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灵芝,马克平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2359441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方法和现状,共分10章,介绍生物多样性基本概念及其机制,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变化,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等内容。

目录 1

《生命科学专著丛书》序 1

前言 1

第1章 绪论 1

§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2

1.1.1 遗传多样性 3

1.1.2 物种多样性 3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1.1.4 景观多样性 6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6

1.2.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 7

1.2.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

§1.3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3

1.2.3 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 13

1.3.1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 14

1.3.2 中国的遗传多样性 19

1.3.3 中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21

§1.4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分析 26

1.4.1 森林砍伐及其片断化 26

1.4.2 过牧与开垦 28

1.4.3 环境恶化 28

1.4.4 偷猎走私 29

1.4.5 过度捕捞及水利工程建设 30

1.4.6 外来种引入的影响 31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34

§2.1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34

2.1.1 前言 34

2.1.3 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 35

2.1.2 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35

2.1.4 生态地区 36

§2.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37

2.2.1 基本概念 37

2.2.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44

§2.3 结论 6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变化 66

§3.1 化石记录是了解过去、现在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钥匙 66

§3.2 地质时期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 67

3.2.1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 67

3.2.2 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 70

§3.3 不同地质时期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绝 72

3.4.1 植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79

§3.4 现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79

3.4.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84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93

§4.1 遗传多样性概述 93

4.1.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93

4.1.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基础 94

4.1.3 种群遗传结构 95

§4.2 评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97

4.2.1 杂合度和基因多样度 97

4.2.2 遗传距离 98

4.2.3 核苷酸多样性 99

4.2.4 固定系数 100

4.2.5 共享带率 101

§4.3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一些重要过程 102

4.3.1 小种群的遗传效应 102

4.3.2 生殖方式 104

4.3.3 种群间基因流动 106

§4.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08

4.4.1 同工酶电泳 109

4.4.2 DNA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 109

4.4.3 DNA指纹谱 110

4.4.4 建立在PCR基础上的DNA多态性检测技术 110

4.4.5 序列分析 113

4.4.6 DNA标记片段的选择 114

§4.5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116

4.5.1 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16

4.5.2 作物和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鉴定和管理 118

4.5.3 圈养种群的遗传管理 119

§4.6 国内遗传多样性研究简况 120

§4.7 遗传多样性研究展望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5章 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现状 126

§5.1 物种的科学定义及其本质 127

5.1.1 物种的科学定义 127

5.1.2 物种的生物学本质 128

5.1.3 物种的客观性及其局限性 129

§5.2 物种多样性的现状与认知 129

5.2.1 物种的绝对数量与多样性相对估计 129

5.2.2 物种多样性的科学认知——物种的生物学多样性 131

§5.3 物种多样性的产生与丧失 131

5.3.1 物种形成的模式 131

5.3.2 物种的灭绝 138

§5.4 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区系 141

5.4.1 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141

5.4.2 从生态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142

5.4.4 从生物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143

5.4.3 从历史演变角度进行分析 143

§5.5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144

5.5.1 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基本形式 144

5.5.2 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特殊变化形式 158

§5.6 物种多样性的时间格局 161

5.6.1 生态演替模式 162

5.6.2 Preston的时间模式 162

5.6.3 季节变化模式 163

参考文献 165

第6章 外来种的特点、影响与管理对策 169

§6.1 基本概念 169

6.1.1 引言 169

6.1.2 外来种的定义 169

6.1.3 外来种的传播 169

§6.2 外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70

6.1.4 范畴 170

§6.3 外来种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172

6.3.1 外来种危害的历史回顾 172

6.3.2 传入我国的外来病虫害概况 174

6.3.3 外来种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176

§6.4 外来种生物生态学主要特征 176

6.4.1 传播能力强 177

6.4.2 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 178

6.4.3 生命力强 178

§6.5 外来种的控制 179

6.5.1 法规防治 179

6.5.2 扑灭 180

6.5.3 开展传统生物防治 181

6.5.4 综合治理 182

6.5.5 我国控制外来种案例 183

6.6.1 面临的威胁 184

§6.6 展望 184

6.6.2 对策 187

参考文献 189

第7章 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 191

§7.1 生物技术进展 191

7.1.1 植物基因工程进展 191

7.1.2 药物基因工程进展 193

7.1.3 动物克隆技术与动物基因工程进展 193

7.1.4 微生物基因工程进展 194

§7.2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技术的基础 194

§7.3 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195

7.3.1 检测生物多样性,并对未知物种进行定名和描述 196

7.3.2 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的作用 198

7.3.3 解决外来种问题 198

7.4.1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生物安全 199

7.3.4 解决小种群中遗传变异的丧失和有害突变固定的问题 199

§7.4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99

7.4.2 遗传修饰生物体的安全问题 201

§7.5 转基因生物体释放的生态学风险评价 208

7.5.1 转基因逃逸风险的评价 208

7.5.2 转基因生物体入侵的风险评价 210

7.5.3 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进化的风险评价 212

§7.6 遗传修饰生物体释放风险的监测 213

7.6.1 监测的必要性 213

7.6.2 监测的内容 214

7.6.3 监测的方法 214

§7.7 结束语 215

参考文献 215

8.1.1 编目和监测的概念 218

§8.1 编目和监测的概念及意义 218

第8章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 218

8.1.2 不同层次上的编目和监测 219

8.1.3 编目和监测的意义 220

§8.2 编目和监测的程序与原则 221

§8.3 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22

8.3.1 遗传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 222

8.3.2 物种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 224

8.3.3 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编目及监测 227

§8.4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231

8.4.1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目的 231

8.4.2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种类和内容 232

8.4.3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233

8.4.4 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38

8.4.5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进展 240

参考文献 245

第9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249

§9.1 引言 249

§9.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49

9.2.1 有关的国际公约和组织 249

9.2.2 有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和机构 253

9.2.3 确定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255

§9.3 就地保护 257

9.3.1 就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257

9.3.2 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基础 257

9.3.3 保护区设计的原则和实践 258

9.3.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其保护作用 261

9.3.5 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 262

§9.4 迁地保护 263

9.4.1 迁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263

9.4.3 植物迁地保护机构与设施的设计原则和实践 264

9.4.2 植物迁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264

9.4.4 动物迁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274

9.4.5 动物迁地保护机构与设施的设计原则和实践 274

9.4.6 微生物的迁地保护 275

§9.5 回归自然 276

9.5.1 植物的回归引种 276

9.5.2 动物的重新引入 277

§9.6 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 278

§9.7 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282

9.7.1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282

9.7.2 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284

§9.8 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287

9.8.1 植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287

9.8.2 动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288

参考文献 290

第10章 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热点 293

§10.1 DIVERSITAS 293

10.1.1 核心项目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影响 293

10.1.2 核心项目2: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 294

10.1.3 核心项目3:系统学:编目和分类 294

10.1.4 核心项目4:生物多样性监测 295

10.1.5 核心问题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 295

10.1.6 特殊项目6:土壤和沉积物的生物多样性 296

10.1.7 特殊项目7:海洋生物多样性 296

10.1.8 特殊项目8:微生物多样性 296

10.1.9 特殊项目9:淡水生物多样性 297

10.1.10 特殊项目10:人类作用 297

§10.2 对DIVERSITAS项目的评价 297

10.2.2 对项目3中生物多样性编目与分类的看法 298

10.2.3 对项目4“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看法 298

10.2.1 对项目2“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的看法 298

10.2.4 对项目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与持续利用”的看法 299

§10.3 系统学议程2000:制订生物圈计划 299

10.3.1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发现、描述和编目 299

10.3.2 根据全球已发现的物种资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建立反映生命历史的可预测的分类系统 299

10.3.3 将项目的全球信息组织成有效的形式,以最佳的方式满足科学和社会的需要 300

10.3.4 对系统学议程2000的评估 300

§10.4 农田生物多样性研究 300

§10.5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持续发展 301

10.5.1 不同生物群区内被破坏生态系统所处的演替阶段及其分布 302

10.5.2 退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02

10.5.3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变化速度及稳定性分析 302

10.5.6 人工林重建研究 303

10.5.7 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维持及持续利用 303

10.5.4 主要土著物种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303

10.5.5 天然林恢复研究 303

10.5.8 混农林业的研究 304

§10.6 生物安全的研究 304

10.6.4 转基因作物入侵性的防止 305

10.6.6 转基因生物释放对土壤生物区系的影响 305

10.6.5 转基因动物商品化释放的后果研究 305

10.6.3 作物中转基因病毒序列与其他病毒重组的研究 305

10.6.2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释放后基因流造成杂草化途径研究 305

10.6.1 转基因生物商品化释放后的长期监测 305

10.6.7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306

10.6.8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06

§10.7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建立 306

10.7.1 数据库的建立 306

10.7.2 生物多样性图形库建立 307

10.7.3 模型库的建立 307

10.7.4 专家系统 307

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