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美好人生 1
第一节 文化与心理健康 2
一、中西文化对自我的态度 2
二、文化与自我观念、自我表露 4
三、自我观念与心理健康 5
四、生活方式与疾病 8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9
一、中国古人的标准 9
二、西方心理学家的标准 10
三、心理健康的内容 11
第三节 心理诊断 13
一、四诊心法 14
二、智力测验 18
三、人格测验 21
四、态度测量 25
五、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 26
六、评定量表 27
第四节 心理健康自测 30
一、测量自觉症状及其程度 31
二、测量情绪是否健康 36
三、测量忧郁及其程度 38
四、测量焦虑 41
五、测量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42
六、测量心理年龄 46
七、测量是否关心自己的身体 47
八、测量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 52
一、心理健康:长寿的秘诀 56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长寿长乐 56
二、心理健康:美满幸福生活的源泉 57
第二章 生命的历程 60
第一节 外国人眼中的灵魂 61
一、国外对灵魂的观察 62
二、哲学家对灵魂的认识 64
三、心理学家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66
第二节 生命的开始 68
一、胚胎发生 68
二、心理与行为的遗传 70
三、环境 72
四、胎教 73
第三节 心身发展分期 77
三、弗洛伊德的分期理论 78
二、斯腾的分期理论 78
一、《内经》的分期理论 78
四、埃里克森的分期理论 79
五、哈维哈斯特的分期理论 79
六、张春兴的分期 80
七、我们的分期观点 80
第四节 生命与死亡 81
一、对死亡的理解 82
二、死亡标准 85
三、垂死过程 87
四、濒死体验 89
五、死亡与疾病治疗 92
第三章 心身发展保健 96
第一节 优生 97
一、最佳生育年龄 97
二、选择性交时间、地点 98
三、重视“神交” 100
四、胎儿发育与孕妇保健 101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保健 106
一、婴儿期身体与动作的发展 106
二、婴儿期心理发展 110
三、婴儿期心理卫生 113
第三节 童年期的心理保健 120
一、童年期身体与动作的发展 120
二、童年期心理发展 122
三、童年期心理卫生 127
第四节 青年期的心理保健 137
一、青年期身体的发展 137
二、青年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39
三、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144
第五节 壮年期的心理保健 149
一、壮年期的身体特征 149
二、壮年期的心理特征 150
三、壮年期的心理卫生 151
第六节 中年期的心理保健 153
一、中年期的身体特征 153
二、中年期的心理特征 154
三、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154
第七节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158
一、老年期的身体特征 158
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158
三、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160
第四章 应激与疾病 167
一、疾病的概念 168
第一节 病因 168
二、西医病因说 170
三、中医病因说 171
第二节 应激 171
一、应激的概念 171
二、心理应激原 173
三、心理应激原的测量 174
四、应激反应的过程 176
第三节 古代名医眼中的心理因素 177
一、《黄帝内经》 177
二、张仲景 178
三、孙思邈 178
四、陈无择 179
五、张子和 179
第四节 应激时的生理反应 180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81
二、物质代谢变化 182
三、身体的机能变化 183
第五节 应对与减轻应激反应 183
一、影响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 184
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185
三、应对 188
四、应激的防治原则 188
第五章 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 191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192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192
二、心理社会因素心身疾病发病率 192
三、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193
一、内科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195
第二节 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195
二、妇产科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201
三、外科、皮肤科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204
四、临床其他各科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205
五、癌症中的心理因素 207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208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208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210
第六章 自我心理防卫方式 213
第一节 冲突与挫折 214
一、冲突 214
二、挫折 215
第二节 心理防卫方式的种类 217
三、挫折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217
一、否认 219
二、压抑 219
三、投射 219
四、合理化 219
五、反向作用 220
六、转移 220
七、退行 220
八、升华 220
九、补偿 221
十、抵消 221
十一、隔离 221
十二、幻想 221
第三节 心理防卫方式的测量 222
十五、自居 222
十四、幽默 222
十三、转化 222
一、防卫方式问卷 223
二、防卫方式问卷的统计指标 230
三、DSQ廓图分析 230
第四节 心理防卫机制与心身保健 231
一、心理防卫机制的特征 231
二、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232
三、心理防卫机制与心理健康 233
第七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35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236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236
二、心理治疗的概念 237
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239
四、心理治疗的范围 241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分类 242
一、按文化差异进行分类 243
二、按疗法依据的学派系统分类 243
三、按治疗的场所进行分类 244
四、按医患沟通方式进行分类 244
五、按心理现象的实质进行分类 244
六、按内容方式进行分类 245
七、按觉醒程度、意识范围进行分类 245
第三节 心理治疗方法介绍 246
一、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 246
二、新精神分析疗法 249
三、简便精神疗法 250
四、谁知领悟疗法 251
五、催眠疗法 251
六、祝由疗法 253
七、移精变气疗法 254
八、解梦疗法 255
九、系统脱敏疗法 257
十、满灌疗法 258
十一、厌恶疗法 259
十二、生物反馈疗法 261
十三、悟践疗法 262
十四、理性情绪疗法 263
十五、情志相胜疗法 264
十六、激情刺激疗法 267
十七、顺情从欲疗法 268
十八、气功疗法 268
十九、患者中心疗法 271
二十、按摩疗法 272
第八章 心理障碍 274
第一节 精神症状 275
一、感知障碍 275
二、注意障碍 277
三、记忆障碍 277
四、思维障碍 278
五、情感障碍 283
六、意志障碍 285
七、智能障碍 286
八、意识障碍 288
九、动作行为障碍 291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 293
第三节 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的判别标准 299
二、生物医学角度的标准 300
一、经验角度的标准 300
三、社会适应角度的标准 301
四、统计学角度的标准 302
第四节 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 302
一、神经病 303
二、神经症 303
三、精神病 304
第九章 心理调节实践 306
第一节 “心病”何其多 307
第二节 通用心理保健方法 310
一、暗示疗法 311
二、松弛疗法 313
三、心身保健按摩 314
二、心理医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17
一、做好保密工作 317
第三节 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317
三、以患者为中心 318
四、重视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318
五、选择适当的环境 318
六、坚持渐进性原则 319
七、做好转诊工作 319
八、知行合一 319
九、综合治疗 320
第四节 坚持心理锻炼,迎接人生挑战 320
一、心理活动与人类历史 320
二、终生调心,终生受益 321
三、开发心理潜能,争取更大成功 321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