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上海百年文化的整体脉络 1
第一章 百年文化激荡的前奏 3
一、租界:世所罕见的文化空间 4
二、维新“改良”与“革命”对文化的影响 8
三、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主张 14
四、民族经济壮大与文化的发展 18
五、从救亡到启蒙:文化的迂回 20
第二章 都市文化的现代转型 39
一、经济发展和国际大都市地位的确立 40
二、生活方式变化和观念的转换 42
三、新文化运动与新思潮的涌动 45
四、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 47
五、政治角逐对文化的影响 49
六、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52
七、上海文化的兴盛时期 57
第三章 战时文化的深沉跌宕 77
一、抗战文化:刺刀、铁篱和战声、胡笳 78
二、历史大转折的记载 96
第四章 人民文化的新生与曲折 115
一、社会变革对文化的影响 117
二、专业体制与群众性文化活动 120
三、思想教育与“左”的干扰 125
四、文化工作者的艰苦探索 131
五、曲折的发展历程 134
第五章 新时期文化的变革腾飞 161
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崛起 162
二、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 165
三、走向开阔的时代与人生 172
四、展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 178
附录一 百年文化记事 195
附录二 文化设施概览 395
第二卷(上) 上海百年文化的门类演进 455
第一章 文学的百年里程(上) 457
一、文学由“旧”到“新”的转型 458
二、“鸳蝴”、“文研”、“创造”的三足鼎立 470
三、刀光剑影的论战与多姿多彩的创作 482
四、文学的抗争与逍遥 498
第二章 文学的百年里程(下) 515
一、风风雨雨十七年 516
二、十七年的作家作品 523
三、观念的解放与更新 543
四、创作的多元共存 551
第三章 戏剧的百年风景 567
一、世纪初的“戏剧改良”运动 568
二、中国戏剧的“半壁江山” 583
三、暗夜中的挣扎和寻求 596
四、新的时代,新的戏剧 601
五、“文革”十年备受摧残 614
六、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戏剧 616
第四章 电影的百年印记 637
一、电影的萌芽和嬗变 638
二、初生时期的电影与文化背景 639
三、反复较量中形成的电影文化传统 643
四、十七年的坎坷创业与“十年浩劫” 662
五、惊雷后的新时期辉煌 671
六、迈向新世纪的步履 683
第五章 舞蹈的百年斗妍 691
一、上海舞蹈的发生和衍变 692
二、近代外来舞蹈的浸润 696
三、民主革命时期舞蹈的繁兴 709
四、建国后舞蹈的发展与演进 720
第六章 音乐的百年回响 743
一、叩响近代音乐之门 744
二、走进都市中的民间音乐 750
三、现代专业音乐的起步 755
四、进步音乐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760
五、外国音乐家的融入 766
六、纷杂红火的流行音乐 771
七、独占鳌头的音乐文化设施 775
八、新时代的音乐之声 781
九、国际音乐舞台上的民族之光 794
十、世纪之交的音乐回响与震荡 798
第七章 曲艺的百年弦歌 801
一、近代都市曲艺的形成 802
二、都市曲艺的成熟与兴盛 811
三、都市曲艺的新发展 822
四、“文革”的摧残和新时期的创新 835
第八章 杂技魔术的百年耕耘 847
一、世纪初都市娱乐的兴盛 848
二、都市杂技魔术风格的形成 854
三、百川归海的艺术新貌 859
四、改革开放引入创新思路 868
第二卷(中) 上海百年文化的门类演进 881
第九章 中国画的百年轨变 883
一、晚清的海上画派 884
二、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国画 896
三、建国后的上海中国画 913
第十章 西画的百年流播 937
一、西画先声 938
二、西画运动演变 943
三、“为人生而艺术” 964
四、讴歌新中国 971
五、红色的“涅槃” 979
六、展望海平线 985
第十一章 书法的百年拓进 995
一、承续“尚碑”的世纪遗风 996
二、“回归二王”的历史转型 1006
三、历尽曲折的艰难探索 1021
四、走向多元的时代新潮 1033
第十二章 篆刻的百年砥砺 1045
一、高水准,新开端 1049
二、人才荟萃,工写争研 1055
三、古为今用,力图创新 1074
四、走向多元,勇攀高峰 1088
第十三章 雕塑的百年风采 1107
一、西风的东移 1108
二、崛起的空间 1112
三、毁灭与抗争 1125
四、新生与涅槃 1128
五、释放与冲击 1134
六、世纪的盛宴 1141
第十四章 建筑艺术的百年嬗变 1161
一、近代上海的居住形态与住宅建筑 1165
二、近代上海的公共建筑 1175
三、城市文化大变革和建筑形态 1199
四、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居住建筑 1203
五、二十世纪末的公共建筑 1207
六、浦东崛起与建筑文化的新追求 1216
七、世纪之交的上海城市和建筑 1222
第十五章 民间艺术的百年沧桑 1225
一、民间艺术历史渊源 1226
二、民间艺术的复苏与振兴 1230
三、新兴的民间艺术形式 1243
四、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 1261
第十六章 群众文化的百年演化 1265
一、二十世纪初的群众文化 1266
二、抗战中的革命号角 1284
三、建国初的群众文化活动 1293
四、新时期再展新姿 1304
五、社区文化一展身手 1315
六、世纪之交的巡礼 1320
第二卷(下) 上海百年文化的门类演进 1325
第十七章 新闻的百年纵横 1327
一、近代报刊发展的新高潮 1328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336
三、三十年代的盛衰 1342
四、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1349
五、人民的新闻事业 1355
六、一九五六年的新闻改革 1357
七、“左倾”影响下的曲折 1363
八、十年动乱的重灾区 1368
九、进入新时期 1372
十、九十年代的新发展 1377
第十八章 出版的百年经纬 1383
一、现代出版业的开端 1384
二、百年间的四次浪潮 1388
三、出版中心的转移 1399
四、战后的“复兴” 1404
五、建国后的出版事业 1406
六、在曲折中前进 1410
七、“文革”十年的破坏 1413
八、改革开放与出版繁荣 1415
第十九章 广播的百年岁月 1427
一、民国时期的无线电广播 1428
二、人民广播事业发轫 1439
三、发展中的曲折磨难 1460
四、“文革”十年的功能异变 1463
五、历史转折与广播复兴 1466
六、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1475
第二十章 电视新蕾的四十年绽放 1489
一、创业的艰难与曲折 1490
二、电视新闻日新月异 1497
三、都市文化与电视资源 1500
四、从“一枝独秀”到“百卉争妍” 1507
五、“红色火焰”孕育了“飞天”的精灵 1514
六、电视节的旗帜高高飘扬 1518
七、电视“广告”绽新颜 1522
八、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1525
第二十一章 图书馆的百年神韵 1529
一、走上历史舞台的近代图书馆 1530
二、形成迥异全国的事业格局 1534
三、步入系统有序发展的时代 1552
四、跋涉于激情与困惑之中 1567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憧憬 1587
第二十二章 文物博物的百年集纳 1593
一、前半个世纪的文物与博物馆 1595
二、建国后的文博事业 1611
三、“左”的干扰与十年动乱 1632
四、盛世的文博事业 1635
第三卷 上海百年文化的理论思考 1657
第一章 文化性格生成的梳理 1659
一、强权下的开放和移民造就的历史 1660
二、文化性格的失落与重塑 1672
三、性格重铸及其未尽的文化课题 1681
第二章 文化载体演变的考察 1693
一、“文化载体”的宏观思考 1694
二、地域和地缘作为文化载体 1700
三、语言文字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载体 1708
四、人、技术、经济和体制:作为文化载体 1716
第三章 文化机制优化的探讨 1729
一、机制优化的历史回顾 1730
二、发生和发展机制 1733
三、竞争和管理机制 1738
四、提高和普及机制 1745
五、产业和消费机制 1753
六、前瞻性思考 1766
第四章 文化政策导引的运筹 1781
一、与近现代上海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冲突 1782
二、对新上海文化事业的促进与影响 1790
三、新时期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运用 1798
第五章 文化交流互动的凝思 1827
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原因和条件 1828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838
三、对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1846
第六章 文化设施推进的调研 1857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设施建设动因 1858
二、社区变移中的文化设施布局态势 1872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设施建设机制 1884
四、都市化发展中的文化设施社会功能 1891
第七章 文化—科技—经济—社会互动的文化解读 1897
一、上海文化—科技—经济—社会动荡性互动的理性梳理 1898
二、新时期上海文化—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918
三、世纪之交城市整体推进的文化思考 1932
第八章 世纪之交新学科崛起的启迪 1947
一、上海新学科研究的拓展之势 1948
二、新学科研究中的人学视域 1955
三、新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 1969
四、世纪之交新学科崛起的理论思考 1987
后记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