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四、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6
第一节 疾病的概念 6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6
一、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6
二、病因的种类 8
第三节 发病学概论 11
一、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11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 13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5
一、康复 15
二、死亡 16
第三章 衰老 18
第一节 动物的寿命 18
第二节 衰老的学说 19
一、衰老的遗传学说 19
二、衰老的非遗传学说 19
第三节 机体的增龄性变化 21
一、一般表现 21
二、神经系统 21
三、内分泌系统 21
四、心血管系统 22
五、呼吸系统 22
六、泌尿系统 23
七、生殖系统 23
八、消化系统 23
第四节 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23
一、水和钠的正常代谢 25
第一节 水钠代谢及紊乱 25
第四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5
第二篇 基本病理过程 25
二、低钠血症 33
三、高钠血症 40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43
一、钾的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 43
二、低钾血症 46
三、高钾血症 52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56
一、镁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 56
二、低镁血症 57
三、高镁血症 60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62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生理学 62
一、酸碱化学 62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63
一、pH,[H] 67
第二节 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67
二、二氧化碳分压 68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 68
四、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68
五、缓冲碱 69
六、碱剩余和碱缺失 69
七、阴离子间隙 69
一、代谢性酸中毒 71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71
二、呼吸性酸中毒 77
三、代谢性碱中毒 80
四、呼吸性碱中毒 83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85
一、混合型代谢性和呼吸性酸-碱紊乱 85
二、混合性代谢性酸-碱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86
三、三重性酸-碱紊乱 86
第四节 酸-碱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87
第一节 水肿的发生机理 92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92
第六章 水肿 92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96
第二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和发生机理 99
一、心性水肿 99
二、肾性水肿 100
三、肝性水肿 102
四、脑水肿 103
五、肺水肿 107
六、特发性水肿 111
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11
第七章 炎症 114
第一节 炎症局部的血管现象 114
一、血液流变学变化 114
二、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渗出 115
二、细胞游出 117
三、趋化作用 117
第二节 炎症的细胞反应 117
一、靠边及附壁 117
四、吞噬和杀菌 118
第三节 炎症介质在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1
一、组织源性炎症介质 121
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129
三、炎症介质在介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131
一、发热 132
二、血循环中白细胞增多 132
第四节 炎症的全身反应 132
三、血沉加快 134
四、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加 134
第五节 抗炎措施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35
第八章 发热 137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137
一、感染性发热 137
二、非感染性发热 138
第二节 致热原 138
一、外源性致热原 138
二、内源性致热原 139
第三节 发热的机理 143
一、EP的作用部位 143
二、EP的作用原理——发热的中枢介质 145
第四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147
一、体温上升期 147
二、高峰期 147
三、退热期 147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147
一、代谢变化 147
二、功能变化 148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49
第七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150
第九章 缺氧 151
第一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理 152
一、低张性缺氧 152
二、血液性缺氧 153
四、组织性缺氧 155
三、循环性缺氧 155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56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57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58
三、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60
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60
五、对组织细胞的影响 161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163
一、氧疗 163
第三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63
二、氧中毒 164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6
第一节 DIC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166
一、高凝期——微血栓形成期 166
二、消耗性低凝期 170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170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71
一、出血倾向 172
第四节 DIC对机体的影响 172
二、依据DIC发展过程中凝血物质的代偿变化分型 172
第三节 DIC的分型 172
一、依据DIC发生速度和病程分型 172
二、休克 175
三、微栓塞与器官功能衰竭 175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76
二、改善微循环 177
三、抗凝疗法 177
一、治疗原发病 177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177
四、其它 178
第十一章 休克 180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180
一、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180
二、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181
第二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意义 181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81
二、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理 182
一、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聚集 185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意义 185
二、白细胞附壁和嵌塞 186
三、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187
四、血液粘度增加 187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及细胞损害的机理 187
一、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 187
二、休克时细胞的损害及其发生机理 188
第五节 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变化及其机理 191
一、心功能变化 191
二、肾功能变化 192
三、肺功能紊乱 192
四、脑功能变化 192
五、肝脏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变化 193
六、胃肠功能变化 193
七、多器官功能衰竭 193
第六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194
一、感染性休克 194
二、心源性休克 196
三、过敏性休克 197
四、神经源性休克 197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97
一、重视预防 197
二、迅速抢救 198
第十二章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201
第一节 肿瘤的病因学 201
一、外界致癌因子 201
二、机体内在因素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207
三、肿瘤的综合病因学说 210
第二节 肿瘤的发病学 210
一、细胞癌变的始动机制—癌基因学说 210
二、肿瘤形成过程(两阶段学说) 215
三、肿瘤播散机制 216
四、肿瘤细胞的逆转问题 218
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20
第一节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20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21
第二节 心、脑、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21
一、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21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222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理 222
一、无复流现象 222
二、钙超载 223
三、白细胞的作用 224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 225
五、自由基的作用 225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展望 229
第十四章 应激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应激原的种类 231
二、应激反应分类 231
三、应激的分期 232
第二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33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反应 233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应 234
三、其他激素反应 236
第三节 应激时物质代谢的变化 237
一、能量代谢变化 237
二、糖代谢的变化 238
三、脂肪代谢变化 238
四、蛋白质代谢变化 238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变化 238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38
二、消化系统变化 239
三、泌尿系统的变化 240
四、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 241
五、免疫功能的变化 241
第五节 急性期反应蛋白 242
第六节 热休克蛋白 243
第七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与防治原则 245
一、应激的生物学意义 245
二、应激的防治原则 246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学 247
第一节 高血压病 247
第三篇 系统和器官病理生理学 247
一、高血压病的病因 248
二、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249
三、高血压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54
四、高血压病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255
五、高血压病的防治原则 258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259
第二节 心力衰竭 259
二、心肌收缩与舒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62
三、机体的代偿功能及其意义 264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理 269
五、心力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74
六、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77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81
第一节 呼吸衰竭 281
二、发生机理 283
一、原因 283
三、功能和代谢变化 291
四、防治原则 295
第二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296
一、病因 297
二、发生发展过程 297
三、病理变化 298
四、发生机理 298
五、呼吸系统功能的变化 302
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03
第十七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306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306
第二节 肝性脑病 307
一、概述 307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308
三、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316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16
第三节 黄疸 317
一、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318
二、黄疸的分类 320
三、几种主要黄疸及其发生机理 321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329
第十八章 肾脏病理生理学 332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33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分类 332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334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37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339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339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 339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340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42
第三节 尿毒症 347
一、尿毒症的发生机理 347
二、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表现 350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