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1
第二节 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4
第三节 国外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3
第四节 审计发展的历史启示 31
第五节 审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35
第二章 审计假设 42
第一节 审计假设的意义 42
第二节 审计假设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45
第三节 审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46
第四节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59
第一节 审计、审计工作、审计学 62
第三章 审计概念 62
第二节 审计的对象 72
第三节 审计的职能 75
第四节 审计的任务 81
第五节 审计的作用 83
第六节 审计目的和审计目标 84
第四章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90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 90
第二节 内部审计机构 95
第三节 社会审计组织 103
第四节 审计人员 111
第五章 审计标准 116
第一节 审计标准的概念 116
第二节 国外审计标准的内容 119
第三节 建立我国的审计标准 123
第一节 审计的基本分类 130
第六章 审计的种类 130
第二节 审计的其它分类 135
第七章 审计证据与评价尺度 140
第一节 审计证据的特点和分类 140
第二节 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综合 149
第三节 评价尺度 154
第八章 审计方法 161
第一节 审计方法体系 161
第二节 审计的思维方法 167
第三节 审计查证的技术方法 169
第四节 顺查法与逆查法 182
第五节 审计抽样 184
第一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原理 202
第九章 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审评 202
第二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理 208
第三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216
第四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219
第十章 审计工作组织 233
第一节 国家审计程序 234
第二节 社会审计工作程序 245
第十一章 审计计划 250
第一节 审计计划的概念和作用 250
第二节 审计计划的种类 251
第三节 审计计划编制的原则 253
第四节 期间审计计划的编制 254
第五节 审计计划的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和考核 262
第一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作用 266
第十二章 审计工作底稿 266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要求 268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 271
第四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 273
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282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概念和作用 282
第二节 编制审计报告的要求和步骤 283
第三节 审计报告的种类 285
第四节 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288
第五节 审计报告的签署、分送、复审 296
第十四章 审计的质量管理 305
第一节 审计质量管理概述 305
第二节 审计工作质量管理 310
第三节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315
第十五章 审计风险 320
第一节 审计风险概述 320
第二节 审计风险的分类 322
第三节 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和控制 328
第十六章 流动资产审计 335
第一节 货币资金审计 335
第二节 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和预付款项的审计 348
第三节 存货的审计 359
第四节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审计 373
第五节 投资审计 385
第十七章 负债的审计 393
第一节 流动负债的审计 393
第二节 长期负债的审计 408
第一节 投入资本的审计 416
第十八章 所有者权益审计 416
第二节 留存收益的审计 421
第十九章 费用和成本的审计 426
第一节 费用的审计 426
第二节 产品成本的审计 432
第二十章 利润审计 441
第一节 利润审计概述 441
第二节 营业利润审计 443
第三节 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审计 450
第四节 利润总额及其分配的审计 453
第二十一章 验资和资产评估 458
第一节 验资 458
第二节 资产评估概述 466
第三节 几种具体资产的评估 485
第一节 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和特点 501
第二十二章 经济效益审计 501
第二节 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和评价尺度 506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509
第四节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514
第二十三章 审计电算化 523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523
第二节 审计电算化的概念和意义 527
第三节 电算化系统简介 531
第四节 审计电算化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538
第二十四章 审计法规体系 548
第一节 审计法规和审计法规体系 548
第二节 研究审计法规体系的意义 550
第三节 审计法规体系的构成 552
第四节 审计法规体系的类别和特点 55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