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放射性同位素 1
一、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1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 1
第一章 放射性基本知识 1
第二节 核衰变及衰变规律 2
一、衰变原理 2
二、射线的性质与核衰变方式 3
三、衰变规律 7
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
第一节 α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
一、激发和电离 9
二、电离密度 10
三、在物质中的射程 10
一、库仑散射 11
第二节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1
二、轫致辐射 12
三、β射线在物质中的射程 12
第三节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
一、光电效应 14
二、康普顿效应 15
三、电子对效应 15
四、相干散射 16
五、光核反应 16
六、窄束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减弱规律 17
七、宽束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减弱规律 17
第四节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9
一、弹性散射 19
一、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 20
二、非弹性散射 21
三、吸收 21
二、放射性活度的计算公式 23
第一节 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23
第三章 辐射量及其单位 23
一、放射性活度的定义及其单位 23
第二节 辐射量及其单位 25
一、辐射量定义及其单位 25
二、照射量率与放射性活度的关系 26
三、同位素Г常数的计算 26
四、克镭当量与照射量率 27
第三节 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 29
二、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 29
三、吸收剂量与照射量之间的关系 29
一、吸收剂量定义及其单位 29
四、两种物质中吸收剂量的换算 30
第四节 剂量当量(率)及其单位 32
一、剂量当量及其单位 32
二、剂量当量率及其单位 33
三、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4
第一节 气体探测器 35
一、气体电离的一般规律 35
第四章 核辐射探测器 35
二、电离室 36
三、计数管 38
一、闪烁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40
第二节 闪烁计数器 40
二、闪烁体 41
三、光电倍增管 41
四、闪烁计数器的应用 42
二、半导体探测器的种类和结构 43
一、半导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43
第三节 半导体探测器 43
三、半导体探测器的性能 44
四、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 45
第五章 放射性活度测量 46
第一节 放射性样品活度测量概述 46
一、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46
二、影响活度测量的几个因素 47
第二节 α和β放射性样品活度的测量方法 49
一、小立体角法 49
二、4π计数法 54
一、符合的概念 57
第三节 符合方法 57
二、符合方法的基本原理 58
三、4πβ-γ符合方法 59
第四节 低水平活度样品测量的一般问题 61
一、探测装置的优值因子 61
二、灵敏度 62
三、测量装置的判断限和可探测限 62
四、测量装置的本底 63
五、数据测量的稳定性 65
第五节 总α活度测量 68
一、直接测量法 68
二、比较测量法 68
第六节 总β活度测量 69
一、直接测量法 69
二、比较测量法 70
第七节 总放射性测量标准源的选择 70
一、能量分辨率 71
第六章 辐射能量测量 71
第一节 α能谱的测量 71
二、α能谱仪的刻度 72
第二节 β最大能量的测定 73
第三节 单能γ射线能谱的测定 73
一、单能γ射线的能谱形状及其与探测器尺寸的关系 73
二、影响单能γ谱形的其他因素 76
第四节 标准核素γ谱及其在复杂γ谱解析中的应用 76
一、标准核素γ谱 77
二、利用标准核素γ谱解析复杂γ谱的方法 77
一、峰位和能量刻度 79
第五节 能量特征峰 79
二、峰宽和能量分辨率 80
三、峰探测效率、峰面积和峰康比 80
四、峰形拟合函数 81
第六节 γ能谱测量装置 83
一、典型的γ能谱测量装置简介 83
二、利用符合或反符合的γ能谱测量装置 83
三、γ能谱测量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84
二、数据平滑和寻峰 86
第七节 计算机在复杂γ能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86
一、对γ能谱数据处理程序的一般要求 86
三、确定峰参数 89
第八节 γ能谱刻度 90
一、能量刻度 90
二、效率刻度 91
三、探测限 93
第九节 测量 93
一、测量条件 93
二、本底 93
第十节 γ能谱分析方法 95
一、全能峰面积确定 95
二、浓度(或比活度)计算 96
第十一节 结果表述 98
一、对仪器的要求、选择和使用 99
第七章 物质表面放射性污染的监测 99
第一节 表面污染的直接测量法 99
二、仪器刻度 100
第二节 表面污染的间接测量法 101
一、干擦法或湿擦法 101
二、粘带取样 102
一、用自由空气标准电离室测量照射量 103
第八章 外照射剂量测量 103
第一节 γ和X射线的剂量测量 103
二、测量照射量和吸收剂量的小空腔电离室 104
第二节 X或γ射线剂量仪的刻度 105
一、剂量仪刻度常用的参考辐射 106
二、X或γ剂量仪的刻度方法 108
第三节 外照射常规监测 110
第九章 辐射监测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一、总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113
二、误差定义及误差的分类 113
一、正态分布 114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与标准差 114
二、标准差的估算及测量结果的表示 116
三、误差传递 118
一、有效数字 119
第三节 有效数字与计算法则 119
二、计算法则 120
第四节 放射性核转变的统计规律与统计误差 120
一、放射性核转变的统计规律 120
二、放射性测量的标准差及结果表示 121
第五节 判断限、探测限及测定限 126
一、统计假设的两类错误 126
二、判断限Lc 126
三、探测限LD 127
四、测定限LQ 129
第六节 放射性测量装置可靠性的统计学检验 131
第七节 异常样品的确定方法 132
第八节 t检验法在结果评价中的应用 133
四、干燥、蒸发和灰化 134
三、清洁 134
第一节 一般要求 134
二、贮存 134
一、样品采集 134
第十章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34
五、均匀性和二次取样 135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35
一、空气 135
二、牧草 136
三、土壤 136
四、牛奶 137
五、其他食物 137
六、水 137
第十一章 分析质量控制 139
第一节 分析质量控制计划 139
第四节 内部控制计划 140
一、仪器性能 140
第三节 比对 140
第二节 刻度和标准源 140
二、分析控制样品 141
第六节 质量保证要点 142
第五节 结果报告 142
第十二章 放射化学分析 143
第一节 锶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 143
一、硝酸盐沉淀法测定各种物质中的放射性锶 143
二、牛奶和奶酪中放射性锶的测定 145
三、谷物、蔬菜、牧草和其他食物中放射性锶的分析 146
四、水中放射性锶的测定 147
五、土壤中放射性锶的分析测定 147
六、90Sr含量的计算 150
七、89Sr含量的计算 151
八、计数器的标定 153
九、钙的测定 154
十、用85Sr示踪剂测定锶的回收率 154
第二节 137Cs的放射化学测定 155
一、硅钨酸法测定137Cs 156
二、普鲁士蓝法测定137Cs 159
三、磷钼酸铵法测定137Cs 160
一、生物、沉积物、土壤、水和空气滤料样品中钚、镅和锔的测定 162
第三节 钚、镅和锔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 162
二、土壤中镅的测定 167
第四节 氚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 171
一、应用范围和领域 171
二、原理 172
三、试剂 172
四、本底水 172
五、内标氚溶液 173
六、闪烁溶液 173
七、仪器设备 173
八、采样和样品用样量 174
九、分析程序 174
十、计算方法 175
十一、最佳测量条件 176
十二、质量控制 177
十三、分析结果报告 178
第五节 天然铀、天然钍分析 178
一、主要试剂和仪器 178
二、分析测定程序 179
第六节 226Ra的放射化学测定 180
一、原理 180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 180
三、样品预处理 181
四、操作程序 181
第七节 稳定性钾、钙、锶的测定 182
一、钾的测定 182
五、计算 182
二、钙的测定 186
三、锶的测定 191
第十三章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 193
第一节 辐射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93
一、天然本底照射 193
二、人工辐射源的本底照射 194
三、辐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195
第二节 辐射生物效应与辐射防护的目的 196
一、辐射对人体危害的资料来源 196
二、辐射效应分类 196
三、辐射防护的目的 199
第三节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量和术语 199
一、辐射在介质中的能量沉积、授与能 199
二、吸收剂量D和吸收剂量率D 200
三、辐射品质因数Q 200
四、剂量当量H和剂量当量率H 201
五、有效剂量当量HE,危险度γ 202
六、待积剂量当量H50 203
七、集体剂量当量S 203
第四节 辐射防护三原则 203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中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 204
第五节 剂量当量限值 204
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 204
三、个人剂量的限制 204
二、剂量当量限值的安全评价 205
第十四章 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 208
第一节 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综述 208
一、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08
二、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的依据 209
三、国境卫检监测的放射性物品分类 209
四、国境卫检放射性监测的实施 213
第二节 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215
一、总则 215
二、卫生许可 215
三、报验放行 215
四、放射性监测 215
第三节 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管理暂行规程 216
一、放射性监测管理的重点对象 216
五、罚则 216
六、附则 216
二、现场放射性监测 217
三、采样 217
四、实验室检测 218
五、报告的签发 218
六、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处理 218
七、样品的保存 218
十一、仪器配备 219
十二、仪器校准 219
九、案例报告制度 219
十、对从事放射性监测管理的卫生检疫人员的要求 219
八、放射源的管理 219
第四节 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的内容、标准和方法 220
一、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内容和检验项目 220
二、国境卫生检疫放射性监测管理标准 220
三、α,β表面污染和γ剂量当量测量方法 221
附件 227
附录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