 193
7·14·1 天然磨削材料、磨料 193
7·13·3 消音材料 193
7·14·2 人造磨削材料、磨料 194
7·14·3 天然砂轮 195
7·14·4 人造砂轮 195
7·14·5 砂布、砂纸 195
7·14·6 油性研磨材料 196
7·14·7 其他 196
第8章 复合材料 196
8·1 概述 196
8·1·1 分类 196
8·2·1 纤维增强塑料 197
8·1·2 复合工艺概述 197
8·2 塑料型复合材料 197
8·2·2 其他 209
8·3 金属基复合材料 212
8·3·1 纤维增强 212
8·3·2 微粒弥散强化 213
8·3·3 组织控制 213
8·4 纤维增强橡胶 213
8·4·1 分类与概述 213
8·4·2 轮胎 217
8·5·2 层压木材 218
8·5 木质系复合材料 218
8·5·1 胶合板 218
8·5·3 刨花板 219
8·5·4 纤维板 219
8·6 薄膜材料 220
8·6·1 增强薄膜材料 220
8·6·2 薄膜结构 221
8·7 多层复合板 221
8·7·1 金属-塑料型 221
8·8 夹层板 223
8·7·2 双金属 223
8·9·1 无机纤维-陶瓷复合材料 225
8·9·2 金属纤维-陶瓷复合材料 225
8·9 陶瓷型复合材料 225
9·1·2 润滑剂的种类 226
9·2·1 润滑油的炼制方法 226
9·2 石油系润滑油 226
9·2·2 润滑油的特性 226
9·1·1 润滑剂的作用 226
9·1 概述 226
第9章 润滑剂 226
9·2·3 发动机油 228
9·2·4 工业润滑油 232
9·2·5 金属加工油 232
9·2·6 防锈油 233
9·3 合成润滑油 233
9·4 润滑脂 233
9·4·1 概述 233
9·4·2 润滑脂的种类与用途 234
9·5 固体润滑剂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