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1
上编 2
第一节 “河西”,河西的地理概况 2
一、“河西” 2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4
二、河西的地理概况 10
《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路》引言 15
第一节 “河西路” 25
一、汉开河西前对该地区的认识 25
二、“河西路”的概念 33
第三节 西汉时期的河西路 39
一、霍去病出兵河西,开河西路 39
二、西汉政府建设和经营河西路 60
(一)修筑金城 62
(二)“数万人渡河筑令居” 64
(三)“始筑令居以西”至酒泉 72
(四)“酒泉列亭障至玉门” 73
(五)“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78
三、西汉政府为保卫河西路安全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80
四、祁连山南路 90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河西路 100
一、窦融占据河西,恢复河西与京城之间的联系 100
二、东汉政府分两路出兵河西 110
三、三次羌民大起义期间的河西路 115
四、东汉末年,汉魏疏通河西路的过程 120
一、大河渡口 130
第五节 大河渡口和渡河方式 130
(一)河嘴渡口 131
(二)金城渡口 132
(三)郑伯津渡口 133
(四)?阴渡口 134
二、渡河方式 136
(一)“作大航,造河桥” 136
(二)“缝革为船” 138
(三)“乘冰度隘” 140
(四)“衔枚”游渡 142
下编 146
第六节 秦汉之际河西诸族及其分布 146
一、先秦时期河西民族概述 146
二、汉初河西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 155
(一)羌人 156
(二)匈奴人 162
(三)月氏、小月氏人 167
(四)单桓部人 171
(五)敦煌(薨)人 174
(六)张掖(涿邪)人 177
(七)义渠戎 183
(八)朐衍(居延)戎 185
(九)骊靬戎 185
(十)氐人 186
(十一)卢水(谷水)胡 187
(十二)塞种人 202
(十三)龙勒(楼兰)人 203
第七节 汉朝政府向河西移民 204
一、移民令居 204
二、起塞移民至酒泉 206
(一)“河西开田官” 206
(二)索氏徙居河西 207
(三)徙武都氐人于酒泉 208
(四)李陵“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 209
(五)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 209
三、移居至敦煌 211
(六)路博德以强弩都尉屯居延 211
(一)崔不意力田鱼泽 212
(二)延寿田敦煌 212
(三)“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 213
四、武帝以后汉朝向河西地区的移民 214
(一)昭帝时加强屯田力量 214
(二)流放罪人 215
(三)自由迁徙 216
第八节 河西四郡及属国的设置 218
一、始设年代的各种说法 218
(二)张掖郡 228
(三)敦煌郡 232
(四)武威郡 234
三、属国的设置 245
(一)张掖属国 245
(二)居延属国(张掖居延属国) 253
二、河西四郡的设立 255
(三)酒泉属国 255
(一)酒泉郡 255
第九节 县和县以下政权机构的设立 256
一、县级机构的设立 256
二、乡级机构的设立 262
三、里 265
第十节 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力量 292
一、移民兴办农业,改变经济结构 292
二、利用水利资源,开辟耕地 296
三、推广农业生产工具 306
四、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 308
(一)物价 327
五、物价与居民生活状况之分析 327
(二)家庭经济状况 332
(三)土产品与输入品价格比较 335
六、粮食的产量与消费 338
(一)河西四郡粮食总产量 338
(二)粮食消费的几个方面 346
附:汉代石(斛)、斗、升粮食的实际重量 352
第十一节 民族关系大发展 356
一、汉族成为河西地区的主体民族 356
(一)汉族人口迅速增加,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357
(二)汉文化的广泛传播 362
(三)早期移民参与地方政权建设 372
二、各少数民族向前发展 378
三、相互依存,共同前进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