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
第二节 英国以武力推销鸦片,发动侵华战争 7
第三节 英国侵华部署与清政府的海防战备 12
一、英国远征军的组成和作战部署 12
二、清政府的海防战备 13
(一)清王朝的战备方针 13
(二)东南沿海的设防备战 14
(三)林则徐的战备措施 17
第四节 英军首次北犯与清军定海抗战 20
一、英军封锁珠江口与首次北犯 20
二、第一次定海抗战 22
三、英舰北犯渤海湾与中英大沽口交涉 24
第五节 广东军民的抗英作战 26
一、广州谈判破裂 26
二、沙角、大角清军抗击英军的侵犯 28
三、英军霸占香港 30
四、清廷对英宣战 31
五、英军侵犯虎门,清军浴血奋战 32
六、广州清军的抗英作战 33
(一)英军缓兵待援,清军布防广州 33
(二)英舰沿江上犯,清军三路反攻 35
(三)英军围攻广州,迫签《广州和约》 37
七、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39
第六节 英军再次北犯与清军浙东反攻 42
一、英国决定扩大侵略战争 42
二、厦门清军的抗登陆作战 42
三、第二次定海抗战 44
四、镇海、宁波的抗英作战 47
五、清军浙东反攻 50
第七节 英军侵入长江下游,沿江军民英勇抗战 55
一、英国增兵及其新的侵略部署 55
二、乍浦清军的抗击战斗 57
三、吴淞清军的英勇抗战 60
四、镇江保卫战 62
五、《南京条约》的签订 66
第八节 中国战败的原因 67
一、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68
三、战守无策,指导无能 69
二、闭关锁国,不明敌情 69
四、将领保守,战术笨拙 70
五、军队腐朽,军民对立 71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 73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73
第二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军转战广西 75
一、金田起义 75
二、转战广西 81
(一)西进武宣,北上象州 81
(二)官村伏击,大败清军 82
(三)占领永安,粉碎围攻 83
(四)北攻桂林,进占全州 86
第三节 北攻湘鄂与东取金陵 88
一、道州决策 88
二、进攻长沙 90
三、攻克武汉 92
四、东取金陵 94
第四节 定都金陵后的军政决策 99
第五节 北伐 104
一、长驱北上,挺进京津地区 104
(一)由皖入豫,抢渡黄河 106
(二)围攻怀庆,贻误战机 109
(三)绕道山西,转攻直隶 110
二、驻止待援,被迫转入防卸 111
(一)静海、独流之战 111
(二)束城、阜城之战 112
三、援军的北上与覆没 113
四、北伐军的最后失败及其教训 115
一、胜利进军 119
(一)占安庆,围南昌 119
第六节 西征 119
(二)取九江,克庐州 121
(三)进军湖北 124
(四)挺进湖南 125
二、被迫退却 131
(一)岳州争夺战 131
(二)放弃武汉 133
(三)田家镇、半壁山防线被突破 135
三、转败为胜 137
(一)九江之战 137
(二)湖口大捷 139
(一)再克武昌 141
四、乘胜反攻 141
(二)转战江西 143
第七节 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147
一、打通天京与镇江的联系 147
二、攻破江北大营 149
三、击败镇江外围之敌 150
四、摧毁江南大营 151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155
第一节 英法等国企图扩大在华殖民特权 155
第二节 清廷实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政策 159
第三节 英国制造借口,挑起战争 162
一、“亚罗船事件” 162
二、英军进犯广州 163
三、广东军民的英勇抗战 166
四、清廷“息兵为要”的方针 167
第四节 广东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的进犯 168
一、英法联军的组成 168
二、英法联军陷广州 170
三、广东军民继续打击敌人 174
一、联军策划北犯,清廷置若罔闻 175
第五节 英法联军第一次北犯 175
二、联军进逼大沽,清军仓卒布防 176
三、联军大沽登陆,清军抗战失利 177
四、联军威胁津京,迫签《天津条约》 181
第六节 英法联军第二次北犯 182
一、上海修约谈判 182
二、清廷加强大沽防务 183
三、英法联军再次北犯 185
四、清军大沽抗战获胜 186
一、英法扩大侵略,清廷疏于戒备 192
第七节 英法联军第三次北犯 192
二、联军北塘登陆,大沽天津陷落 195
三、联军侵入北京,迫签《北京条约》 198
(一)外交谈判的破裂 198
(二)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200
(三)联军侵入北京 203
(四)《北京条约》的签订 205
第八节 清军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207
一、清军战败的原因 207
(一)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207
(二)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 209
(三)不敢依靠和支持人民群众抗击侵略者 210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11
第四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 212
第一节 天京内讧后的战争形势 212
第二节 石达开率军远征与最后失败 215
一、进军江西 216
二、转战闽浙 217
三、围攻宝庆 218
四、回师广西 221
五、辗转入川 222
六、石达开部的覆灭及其教训 223
第三节 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 226
一、枞阳会议 227
二、再克庐州与二破江北大营 228
三、三河镇大捷 231
第四节 二破江南大营与东征苏常沪 235
一、二破江南大营作战方针的提出 235
二、奔袭湖杭与回师天京 237
三、摧毁江南大营 239
四、东征苏常 241
五、进攻上海 243
第五节 安庆会战 247
一、双方战略意图与部署 248
二、“五路救皖”计划的落空 250
(一)陈、李“合取湖北”半途而废 250
(二)杨、?进军赣北失利 253
(三)击破曾国藩祁门大宫良机的丧失 254
三、安庆的失守 257
(一)战前态势 257
(二)直接救援安庆失利 258
(三)安庆失陷及其教训 260
第六节 李秀成部回师江浙与再攻上海 263
一、攻占浙江 263
二、再攻上海 265
(一)李秀成部挺进上海与英法联军进攻太平军 265
(二)嘉定、青浦相继失陷 269
(三)李秀成率军反攻半途而止 271
第七节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最后失败 273
一、西线军事形势的恶化 273
二、十三王回援天京失利 275
(一)清军之大举东犯 275
(二)十三王回救天京 276
(三)天京外围的激战 277
三、“进北救南”计划的落空 280
四、苏南诸城的失陷 282
(一)常熟、太仓争夺战 282
(二)苏州、无锡相继失守 284
(三)常州失陷 287
五、浙江战场的失利 288
六、夭京的陷落 291
七、太平军余部的继续奋战与最后失败 293
第八节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 298
一、政治方面的失误 299
(一)没有形成能统筹全局和团结一致的坚强瓴导核心 299
(二)未能制定一套适合时宜的政策和策略,形成革命的大联合 300
(三)不善于罗致人才,缺少谋士 301
二、军事方面的失误 301
(一)忽视军队的提高与巩固工作 301
(二)战略决策屡犯错误 302
(三)兵力分散,各自为战,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 304
(四)偏重于城市攻防战,忽视在机动作战中大量歼敌有生力量 305
第五章 捻军起义战争 306
第一节 捻军的兴起 307
第二节 转战皖豫边,与太平军南北呼应 310
一、雉河集会盟 310
二、积极进攻守备薄弱之敌 312
三、雉河集争夺战 313
第三节 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并肩战斗 316
一、主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 316
(一)转战三河尖、正阳关 317
(二)控制淮河中游 320
(三)重返淮北 322
二、淮北捻军向河南、苏北、山东出击 325
(一)北舞渡、马埠、野猪冈歼灭战 325
(二)袭占苏北重镇清江浦 328
(三)进军山东,三败僧军 328
三、退出淮北,与西北太平军并肩战斗 332
(一)雉河集失守,余部退出淮北 332
(二)转战豫、鲁,调动打击清军 335
(三)与西北太平军并肩作战,突破重围 337
一、高楼寨歼灭战 340
(一)捻军和太平军余部的改编 340
第四节 与太平军余部合编,继续坚持反清战争 340
(二)邓州、鲁山大败僧军 342
(三)盘旋打圈,疲惫僧军 343
(四)高楼寨全歼僧军 344
二、粉碎曾国藩“以静制动”的攻捻方略 347
(一)曾国藩“以静制动”的攻捻方略 347
(二)捻军继续流动作战 349
(三)曾国藩“以静制动”方略的彻底失败 351
(四)曾国藩“聚兵防河”计划的完全破产 353
(一)捻军分为东西两支 354
三、东捻军转战湖北 354
(二)东捻军转至湖北与李鸿章的攻捻方略 355
(三)罗家集、杨家河两败敌军主力 357
(四)群?河先胜后败 358
(五)被迫放弃入川计划 360
四、东捻军在山东被围及其最后失败 361
(一)进军山东半岛 361
(二)李鸿章坚持“扼地兜剿”方针 362
(三)东捻军突破胶莱河防线 363
(四)东捻军的最后失败 364
(一)灞桥大捷 366
五、西捻军转战陕西 366
(二)捻军、回军联合作战 369
(三)左宗棠进攻捻、回军的方略与部署 371
(四)西捻军转移陕北 372
六、西捻军的覆没 373
(一)挺进直隶 373
(二)转战豫鲁 375
(三)最后覆没 376
(二)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379
(一)具有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379
一、捻军起义战争的经验 379
第五节 捻军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379
(三)实行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方针 380
(四)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381
二、捻军起义战争的教训 381
(一)政治眼光短浅,组织松散,形不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382
(二)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383
(三)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的失误 384
(四)忽视部队内部的纯洁工作 386
一、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88
第一节 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 388
第六章 天地会起义战争 388
二、上海城市保卫战 392
(一)起义军退保上海 392
(二)挫败清军的水陆夹击 394
(三)抗击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 396
(四)弃城突围与最后失败 398
三、起义的意义与教训 398
第二节 大成国起义战争 400
一、广东天地会发动武装起义 400
(一)双方作战部署 402
二、围攻广州之战 402
(二)迫使清军转入防御 404
(三)攻城作战一再受挫 404
(四)起义军被各个击破 405
三、转移广西,开辟以浔州为中心的根据地 408
(一)占领浔州城,建立大成国 408
(二)攻占武宣、平南 410
(三)夺取柳州、梧州、南宁 412
四、被迫转入防御,根据地日益缩小 415
(一)会攻桂林计划落空 416
(二)梧州失守 417
(三)柳州陷落 418
五、秀京沦陷,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 419
(一)作战指导一再失误 420
(二)秀京落入敌手 422
(三)起义军余部继续战斗 424
六、起义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425
(一)起义的历史意义 425
(二)起义失败的原因 426
一、起义的爆发 430
第七章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430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430
二、起义的胜利发展 432
(一)苗军控制黔东南地区 433
(二)号军建立根据地和围困贵阳 435
(三)黔西南回民军和黔西北苗民军的节节胜利 437
三、起义军转入防御作战 439
(一)清军的谋黔方略与湘军三路“进剿”的破产 439
(二)猪拱篝保卫战与黔西北苗军的失败 442
(三)黔北号军的失败 443
(四)湘、川、黔军三路进攻黔东南苗军 447
(五)黄飘大捷 449
四、起义战争的最后失败 451
(一)湘、川军继续向苗军进攻 451
(二)乌鸦坡之战与苗军的失败 453
(三)新城之战与回民军的失败 454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457
一、起义的爆发 457
二、滇东、滇南起义军的反清斗争 459
(一)大理革命政权的建立 461
三、滇西起义军的胜利发展 461
(二)粉碎清军的多次“进剿” 464
(三)杜文秀反对投降,坚持斗争 467
四、滇西起义军东征昆明 469
(一)东征前的形势 469
(二)昆明外围的激烈争夺 472
(三)东征的失败 479
五、大理保卫战 481
(一)战前形势 481
(二)大理外围的激战 482
(三)大理失陷与起义的最后失败 486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488
一、起义云南,进军四川 488
二、绵州之战 494
三、眉州之战 498
四、起义军余部转战陕西 503
五、阶州保卫战和起义的最后失败 507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509
一、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509
(一)陕西回民起义 509
(二)甘肃回民起义 515
二、左宗棠入陕及其作战部署 519
三、金积堡之战 522
四、河州之战 528
五、西宁之战 534
六、肃州之战 537
第五节 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540
一、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起义,必须实行联合各族人民共同战斗的革命政策 541
二、必须建立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 542
三、必须适应当时当地的敌我条件,采取和创造灵活的作战方法 543
四、只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坚强的领导集团,才能保证起义的胜利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