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学论稿》序 童庆炳 1
绪论 2
一、文学批评学学科的可能性 2
二、文学批评学学科的规定性 7
三、文学批评学的学科构成 12
第一章 批评本体论 16
第一节 批评的本体 16
一、批评本体的游移 17
二、异变中的还原 25
三、“悟”的过程 28
四、建构与拆构 32
五、“在”的肯定与表达 37
第二节 批评的相位 42
一、批评相位与意识形态 43
二、批评史上的几种主要相位 48
三、批评相位的结构 54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批评家 60
第二章 批评主体论 60
一、批评家的困窘 61
二、文化与批评家 66
三、社会与批评家 72
四、“科学共同体”中的批评家 77
第二节 批评家的思维 85
一、批评家思维的基本属性 86
二、批评思维的基本类型 91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本文 104
第三章 批评对象论 104
一、文学批评的语言性 105
二、解释:文学批评的译码问题 112
三、楬橥文学本文的表演空间 11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对象——泛本文和本文之外 124
一、泛本文与文学批评的视野 125
二、文学批评的美学范型 129
三、缺席的在场者——作者 134
第一节 文学本体与批评方法 141
第四章 批评方法论 141
一、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 142
二、批评方法的两种倾向 147
三、自省中的文学批评方法 154
第二节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内在基质 160
一、抽空“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变革 160
二、权威移位——批评话语权威系统的重建 169
三、思想碎片——当代批评方法的策略 179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185
一、批评方法的三条途径 186
二、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方法 190
第五章 批评标准论 199
第一节 批评标准的设定和依据 199
一、批评标准:由谁设定和如何检验的问题 200
二、批评标准的依据问题 207
三、批评标准与价值评判 212
四、“度”的概念——批评作为阐释的适度性 219
第二节 批评标准的运作与矛盾 224
一、嬗递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225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三重异质因素 230
三、批评标准的多维并存与发展 236
第六章 批评活动论 243
第一节 批评活动的美学分析 243
一、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244
二、批评活动的律定罗辑 253
第二节 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 262
一、文化惯例中的批评 263
二、批评中的文化惯例 268
三、批评惯例的范型 271
第三节 批评的传播 277
一、内容的铸造 278
二、符码与传媒:批评传播的途径 281
三、传达与接受:批评家与受众的关系 288
四、传达效果:批评活动的目标拟定 291
后记 298