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3
一、宋初士人所面对的问题 3
二、宋代士人心态特征之一:帝师意识的重新膨胀 6
三、宋代士人心态特征之二: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 11
四、宋代士人心态特征之三:人格理想的重新确立 16
第二章 宋学的基本学术旨趣及核心范畴 32
一、宋学的本体范畴之一:“心” 35
二、宋学的本体范畴之二:“性” 44
三、宋学的本体范畴之三:“诚” 53
四、宋学的工夫范畴之一:“敬” 57
五、宋学的工夫范畴之二:“思” 62
六、宋学精神之特质 65
第三章 宋代诗学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 71
一、宋学与宋代诗学的意义生成模式 71
二、宋代诗学之基本精神 80
第四章 宋学对宋代诗学的一般影响 93
一、从“吟咏情性”到“以意为主” 93
(一)“情性”内涵辨析 93
(二)“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观点 97
(三)“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100
(四)“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103
(五)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 106
二、“自得”范畴从宋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化 108
(一)“自得”诸义 108
(二)“自得”与宋儒心态 111
(三)“自得”概念由宋学向宋代诗学的位移 115
(四)从“自得”看宋学与宋代诗学之关系 118
三、从“涵泳”范畴看宋学与宋代诗学的相通性 120
(一)“涵泳”的含义 120
(二)“涵泳”与道学旨趣 122
(三)“涵泳”作为诗学范畴 127
(四)从“涵泳”看宋学与宋代诗学的内在联系 129
下篇 分论 133
第五章 欧阳修在宋代诗学中的地位 135
一、宋代士人主体意识的膨胀与欧阳修的人格追求 136
二、欧阳修的诗学理论与其人格追求之关系 143
三、欧阳修对后学的影响 146
第六章 蜀学与诗学 151
一、从生存智慧到诗性探求——论蜀学与苏轼诗学观念之关系 151
(一)苏轼的人格理想 152
(二)蜀学与苏轼的学术旨趣 156
(三)苏轼诗学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 162
二、从人学价值到诗学价值——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 168
(一)苏辙的人格理想 168
(二)苏辙的学术探索 171
(三)“养气说”在苏辙学术系统中的位置 175
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黄庭坚诗学理论的文化心理内涵 178
(一)黄庭坚诗学理论的内在矛盾 178
(二)黄庭坚的学术旨趣与人格追求 180
四、在心性与情趣之间——张耒诗学观念之文化底蕴 185
(一)诗的价值与人的价值 185
(二)诗之美与人之诚 187
(三)张耒诗学理论的矛盾及其原因 190
(四)余论 194
第七章 道学与诗学(一) 196
引言 196
一、“宋初三先生”的诗学观念 198
二、邵雍的诗学观念 202
三、周程的诗学观念 208
四、胡寅吕本中的诗学观念 214
一、体与用 222
二、文与道 229
三、诗文之独特处 233
四、道学的意义结构与诗学意义结构之间的关系 240
第九章 诗学对宋学精神的背离——从杨万里到严羽 244
一、杨万里对诗歌本体的追问及其意义 246
二、严羽的“兴趣”说与宋代“以意为主”、“道体文用”诗学本体论的终结 250
三、三种诗学本体论的文化意蕴 253
第十章 文本分析 260
一、宋诗与唐诗究竟何异 260
(一)小引 260
(二)通过对李白与苏轼诗歌的文本分析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261
(三)杜甫与黄庭坚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 265
(四)宋诗与唐诗相异的文化原因 269
(五)结语 271
二、宋词元曲与宋代士人人格结构之关系 272
(一)词之兴起与士人新型文化人格 272
(二)对北宋中期几位重要政治人物词作的文本分析 276
(三)词对于宋代士人之独特意义 280
(四)豪放词出现的文化意义 284
(五)元曲的解构功能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