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佛教 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群著(东南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232372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

《宗教学博士文库》总序[黄心川] 1

前言 1

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 1

第一节 对儒学的失望 2

一、富家少年 2

二、研习儒学 3

三、好道不好艺 4

四、无归的心灵 4

第二节 皈依南宗 6

一、旁求佛教 6

二、重返儒学 7

三、偶谒道圆禅师 8

四、偶得《圆觉经》 11

第三节 再宗华严 13

一、得《华严法界观门》 13

二、又得“华严”大法 15

三、从师澄观 16

第四节 著述与交往 18

一、随侍澄观,名闻京城 18

二、两归终南山 19

三、受赐紫衣,广为交友 21

四、归山不出,专事著述 23

第五节 唐初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26

一、唐初以来的社会 26

二、以儒治国,三教并用 27

三、儒学的发展对策 28

四、道教的发展对策 31

五、佛教的发展状况 35

第六节 宗密的佛教发展观 36

一、融合的思路 36

二、华严禅 41

第一节 佛教史观或文化观:三教合一的判教 48

第二章 三教合一论(上) 48

一、传统的判教观 49

二、宗密的判摄 50

第二节 对儒道的批评 53

一、批评大道生成论 54

二、批评道法自然论 59

三、批评元气本原论 60

四、批评天命决定论 67

五、理论来源 70

第三节 融合儒道 71

一、五戒与五常的愈合 72

二、乾四德和佛四德的融合 73

三、孝道的融合 74

第一节 对偏浅佛教的批评 81

第三章 三教合一论(下) 81

一、批评人天教 82

二、批评小乘教 87

三、批评大乘法相教 90

四、批评大乘破相教 95

第二节 和会三教 98

一、一乘显性教 98

二、会通本末 100

三、三教合一的新贡献 105

第一节 印度禅与中国禅 108

第四章 禅宗史观:禅宗诸派的本末之分 108

一、印度禅 109

二、中国禅 111

第二节 禅学史:五种禅的划分 112

一、外道禅 113

二、凡夫禅 113

三、小乘禅 114

四、大乘禅 114

五、如来清净禅 115

第三节 禅宗史的展开:从达摩到神会 115

一、达摩第一 116

二、慧可第二 117

三、僧璨第三 117

四、道信第四 118

五、弘忍第五 118

六、慧能第六 119

七、神会第七 120

第四节 禅宗诸家分析 122

一、北宗或禅秀禅系 123

二、剑南净众宗 128

三、保唐宗 131

四、洪州宗 134

五、牛头宗 140

六、宣什宗 142

七、荷泽宗 144

八、十宗分类中的石头、稠那和天台 148

第五节 批评与会通 149

一、批评的依据 150

二、批评神秀北宗 153

三、批评净众宗 154

四、批评保唐宗 155

五、批评洪州宗 155

六、批评牛头宗 158

八、会通的观点 159

七、批评宣什宗 159

第五章 禅教合一论 168

第一节 禅教合一之原因分析 168

一、宗、教的界定 168

二、十大理由 170

三、以教融禅倾向 179

第二节 三宗和三教 180

一、禅之三宗 180

二、教之三种 184

三、性宗、相宗、空宗之比较 189

第三节 宗教融合 196

一、将识破境教和息妄修心宗的融合 197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和泯绝无寄宗的融合 198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和直显心性宗的融合 199

第六章 顿渐合一论--兼论宗密的修行观 204

第一节 悟修顿渐的分类 205

一、顿、渐概念分析 205

二、渐修顿悟 208

三、顿修渐悟 209

四、渐修渐悟 210

五、顿悟顿修 211

一、顿悟 213

第二节 顿悟渐修 213

二、悟后渐修 215

三、渐修的十个层次 217

四、渐修的具体方法 220

第三节 从顿悟渐修论顿渐之融合 223

一、对各种悟修顿渐观的批评与融合 223

二、顿悟资于渐修 227

第七章 真心论:融合的本体论基础 232

第一节 真心的一般特征 233

一、心的分类 233

二、真心的一般特征 235

第二节 真心的本质特征:寂知 240

一、空寂 241

二、灵知 242

三、知的规定性 243

第三节 圆觉妙心 249

一、圆觉的概念分析 250

二、圆觉的基本特征 251

三、觉性即佛性 254

四、本觉真心 256

五、圆合:圆觉的融合特点 258

第四节 十重唯识观 259

一、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 259

二、法藏的十重唯识观 261

三、澄观的修改 264

四、宗密的观点 265

第八章 法界论--兼论融合的方法论基础 270

第一节 一真法界 271

一、法界概念分析 271

二、一真法界的含义 273

第二节 真空观 276

一、会色归空观 277

二、明空即色观 279

三、空绝无碍观 280

四、泯绝无寄观 281

第三节 理事无碍观 282

一、理事相遍观 283

二、理事相成观 286

三、理事相害观 286

四、理事相即观 287

五、理事相非观 288

第四节 周遍含容观 289

一、法义关系 289

二、周遍 290

三、含容 291

四、进一步的解释 291

五、十玄门 295

第五节 法界观体现的融合方法论 296

一、无碍即是圆融 297

二、无碍方法运用 298

第九章 众人说宗密--宗密的思想影响、所受评价和历史地位 304

第一节 对后世佛学的影响 304

一、对永明延寿的直接影响 305

二、对后世佛教融合论的广泛影响 307

三、华严禅的流行 309

第二节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313

一、激发理学本体论的建立和完成 313

二、寂知说的影响 318

三、如来藏思想的影响 323

四、顿悟渐修论的影响 324

第三节 对宗密的历史评价 326

一、对寂知的批评 326

二、对禅宗史观的批评 329

三、对烦琐哲学的批评 332

四、对宗密的褒扬 335

第四节 宗密的历史地位分析 339

一、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看 340

二、从中国佛教史的角度看 342

主要参考资料 352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